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華
(南昌理工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44)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領導人繼改革創新發展目標后提出的又一重要發展舉措。把城市發展與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能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經濟壁壘,保障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只有實現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和諧發展,才能更好地完成社會系統工程的建設。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村人力資源建設[1]。當前我國農村依然有著龐大的經濟體系優勢,持續增強農村經濟結構優化力度,能更快、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農村人口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問題,科技素養有待提升[2]。從本質上看,由于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部分沒有參加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影響了勞動者素質與科學用工,影響了勞動力轉化為生產力。眾多農民無法通過素質教育及科技教育獲得新知,無法在農業生產中更好地應用科技力量為農業發展添磚加瓦[3-4]。
近些年,隨著我國人口增速放緩,農村地區人口增長速度逐步放緩,農村地區勞動力增長速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緩慢趨勢。近些年,城市化速度逐步加快,城市以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越的生活環境,吸引大批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導致農村地區人才流失愈發嚴重[5-7]。調查顯示,經過職業教育培訓的農村人口因為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和基礎設施落后而轉移到臨近的城鎮地區,導致農村地區技術人才力量越來越薄弱。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的草地、耕地和淡水資源較少,屬于農業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我國農業發展一直未擺脫粗放經營模式,不僅造成了農業資源浪費,更造成了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問題。因此,我國必須依靠科技力量發展現代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農業發展向集約型農業快速轉變,打破現代農業發展瓶頸,依靠科技元素促進農業發展,有效提升農業資源利用效率。
人力資源是對人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指標反映,具體表現為勞動熟練程度、技能掌握情況、知識儲備情況以及體力狀況等多個方面。人力資本理論最早產生于20 世紀50 年代的美國。當時,影響美國農業發展的已經不是資本存量、勞動力總量和土地數量等因素,而是從事農業勞動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及知識儲備量。
經過眾多專家調查研究發現,在人力資源建設中,大力提升知識儲備,可以為經濟長遠發展貢獻提供較為強勁的增長率。新農村建設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就要不斷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與進步,某些地域的農村出現較多富余勞動力。加快農村地區富余勞動力轉化,已經成為農村地區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8-9]。沒有經過任何職業培訓教育的農民,向其他產業轉化的難度較大,即使能夠成功轉移,也只能從事最為簡單的低層次勞動,從事行業最底層工作,獲得微薄的收入。
例如前些年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問題,其實是農民工存在“技能荒”。從農民工的數量上看,不應出現勞動力不充足的問題,實際是東南沿海產業升級后,農民工勞動力素質跟不上產業結構調整。因此,加強農民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是當前農村富余勞動力高質量轉化的必然選擇。
當前我國已經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通過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由于廣大農民總體上思想意識滯后,文化素質有待提高,生存壓力較大,法制觀念不強,收入增長緩慢,引發了很多影響社會和諧和穩定發展的問題。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應更好地宣傳普法知識、科學知識以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確保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緩解生態矛盾,為建設友好型、和諧型的社會主義經濟提供保障。
從全國范圍看,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整體上有待提升。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仍處于薄弱狀態,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力度。
第一,政府應增加對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的投入,通過財力、物力的投資傾斜,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第二,加大城市對農村的幫扶力度,將優質的教育資源盡可能向農村地區傾斜,通過制定各種優惠政策,保障農村子女就業和學習的權利[10-11]。
第三,加強農村地區學校改造,加大城市對農村的輪崗支教頻率,辦好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為廣大農村人口素質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四,把農村地區職業教育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新農村建設需要更多職業技術人才,只有高度重視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才能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大量的實用型人才。
政府大力推動和積極支持,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各級政府要學會正確處理人力資源開發與自然資源開發的關系,在農村地區真正踐行“科教興農”政策,樹立人才開發和管理意識,認識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緊迫性,將職業技術培訓和科技人才教育擺在首位[12-13]。
落實公共財政政策,為科技和職業教育提供可靠支持,從更長遠的角度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規范化、制度化和經常化管理機制,最大程度提升廣大農民參與科技和職業教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第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相關院校以及成人教育相關院校依然是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前沿陣地,在農業技術推廣和教育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始終堅持鞏固“老陣地”,做好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的進一步整合,才能更好地開辟出農民培訓“新陣地”。
第二,依據農民特點和需求,不斷創新培訓方式,保障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的靈活多樣,多形式、多層次開展相關培訓,使農民學得到、摸得著。
第三,堅持“一業一訓”和“一技一培”的培訓原則,不斷豐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內容,增強農民增收致富的本領。
要想更快、更好地引導農村地區富余勞動力和人才轉化,就要建立完善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制度。地方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在市場化運作和政策支持下,不斷完善人力資源的管理和流動制度,保障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化和轉移。應將保障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化的民主權利形成法律規范,不斷加強宏觀調控,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各項保障制度,更好地支持農村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步伐,建立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加快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加強農民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力度,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培訓管理機制和制度體系,可以促使農村經濟發展與城市經濟發展相協調,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