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漢艮 陳 雯/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
嚴云彬/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和經營網絡化水平,統籌推進城鄉數據資源整合共享與利用,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是當前農業現代化主攻方向之一。筆者近期牽頭組織評價和分析江蘇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采用發展環境、基礎支撐、生產信息化、經營信息化、鄉村治理信息化、服務信息化等6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和20個三級指標的綜合體系,通過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系統進行數據調查和統計,找出高質量發展的弱項和短板,探索精準施策推進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實施策略。
全省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環境較好。76個涉農縣(市、區)中有69個縣農業農村局被列為縣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機構成員單位,68個縣農業農村局成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機構,72個縣農業農村局設置承擔信息化相關工作的行政科(股),46個縣農業農村局設置信息中心或信息站等事業部門,成為縣域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發展重要管理保障力量。2019年,農業農村信息化縣均財政投入為1490萬元。全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縣均社會資本投入為2250萬元。公共財政的投入和社會資本的引入進一步激活了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的發展動能。
全省各縣域農業生產信息化全面推進。全省擁有豐富的信息技術資源,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正加快滲透到農業生產各領域各環節,農業生產信息化發展環境良好,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勢頭顯著。根據各縣(市、區)填報數據分析,全省信息技術在種植業中的應用率為12%,在設施栽培中的應用率為22%,在畜牧業中的應用率為42%,在水產養殖業中的應用率為20%。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廣與應用給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通過生產過程的精準管理,大幅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農業資源利用率和綠色種養水平。
全省各縣域農業經營信息化穩步發展。各地積極引導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拓展農產品銷售途徑,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與體系,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信息追溯提供強有力的載體。根據各縣(市、區)填報數據分析,2019年,全省農產品網絡銷售率為16.6%,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展,銷售方式逐漸由線下向線上轉變。全省已累計建設省級農業電商示范基地360多個、“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850多個,建成縣級農業電商園區或涉農電商創業園82個,農產品網絡營銷蔚然成風。全省種植業、設施栽培、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應用率分別為21%、41%、47%、19%。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等互聯網產業持續向好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與應用成效顯著,農業經營信息化正處于穩步發展階段。
全省各縣域鄉村治理信息化落地見實效。從各縣(市、區)填報數據來看,全省各地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動農村黨務、村務、財務線上實時陽光公開,促進了村級民主監督的傳統工作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鄉村治理信息化和信息服務得到全面推進。全省信息技術在農村黨務公開、村務公開及財務公開中的應用率均達到97%以上,其中有92%以上的縣(市、區)實現了100%的信息技術應用率。農村已完成和正在實施的“雪亮工程”覆蓋率達96%以上,其中部分縣(市、區)實現了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為農村安全裝上了“天網”。全省民生和企業事項在線辦事率達77%,基本實現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與農村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
全省各縣域服務信息化基礎保障基本具備。全省在縣域農業農村網絡、通信和電子商務的支撐保障水平優勢明顯,為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基礎環境。全省縣域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7%以上,其中有7個縣(市、區)高達90%以上,光纖和4G網絡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全省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服務站覆蓋率達到96%,76個縣(市、區)中有58個縣達到了100%全覆蓋,全省涉農行政村村級信息服務站覆蓋率超過100%,各縣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健全。全省電商服務站覆蓋率高達98%,76個縣(市、區)中有64個縣達到了100%全覆蓋。
重視程度有待加強。各地對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工作重視程度有較大提高,全省涉農縣(市、區)全部自愿參加了本次評價工作,同時各地人員保障更加有力,工作氛圍更加濃厚,數據填報行動早、完成快。但是,與以評價工作“促進各地黨政領導更加重視數字鄉村戰略的實施,從而帶動農業各領域農村各方面加大機構、人員、資金保障力度”和“促進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更加扎實有效”的工作要求相比,全省各地還有一定差距。
不同領域數字化應用不平衡。各地數字化發展水平在社會服務、管理、經營領域明顯高于生產領域。在農業生產領域,種植業明顯低于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在種植業領域,大田種植又明顯低于設施栽培。一方面因為數字化應用在不同產業、不同環節融合度有天然差異,另一方面因為參與信息化發展的資本、人才優先選擇向市場化程度高、效益相對較好的畜牧、水產產業流動,同時也與種植業尤其是大田作物相對于其他產業的數字技術和產品供給水平相對滯后密切相關。
縣域發展不平衡。經測算,全省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分差幅度較大,分數處于低檔的縣域占全部參與評價的縣域比例較高,其中既有蘇北經濟相對薄弱地區的縣(市、區),也有蘇南經濟發達地區的縣(市、區),同一經濟區域縣域發展水平不平衡??傮w來看,數字化發展水平與縣域農業生產經營規?;?、集約化程度和縣域數字化資金投入力度呈高度正相關。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的關注和支持。以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為契機,通過廣播、電視、網絡、融媒體等多種宣傳途徑和方式,對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各領域取得的進展和發展趨勢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農業農村數字化技術應用的知曉度和認可度,吸引更多人才和資本投入到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中,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和廣大農民參與數字鄉村建設。
加大支持力度,突出對農業關鍵領域和重點地區的政策和資金扶持。針對數字化在不同領域、不同區域間的應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突出對事關“米袋子”“菜籃子”的重要農產品及其重點生產縣域的政策和財政資金支持,優先在糧食、蔬菜等生產、經營、流通等方面,在生產經營規模化的項目、園區等載體,加快實施數字化改造,發揮好政策和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數字農業農村建設,促進全省農業各產業、各地區數字化均衡發展。
加大協同創新力度,加快數字技術與產品在鄉村振興中的有效供給。以解決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需求為導向,著力發展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管理與服務中的關鍵環節,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聚焦農業農村生產、流通、經營、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數字化改造應用場景,創新產學研用的協同推進機制,協同探索創新自主可控的智能感知、數據傳輸、核心算法、傳感設備等關鍵技術和穩定性高、適用性好的數字化產品,以滿足對數字鄉村發展的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