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更是學生升華個人思想、展現自己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而閱讀是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閱讀與習作之間的界限,強化學生的閱讀積累,促使學生習作水平得以提高。本文基于筆者教學經驗,就小學中高年級習作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策略提出幾點看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習作教學;閱讀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30-0192-02
習作是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是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世界和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更是學生借助文字表達自我、與他人交流的過程。閱讀與習作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語文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師越來越重視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作用。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從閱讀教學出發,尋找閱讀與習作之間的“關聯之處”,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活動積累豐富的素材,以拓寬學生的習作視野與思路,令學生創作出立意新穎、創意十足的作文[1]。
一、立足閱讀材料,積累習作材料
最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積累語言材料和習作素材,并在習作中嘗試運用;多讀書多積累,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的應用規則。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習作能力差的原因之一是詞匯匱乏,同時不能夠利用現有的語言材料建構自己的寫作資源庫,導致學生呈現出來的文章平淡無常,讀之如同嚼蠟。為轉變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利用閱讀材料,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此階段是學生“內化”語文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將自己“內化”的語文知識進行“外放”,促使學生在“一吸一放”的過程中感悟語言運用規律,領悟文化內涵,進而創作出獨具個性的作品,在文章中展現出自己的風采[2]。
如在教學《丁香結》一課時,這篇是當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文章,文章運用的語言不僅形象、生動,還帶著獨特的抒情韻味。如句子:“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總體來講,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丁香花的樣貌,其中的“探出”“窺著”兩個詞都是用來描寫人的動作的,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伸出宅院外墻的丁香花嬌俏靈動、惹人憐愛的情態;“銀裝”則點出了丁香花潔白無瑕的色彩;“星星般”一詞將枝頭的小花比作星星,更是形象地寫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點;“綴滿”一詞說明丁香花數量多,充滿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振奮!語言層層推進,給人以清新、明晰之感。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除此之外,筆者還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其同時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描述一些身邊常見的植物,如有位學生描寫:“窗外的柏樹挺著胸膛,像一個個戰士一樣筆直地站成一排”。由閱讀積累到課堂寫作小練筆,學生有意識地在閱讀中收集各種信息,豐富認知與積累,同時鍛煉寫作能力。學生謹慎用詞,保證創作的文章中的用詞更加準確、文雅,情感更為飽滿、豐富,句與句之間更具邏輯性。
二、親近閱讀文本,進行文章批注
對閱讀文本進行批注是增強學生閱讀體會、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可以根據閱讀文本進行朗讀與思考,并將自己對文中某一句話或某段話的理解記錄下來,完成“學而思”的過程。記錄的感悟也需要學生遣詞造句,因而,教師可以利用批注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習意識,教師要做的是在閱讀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批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其主動將自己的閱讀理解批注出來,促使學生的閱讀思想有所提高。
如在教學《麻雀》一課時,筆者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活動,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印象最深的語句進行批注。筆者作為引導者,在旁觀察學生的批注情況,并做相應的評價與總結。通過觀察發現,多數學生對文章中描寫老麻雀飛下來保護小麻雀的句子頗有感觸,即“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筆者印象最深的是班級中一位學生的批注:“通過閱讀這幾句話,我看到了老麻雀的毅然決然的身影,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尖叫著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它身軀嬌小,卻也毅然決然地掩護著小麻雀。母愛,這是存在于老麻雀身上令人欽佩的偉大情感,也正是這種‘強大的力量驅使老麻雀不顧危險,鋌而走險飛落在兇惡的獵狗面前,誓與獵狗進行殊死的較量,掩護和拯救自己的幼兒。母愛,是多么的無私和偉大啊!”簡單的話語,將老麻雀的母愛剖析得淋漓盡致!這樣的自主批注活動,既是對閱讀效果的一次檢驗,也是升華學生閱讀情感的過程,這樣的讀寫結合才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3]。
三、以閱讀為基點,開展擴寫練習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仿寫能力也有所提升,為讓學生的寫作水平更上一層樓,幫助學生在閱讀當中尋找寫作契機,培養學生良好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閱讀為基點,引導學生進行擴寫練習。閱讀中的擴寫活動可以說是一種另類的材料作文,它可以將一段話、一篇較短的文章擴展生成篇幅較長、內容豐滿且生動形象的文章。這需要學生運用極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得文章內容更加飽滿,情節跌宕起伏。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的擴寫活動都需要忠于原作,保留文章中心之意,對文章情節進行合情合理的擴充,且合乎原文邏輯,其中的人稱與主題不變,人物性格也需要做到前后統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借助相應的手段開展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開展擴寫活動,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
如在教學《獵人海力布》一課時,這篇文章講述的是海力布舍棄生命拯救鄉親們的感人故事。為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在教學中,筆者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利用朗讀與情節演繹的手段激發學生情感,讓其充分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故事的結局是海力布將聽到的可怕消息告訴鄉親們,鄉親們得救了,而他卻變成了一塊僵硬的石頭。海力布舍己救人的壯舉在學生心里形成巨大沖擊,以至于學生在文章的結尾處無法自拔。筆者則“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行擴寫活動,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擴寫鄉親們眼見海力布變成石頭之后發生的心理活動,以此慰藉學生“受傷”的心靈。簡單的擴寫活動,卻激發了學生無限的創作欲,刺激學生主動運用自己的想象力續寫接下來的故事,將人們的愧疚之心、愧疚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立足閱讀內容,開展課外訓練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充分利用45分鐘的課堂時間,還需要教師將視野拓展到課堂之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根據學生的習作能力、水平和實際的發展需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進行課外寫作訓練,培養學生自主開展寫作活動的意識,促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向更高層次邁進。如在教學完《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些閱讀文本之后,筆者引導學生開展了課外寫作訓練,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筆者要求學生課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寫一篇有關親情的文章,可以是溫馨暖情式的文章,也可是嚴肅中盡透深情的文章,也可以是輕松愉快、幽默十足的文章,令學生細細品味生活中自己與家人之間溫暖而又偉大的愛。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應強化學生的閱讀積累,讓學生借助閱讀積累豐富的習作材料,為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做足準備。同時,學生思想在習作中也能得到升華,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更上一層樓,助力學生今后可以在語文的世界中自由“漫步”。
【參考文獻】
[1]王中會.試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作文寫作能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4).
[2]胡華英.關于小學語文高段習作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1).
[3]蔣愛芳.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提高中段學生作文的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8(8).
【作者簡介】
鄭超云(1987~),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