楊中華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 400067)
“課程思政”是由“課程”和“思政”兩個詞組成。課程即是指以課堂教學為途徑,以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進行知識傳遞的方式和過程;思政則是“思想政治”的簡稱,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即是指在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前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思政課作為通識教育板塊中的一門理論課,與專業課分開獨立教學,自成教學體系,而專業課并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內容,由于當前各高校在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開始在課程思政框架體系下,對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內容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使二者融為一體,共同肩負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專業課堂及課程內容,發揮專業課程對大學生思想價值的引領作用,緊緊把握社會核心價值導向,準確定位思政育人目標,充分發揮專業課程育人價值,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正確、積極的價值觀,以達到新時代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高校專業課程教學通過思政教育教學理念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相結合,打造學生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探索校內課程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改革,創新細化思政課程形式,融入思政元素到公共景觀設計課程各個環節中;同時在校外建立實訓基地,將紅色育人資源整合到專業課程中。
“三全育人”是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時代推進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變革的重大課題,在此背景下各高校既對當前育人項目、載體、資源進行整合,更是對長遠育人格局、體系、標準的重新建構。在課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大學生的價值塑造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的完整格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鑄牢理想信念,更好地實現其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經過多年的脫貧攻堅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在廣闊的農村建設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鄉村建設缺乏系統性的總體規劃,對于生活、生態、生產、文化等“多位一體”的系統工程的硬件設施建設得到了重視,而對于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方面認識不足而相對建設滯后;二是鄉村建設模式單一化,如對于農村住房改造,多采用“符號化”的方式,過度關注外觀的統一,而忽視了民居的功能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公共景觀設計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應用型核心課程,利用城市規劃、建筑學、植物學、生態學和藝術學等學科交叉的優勢,助推我國鄉村振興建設發展。
《公共景觀設計》課程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核心課,是一門基礎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課程,培養學生公共景觀設計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共景觀設計的基本規律和方法,了解公共景觀的施工與維護管理的基本程序,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具有塑造高品質的空間景觀環境的能力與素質。
課程教學是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目標。價值塑造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設計課程中,在項目實訓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知識目標是熟悉公共景觀設計的基本流程、步驟及設計方法與方案圖和施工圖的表現,掌握公共景觀的功能、空間、植物、色彩、照明、設施等相關設計要素;能力目標是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備行業產業鏈相關崗位工作技能的要求。

公共景觀設計作為一門實踐型、應用型課程,其綜合實踐性較強,既要求學生學習相關的基礎理論及原理,也要注重項目實踐和應用,即能講得出設計創意思路和設計分析,從多種初創方案中選出最優、性價比最高的設計方案;也能做出設計方案文本和設計施工圖,在課程教學中,凸顯出以下問題:
1.學科交叉性的特點,學習難度較大
公共景觀設計課程是一門交叉學科,具有“跨學科、跨領域”的特點,是集工學、建筑學、植物學、生態學和藝術學等多門學科專業知識一體的新興學科,作為本科階段學習的同學來說,難度加大,學習內容與科目增加,學習時間加長,這些問題對于專業教學來說是普遍存在的根本性問題,難以在短時間解決。
2.實踐課程訓練虛擬,與行業需求有差距
公共景觀設計課程與行業需求結合不夠緊密,學生的設計能力、表現能力與行業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學生對于此門課程才剛剛入門,學生網絡下載類似的設計模板或設計成果案例模仿和參考,設計作業表現力缺乏,設計創意思路不開闊;另一方面設計作業以專題訓練為主,分單元實施,設計的整體、系統性不夠,綜合作業多為虛擬項目設計,與實際項目設計差距較大。
針對課程中反映出的以上問題,探索如何在公共景觀設計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為時代背景的教學改革中,將思政元素融入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是當前“三全育人”要求的必然趨勢,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資源突破校園限制,向社會和行業發展,教學方式多樣化。
公共景觀設計課程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藝術和人文是課程的兩條主線,是構成教學內容的兩大知識板塊,是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基礎。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在公共景觀設計課程中,將中國傳統建筑、古典園林等人文因素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繼承發揚、傳承發展,結合我國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時代需求,課程將教學的側重點放在我國廣大的城鄉環境建設中,既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又融入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土情懷,通過現場實地調研與公共景觀設計作業訓練,使師生的所見、所聞、所感逐漸升華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與家鄉的眷戀,進而凝聚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因此本課程能夠較為容易融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元素,進行課程思政的模塊化、體系化地開發與設計。
由于公共景觀設計課程具有“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科交叉特點,學習難度較大,花費時間多,僅靠培養方案中的5 周教學時間難以取得良好效果,一是要利用課余時間適當增加課時量,二是安排先行景觀基礎課程在提前至大二作為鋪墊入門,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公共景觀設計知識,培養有志于從事景觀設計專業同學的興趣,也便于學生有充裕課余時間或假期進行自學或參加社會景觀手繪或快題培訓班,提高學生學習景觀的積極性。三是創新課程教學方法,教師錄制課程相關視頻,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線學習,或提供網絡課程鏈接,指導學生課余時間觀看學習,同時布置相應的作業進行訓練,鞏固學生觀看視頻課程學習的效果。四是聘請景觀設計行業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設計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點評,并給他們展示實際項目設計案例,提升學生的專業設計技能;也可以聘請經驗豐富的景觀設計師或項目經理到校進行專題講座,為學生介紹行業前景、工作崗位需求,拓展專業視野。
為保證思政課程質量,提高課程教學效果,開發與豐富思政課程內容建立課程資料資源庫成為必要。首先利用校內3D 實驗室硬件設備為依托,設置一臺存儲容量為8T 的專用服務器,將思政課程+專業設計資料存儲在硬盤內,在此局域網內連接50 臺學生圖形工作站,學生可以在課堂隨時訪問專用服務器,拷貝硬盤內的課程資料用于學習;其次是在校外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尋求校外的實踐性課程資源,與行業協會或景觀設計公司合作簽訂校企合作基地協議,將一部分實踐課程參與到實際項目或景觀工程現場,以此形成校內思政課程資源和校外合作基地實訓兩個教學資源模塊。
思政課程內容的嵌入涉及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在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體系中,實現學生價值塑造是思政課程的重要目的。思政課程元素包括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首先理論部分通過PPT 課件在課堂講授,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資源、古典園林、建筑民居和民風民俗等內容,其中紅色資源包括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歷史博物館等,如重慶的紅巖革命紀念館、紅巖魂廣場、重慶劍川博物館等;其次是組織學生前往參觀瞻仰學習,開展課程設計實訓,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將學習場所的景觀規劃設計、植物設計、景觀構筑物及小品設計等納入課程實訓作業內容。
公共景觀設計課程嵌入了思政模塊后的課程評價與考核機制應該隨之相應變化,創新的主要內容第一是確定實現學生價值塑造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培養目標,在課程教學中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愛國主義層面的熏陶,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此項評價為軟指標考核,學生全程參與,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第二是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從應用型專業特性出發,強調學生從理論到實踐應用能力,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到景觀設計實踐中,為今后的就業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布置期末作業和平時作業內容與紅色主題相關的命題作業,實施評分考核。第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從行業市場人才需求角度出發,在課程考核機制中要筆試考核與參加設計競賽、實踐項目等內容進行考核,也要強調設計團隊合作精神、工匠精神,實施軟指標考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公共景觀設計思政課教學中,充分利用重慶紅色資源豐富的優勢,發揮其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把紅色資源的相關元素嵌入到專業課程模塊,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內容,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培養思想品德端正、政治覺悟優秀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克服在宣講式的教育,改變說教、刻板枯燥印象。在教學改革中,將思政元素融入景觀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是必然的趨勢,而景觀設計專業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將在課程思政的改革中散發出其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