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牧
(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5)
2020 年,我國經濟取得了極不平凡的成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勝利。伴隨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時代,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從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來看,要想提高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就必須走產業化經營道路[1]。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多種矛盾互相影響后的必然趨勢,是廣大農民和鄉村干部積極響應并探索市場經濟發展農業的必然結果。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山東作為農業大省,雖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仍然存在需要化解的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2],因此,探討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及對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20 世紀50 年代末,美國提出了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概念被稱為“農工綜合體”,最顯著特征是使農業更具規?;?、產業服務更具社會化、形成生產銷售的一體化以及經濟利益的分配趨于合理化。
從西方國家農業產業化發展歷程來看,美國所提出的農業產業化概念較為成熟,形成的體系可以作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借鑒。歐洲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與我國農業生產模式相似。歐洲有地廣人稀的特點,我國雖地域廣闊,但人口眾多,制定發展模式時需要因地制宜。我國現有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已形成一定的規模,經過集體經濟的發展,產業組織在政府的指導下趨于完善。
通過對比西方國家農業組織形式,可以發現各國對農業組織目標的實現方式不同,這是由于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產業化模式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化經驗可為我國提供借鑒。
首先,應根據土地性質選擇適宜的組織形式,因各國的國情、資源稟賦條件、市場發展程度不同,所產生的農業組織發展路徑和組織形式不同,各種產業組織形式所表現出的功能也存在較大差異,應當選擇與我國土地資源和農業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發展路徑[3]。
其次,要想使農業產業組織良好運行,需要完善市場機制。美國政府并沒有直接干預其農業組織的發展,而是針對產業化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進行指導。所以,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其生產、銷售、管理等部門的資源配置受到市場機制的制約,政府需要行使一系列調控手段來實現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和扶持。
再次,產業化組織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國家經濟實力提升必然會帶來組織形式的發展,日益提高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會為產業化組織提供更多發展路徑。合作社快速發展及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不斷創新,是保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歐美國家的農業組織發展都有自己的獨立體系,并且設有嚴格的組織層級。因此,我國應當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積極完善農業組織體系。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山東省農業生產處在全國前列,并且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有突出貢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推進,山東省農民逐步確立市場觀念,農業經濟得到了全面發展。一是生產加工及銷售能力有所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穩定。通過充分發揮土地經營權,進行土地的基本建設,創建特色農產品基地,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二是推進農業裝備和農業生產能力提高,既保證了農產品的高質量,也使農產品產量有了大幅增長。
我國農業產業化概念起源于山東省,如今已形成與我國基本國情相符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發展局面。山東省作為農業生產大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湖北省及周邊省市提供了大量優質農產品,這正體現了山東省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取得的成果。山東省通過產業融合及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將農業生產融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僅農產品生產總值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農業內部組織結構也逐步完善,農民收入逐年增長。山東省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通過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形成新的利益共同體,實現農業自主發展。通過農村經濟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將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緊密結合,形成一條龍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
在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歷程中,起支持作用的是農村金融體系。金融體系中顯現的問題和不足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農村金融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較為薄弱的部分。
首先,農業及農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持續推進,出現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經營主體與原有的傳統農戶相比,金融需求較大,但是資金支持較少,融資較為困難?,F有的農村金融體系無法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相應的服務,無法滿足日益豐富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需求。
其次,金融機構對農戶的支持作用有限。無論是在市場還是在占有率上,正規的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體系起主導作用,例如農村合作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都屬于正規金融機構。但金融機構進行股份制及商業化改革后,其資金流向以城市工商業為主,涉農服務有所減弱。金融機構改革不僅是股份制和商業化,還有規?;倪\作,大量民間資本涌入,如以農業信用社為基礎改建成農業商業銀行。隨著資金規模和經營規模擴大,利潤最大化就成為金融機構的首要目標,因此,大規模的資金流向城市,使農村金融的基礎性建設滯后。
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的發展,對于農業發展至關重要。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較大,東、中部地區農業發展較快,西部地區發展較為緩慢。山東省作為全國具有代表性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大省,也存在一些組織問題。
首先,不平衡的產業組織分布在各城市間,無論是地方、區域還是行業的界限都比較明顯,并且通常表現為自給自足,無法形成互補。這不僅在組織內部經營中容易產生風險,并且會影響和制約組織內部的農戶增收。況且龍頭企業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非常有限,很難帶動農民提升產業化經營效益。
其次,存在農業產業化組織問題。一方面,由于農業經營主體規模較小,經濟實力較為薄弱,并且缺乏創新能力,所以在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能力方面有待提升。同時,在農業技術方面,規模小的農業產業化組織科學技術水平較低,產品服務檔次較低,對于資源等要素的整合能力較弱。由于市場競爭激烈,近年來各種要素成本提高,獲得資源、人才和資金的難度也隨之提升,抑制了其創新能力的提高。
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融資問題,不僅應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構建完善的農業產業化融資體系,還要在政策、制度等方面給予支持。
首先,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政府對農業支持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出。從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看,政府財政投入在農業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仍需要不斷完善立法和嚴格執法,確保財政投入能夠落實到位及合理使用。
其次,應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建設。根據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確立與農村金融市場建設相配套的政策、法規和制度,在法律法規的保障下,加強風險監管,發揮金融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作用,確保國家普惠金融政策落實到位,推動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
首先,農業政策促進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形成新型融合主體是關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等都可以作為潛在的新型融合主體。需要加強對新型融合主體的支持,鼓勵其加強農業產業鏈延伸、實現農業產業化集群集約發展。
其次,互聯網能夠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更多信息宣傳渠道,并為農產品提供更多銷售途徑。要發揮利用好互聯網,發展“互聯網+農業”“農業+互聯網”等新產業、新模式,更好地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同時,要注重培育新型融合主體的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再次,產業化組織發展要以龍頭企業為重點,發揮其在農業產業化中的影響力,鼓勵開展品牌或示范活動,使其成為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的領軍企業。鼓勵龍頭企業成為現代農業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借此增強對供應鏈資源的整合和集成能力,推動農業產業化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