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科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四川 成都 611631)
體育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其性質、發展規模和經營方式決定了它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產值逐年增長、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的農村經濟體育產業,促使農民在解決溫飽問題后可以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產業已成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主要產業之一,可分配收入增加,體育用品購買支出增加,促進了農村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1]。
體育產業作為服務業的新興產業,在農村興起并廣闊發展,主要功能是滿足群眾娛樂需求。其在促進健康的同時,為農村居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有效改善就業問題,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體育分為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農村體育產業作為體育產業的一個分支,自進入21 世紀以來,隨著農村高新技術產品的普及,對體育產業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農村體育產業發展中,越來越多農民參加體育運動,對高科技體育產品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了農村體育人口的增加,使人們愿意為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全面的經濟增長將輻射到各個方面。
20 世紀末到21 世紀初,從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起,進一步實現了“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在中國經濟中取得了突破[2]。
農村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的薄弱環節,到21 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盡管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1/2,但各地農村發展十分不平衡,這不僅是歷史原因,也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由于一些貧困農村地區對體育的需求較小,只限于定量和定性的政府項目,經濟落后的農民購買力不強,農民對體育的了解沒有達到希望的高度。因此,需要遵守國家政策,把農村體育產業和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納入農村體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進而促使農村體育產業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發展[3]。
體育是代表人類進步、激勵人類奮發向上、歷史悠久、參加社會活動程度高、體現體育競爭精神的日常活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逐漸從塑造人格、提高自我素質、鍛煉個人意志和增強抗壓能力的競技活動轉變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幫助人們放松、提高身體素質的娛樂性社會活動,并在培養團隊合作感、促進農村體育消費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村體育消費的增長促進了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4],由于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對體育消費的需求增加,大大提高了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農村體育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速度較快,已初具規模。農村發展領域不斷擴大,使農村體育活動的形式更加多樣化,以體育活動為基礎的商品和服務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提高。近年來,為了謀求進一步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應發展具有自身區域優勢的、以村集體或個體公司為主導的商業實體或獨特區域性體育產業項目,使體育產業朝著規模化、工業化的方向發展。
為了改變農村原有的產業結構,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農村體育產業作為上游產業的深入發展,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已由第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不僅拓寬了現有農村第三產業的結構,開辟了農村經濟與體育產業共同發展的新局面,促進了農村消費和產業結構變化以及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還提高了第三產業對農村經濟的貢獻價值,帶動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5]。
新時期,盡管文化全球化的先進思想進程不斷沖擊傳統文化,使其從消極加速到主動發展,對中國體育文化也有一定影響,例如城市居民在現代科技浪潮中更加文明[6]。
但城鄉之間的自然矛盾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農村文化環境的阻礙和非同尋常的穩定性,使居民面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體育運動缺乏進一步發展。我國廣大農民的體育意識薄弱,導致農村體育產業發展緩慢。
體育項目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需要場地、費用、興趣等因素的支持。無論在市中心、城鄉邊緣還是鄉村地區,都可以看到流行的“廣場舞大媽”的身影。相反,在中國農村地區,雖然羽毛球、網球、遠足等城市中流行的體育活動已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地推廣到農村地區,但短時間內沒有普及,使城市體育產業與農村體育產業的差距擴大,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
盡管國家傾向于農村體育政策,但中國農村體育管理組織仍不完善。村民委員會具有鄉村體育管理的職能,有責任和義務發展當地體育,是基層群眾自我教育和服務的自治組織。城鎮有專門的體育組織和管理機構,而農村體育沒有專門的農村體育領袖,即使在一些相對富裕的村莊,農村體育管理也不健全,體育管理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很難看到讓更多人受益的體育成就項目和民族體育。
為促進體育產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各級政府應以體育旅游為主體,將鄉村體育產業的發展和當地特色旅游勝地納入各級政府產業發展中,制定鄉村體育產業發展規劃。
中國農村體育政策的投入主要體現在將全新體育產業鏈分為投入和產出,即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在“自上而下”的供應模式下,有許多問題尚未實現有效供應。地方政府通常出現農民提供的體育運動與政府供應不符的現象[7]。
從體育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表現為政府職能部門對農村體育設施供應的偏好,實現有效產出是實現農村體育投資的關鍵。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盡管我國擁有龐大的農村體育經濟市場,但許多不愿冒險的個體投資者對農村體育市場缺乏信心。為了促進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因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政府應針對所有市(縣),將農村體育產業與政策相結合。強化政府職能和監管機構,建立國家農村體育投資部門,每年進行農村體育運動。投資部門應制定政策,針對所有市、縣、鎮,與民間體育組織和高科技公司進行談判合作,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打破陳舊的農村計劃體育模式,并對這些公司的貢獻給予獎勵[8]。
其次,應建立農村體育發展的在線和離線模型,突破農村體育的需求,開發全新的以“農村運動”為主題的產品專欄。早期階段,主要專注于離線產品。建立新型農村體育產業鏈,讓市場帶動農村消費。
不論是繁華的城市廣場還是農村的小廣場,都可以看到“廣場舞大媽”的身影,廣場舞不僅易學習,還可以培養興趣。
當條件成熟時,可以利用農村獨特的自然條件吸引贊助,使其蓬勃發展。為了促進農村體育產業發展,應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的力量推廣傳統項目,使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拍攝和編輯視頻來了解簡單易學的運動。
利用現代社交媒體、電視臺制作宣傳片,并與他們合作宣傳體育運動,促進農村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