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盤平
(贛州市南康區鏡壩中心小學,江西贛州 341408)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讓學生理解漢字的讀音、字形及含義,并能夠總結出自己的觀點,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教師可以采用趣味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對象大多為6~7 歲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有著以下特點:第一,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第二,記憶力強,但忘性大;第三,喜歡新鮮事物,但排斥機械性的抄寫和閱讀。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出現疲倦、厭煩的情緒,抗拒學習生字[1]。趣味教學法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要求,能夠將抽象化的文字具象化。比如,在“大小多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圖片進行對比,如大蘋果和小蘋果、大手和小手,讓學生建立對“大、小”的認知,掌握文字的寫法,并使用“大、小”進行造句。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識字,提高識字技能。學生受到年齡特征的影響,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教師可以提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開展“猜謎語”的游戲,或是使用文字變形的方式,讓學生領會偏旁部首的相關規律[2]。比如,在“猜字謎”的游戲中,教師可以進行課外拓展,提出“一人一張口,口下長只手。猜一字”“一箭穿心。猜一字”等問題,讓學生思考謎底。有的學生能夠從謎面入手,進行文字組合;有的學生能夠發揮想象力,從文字的形狀入手,得出最終答案。
在識字過程中,學生需要長時間都處于知識記憶階段,這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出巨大考驗。教師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營造輕松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能夠主動識字。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使用語言藝術,將抽象的漢字演繹成小故事,或者轉化為具體的圖畫,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畫”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如比較“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等文字,讓學生能夠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從而建立起空間概念,并用詞語造句,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小學生往往能在生活中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并從中汲取相關經驗。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化特色,則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趣味教學法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或在課堂中創造生活化場景,鼓勵和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提高整個識字教學的生活化程度,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在現代教育中,家長習慣使用電腦輸入文字,這種行為習慣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學生的寫作能力被削弱[3]。教師要意識到讀、寫是能夠相互轉化的,讓學生能夠將生字記憶在大腦中,并進行運用。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入朗誦環節,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
比如,在《望廬山瀑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誦古詩,加深學生對生字的理解。在“遙看瀑布掛前川”這一句中,教師可以對“遙看”進行分析,說明瀑布離作者較遠,且因為瀑布太過宏偉,只有遙看才能觀其全貌。而在“掛前川”中,教師可以使用拆字的方法,指出其中的“掛”代表懸掛,“前”代表前面,“川”代表河流,合在一起指瀑布遠看就像懸掛在山峰前面的一條大河,說明了瀑布的規模宏大。
在現代教學中,教學課堂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使用多彩的視頻、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口頭講解的方式,這對學生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戰。而使用信息技術,可以加深學生的視聽感受[4],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提升識字的效率。教師可以結合兒歌,增強學生對文字的記憶能力,或者使用圖畫,描繪文字的組成結構,讓學生能夠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識字。
比如,在《金木水火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學生能夠看到歷史圖片,了解中國獨有的“五行”,意識到金、木、水、火、土分別指代什么,并使用圖片進行舉例,如“火”字,學生能聯想到火把、火炬等,做到了將文字與現實生活中的器具相融合。教師還可以使用動態圖,演示各種元素組成文字的效果,讓學生將圖片和文字烙印在大腦深處。
繪本讀物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繪本閱讀的環節,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可以專門開設閱讀課,讓學生攜帶喜愛的讀物,在課堂上交換閱讀,然后引導學生集中討論并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交流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并讓學生學會使用字典查找生字。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家長加強聯系,讓家長給孩子講述睡前故事,進行親子閱讀。
比如,在《大禹治水》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發放描繪中國古典神話的繪本。學生能夠看到“后羿射日”“神農嘗百草”等故事,并通過圖片,了解古人對天地的思考以及神話人物的相貌和穿著。學生能夠跟隨故事的進展,了解到文中生字的讀音和寫法,并思考具體的含義,如“后羿”這個名字的由來、“茶”代表著什么,在圖片的輔助作用下,學生能夠了解讀音,并掌握文字的含義。
在小學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游戲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表現欲較強[5],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在游戲中識字,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教師可以開展“查字典比賽”,讓學生能夠根據偏旁和讀音,快速地查出生字,或者模擬情境,讓學生演繹日常對話,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使其了解常用語的使用情況。
比如,在《春夏秋冬》教學中,教師開展“快問快答”的游戲。教師說出詞語,讓學生思考它一般在哪個季節出現,如“游泳”,一般發生在夏季(當然也不排除冬泳的情況);“打雪仗”一般發生在冬季;“踏青”一般發生在春季。之后教師列出季節,讓學生思考在這一季節中的特有活動。學生能夠開動大腦,思考每個季節的特有活動,對春、夏、秋、冬進行聯想,加深對文字的印象。另外,“字謎游戲”也是小學生識字教學中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師可以提出謎面:“人在云上走”,讓學生猜謎底是什么。學生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思考,能夠迅速地答出“會”字,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夠產生對漢字偏旁部首、漢字結構的感知;又或者學生久久答不出謎底,這時教師給出謎底,學生們會恍然大悟,從而加深對漢字的記憶。可以說,教學中引入游戲元素,讓學生多了一個對漢字學習的記憶點,更有利于教師開展識字教學活動。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需要了解趣味教學法的特點,并通過讀寫結合、應用信息技術、使用繪本讀物、增加游戲元素等方法,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