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濤
(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 合肥 230000)
目前,我國城市高速發展,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空置的田地和房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目的之一是將人口重新引流到農村,進而解決田地閑置問題,構建良好的鄉村生態體系。
目前,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存在不少問題,影響著培訓模式的擴大和發展,需要進行系統解決。有關調查主要針對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的未來發展、培訓結果、農民的滿意度及如何克服培訓中的難題進行深入討論。
對山東省政府單位和社會機構所擁有的資源進行了分析,借鑒其他省份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發展經驗,與相關專家進行深入交談,從而對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進行合理指導,進而作出正確的工作部署[1]。
對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人員進行走訪調查和談話,調查內容包含基礎情況,例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情況、政策、市場活力、農民參與的積極性等方面。在此期間,共發放320 份問卷,收回297 份問卷,其中可作為研究依據的為268 件,有效率為90.24%,可按以下方式進行調查。
相關人員建立一個關系團隊,包括從事指導工作的相關政府人員以及培訓工作的講師等服務人員,進而開展工作。
一是年齡。從理論上來看,農民的年齡對其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具有不同的影響。年長者對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不足,接受培訓的可能性較小。而年齡越小的農民,對新事物的渴望與接受能力更強,能夠接受政府策略和時代前沿思想,學習的主動性較強。
二是性別。性別對職業農民的培訓意愿具有一定影響。一般認為,在經濟欠發達的區(縣),男性有更多的機會接受培訓,男性的抗風險和抗壓能力也高于女性,男性對信息的接受和處理優于女性,因此男性更有可能參與職業農民培訓。
三是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對農民參加培訓意愿的影響受到受教育時間和受教育質量的影響,受教育時間越長、質量越高,其接受職業培訓的意愿就越高,即受教育程度與接受培訓的概率呈現正相關。
四是個人現有財富。個人財富影響農民參加培訓的可能性,根據調查結果可推測,農民參與新型職業培訓與家庭現有財富相關聯。現有的可支配財富越少,越希望學習農業生產技術和接受相關專家的指導,為其創造財富提供保障,增加農業收入。
五是家庭人口數。家庭人口數也是影響農民培訓意愿的因素之一。家庭人口數越多,說明家庭規模越大,需要更多的經濟收入支持每個家庭成員生活所需的支出[2-3]。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參加培訓的概率很大,希望提高家庭的收入狀況,以改善現有的經濟問題,減小經濟壓力。
在培訓制度方面,不同的制度及其表現形式也會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產生影響。
一是培訓方式及其適用程度。不同的培訓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培訓方式便于農民接受,那么參加率就較高。具體的培訓方式要與培訓者的工作環境相結合,不可脫離實際,例如在郊區開設的培訓機構要與農民的生活密切接觸,在田地里進行試驗和演講,讓農民親眼見證培訓效果。
二是農民對培訓機構和主講師的認可度。農民越認可培訓機構和主講師,參加培訓的概率就越大,且若有其他相關培訓,農民也會參與其中;對主講師的滿意度與農民參與培訓的意愿呈正相關,即越認可主講師,參與概率高,如果不認可主講師,農民會在課程中產生抵觸情緒,缺乏主動性;農民在培訓中對某些知識點和操作技巧產生興趣且能應用于實際操作之中,會提高對此次培訓的認可度,今后參加培訓的可能性就越高。課時的長短也會影響農民參與的意愿,調查走訪的數據顯示,培訓課時越長,會耗費更多的培訓時間,可能影響農民日常的農業生產,參加培訓的概率呈現降低趨勢;如果培訓課時較少,農民參加培訓的概率則呈上升趨勢,因此培訓課時長短對農民參加培訓的概率有負向作用。
三是開設課程地點的選擇。培訓概率與課程地點的選擇具有一定聯系,農民參加培訓的意愿受居住地與培訓地點路程的影響。培訓地點越遠,會在無形之中增加培訓的相關費用,農民參加課程培訓的意愿呈現降低趨勢,所以農民參與培訓的概率與課程開設地的距離呈現負相關。
四是了解培訓機構的方式。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可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的宣傳方式各有差異。隨著科技進步,宣傳方式趨于網絡化,但農民通常會選擇同鄉參加過或者有同鄉一同參加的機構進行培訓,這些培訓且機構多為線下宣傳的培訓機構,因為多數農民表示擔心遇到網絡詐騙。面對社會中的培訓機構,農民對由政府相關部門舉辦或者受政府監督的機構具有較高的信任度,選擇受政府監督的機構的概率較大。更多農民希望培訓課程能夠解決當前農業生產中面臨的問題以及提供技術上的幫助,若問題得到解決,農民參加培訓的概率會增大[4]。
通過分析我國中北部297 戶農業人口家庭的調研數據得出相關結論,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分析我國中北部農民對培訓內容、時間、方式、地點、培訓機構、培訓人員等方面的需求發現,新型農民有參加培訓的意愿,對與創造財富相關的技術、方法有很大的學習意愿,自身學習能力也與意愿產生了一定關聯。具體結論如下:男性參加培訓的概率高于女性,并且對培訓內容的掌握程度高于女性;現有文化程度對農民的培訓效果產生影響,即文化程度越高,培訓效果越好,反之亦然;農民的培訓意愿與家庭成員數量有一定關系,雖然勞動人數的多少會對培訓產生影響但不顯著,是非重要因素;培訓時間的長短與培訓意愿成反比,但與培訓效果成正比;培訓導師的素質及其培訓方式會對培訓意愿及其效果產生影響,培訓地點的選擇也會對培訓產生重要影響。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工作需要有長遠的目光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這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來說非常重要。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過程中,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展可持續、可循環、利于農民群眾的工作,讓相關的培訓方案發揮應有的作用。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監督,不斷提升培訓機構質量,讓培訓機構為民服務。
充分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引導社會資源集中,大力提倡新型農民培訓,集中力量辦大事。社會相關培訓機構要充分利用市場資源,減少無效的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可持續、可循環的新型農民培訓模式。走訪、調查結果和數據研究表明,政府應發布更多積極政策來鼓勵相關培訓機構建設以及大力發揮統籌和引導作用,充分利用當地的技術資源,鼓勵當地高校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揮當地龍頭企業的力量,帶動當地農業生產。加快建立制度保障,總結現有經驗科學合理配置培訓資源,實施具有時代性和適應性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立足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根本,創造更加符合廣大農民的訴求,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當地企業廣泛參與、農業專家指導的新模式,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覆蓋范圍更廣、課程內容更豐富,實現線上線下雙互動的培訓效果。
僅依靠培訓課程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在實際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所以要做好培訓后的強化工作。持續跟進農業生產,解決農業生產問題,才能獲得農民的認可??梢栽诰€上解決問題,充分利用信息化時代的便捷性,利用各大社交媒介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貫徹落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現有的培訓機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開展革命性的變革,對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予以大力宣傳和保護,增加農副產品銷售量,加大農產品的商業競爭力,從而對整體的農業發展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