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是以成員的個人信用水平為基礎,以產業為紐帶,由合作社成員自愿出資,為合作社的生產發展提供資金的金融性互助活動。其具有貼近農戶需求、信息對稱、交易成本低等天然優勢,是發展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的有益探索。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既能發揮合作社組織資源優勢,緩解農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能拓展合作社服務功能、增強合作社凝聚力、提升合作社的發展動力。
由于業務界定的標準不同,信用合作可以分為不同的模式。譚智心和黃邁(2020)[1]認為,以賒銷為特征的商業信用合作、以資金互助或擔保互助為核心的貨幣信用合作、依托產業鏈或銀政資金的混合式信用合作是我國目前的3 種信用合作模式。趙美娟(2018)[2]將資金互助分為內置型資金互助和外置型資金互助兩種模式。內置型資金互助是指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建立內部信用合作組織,在合作社社員間進行信用合作。外置型資金互助指合作社為社員提供擔保,以便社員向金融機構進行借貸。苑鵬和彭瑩瑩(2013)[3]將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的信用合作分為商品信用和貨幣信用兩種形式,商品信用主要指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農產品的賒銷賒購,而貨幣信用是通過資金互助形式進行的一種商業信用合作模式。
根據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我國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模式主要是商業信用和貨幣信用兩種,隨著業務發展,以這兩種基本模式為依托衍生出了其他類型的合作方式。
截至2019 年年末,我國依法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20.3 萬家,其中有1 萬多家聯合社以共同出資、共建品牌的方式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我國的影響力極大,合作社成員中有80.7%的社員都是普通農戶。合作社從橫、縱兩方面拓展業務范圍,服務領域不斷擴大。近年來,觀光旅游休閑農業、“互聯網+”等新產業極大地豐富了合作社的經營業態。從我國經濟發展現狀與農村獨特的社會特征和金融需求出發,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信用合作的確比傳統資金互助社更具有靈活性,它能以較低的成本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的融資需求。
在合作社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人才短缺、資金不足等問題,部分合作社產后自動化分級、分類、裝備能力欠缺,在管理過程中難以落實各項規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管,這些影響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合作社健康、穩定發展。
國家大力扶持農業發展,雖然為合作社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發展體系,但在法律法規的制定與監管方面仍有欠缺,導致高額利息攬儲、開展虛假宣傳、雇傭有威望代辦員等現象時有發生。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合作社社員不當操作而導致合作社產生損失的風險。部分合作社內部運行機制和治理結構不完善,因為合作社社員大多是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經常忽視規章制度,所以有時合作社的監事會形同虛設,出現一些“內部人控制”的現象。還有很多合作社開展內部信用合作時缺乏基本的規則和章程,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內部管理效率,無法有效規范合作社內部的信用合作。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指交易方在債務到期時不能按照合約規定償還債務。合作社社員能否按時償還信用合作資金主要取決于他們的還款能力和意愿。合作社以會員制的方式成立,盡管貸款對象只針對社內成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風險,但部分社員缺乏信用意識或突發自然災害都會影響他們的還款能力。
內部信用合作資金的用途和用款期限,也是影響信用風險的關鍵因素,資金用于非農業生產的其他方面或用款周期過長,都會導致資金難以回籠。只有嚴格掌握資金的農業生產用途,主動把握資金的用款期限,才能將信用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流動性風險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時間段內資金不能滿足合作社生產活動的需要。流動性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互助資金的規模較小。農民收入水平低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再加上思想觀念的局限性,在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們只會投資小部分資金,而將大部分資金存入銀行等正規可信的金融機構,資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的發展。二是因為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行政村或鄉鎮單位建立,當合作社的距離比較接近時,農民種養殖業周期就會趨于一致,由此引發了資金供需的周期性。如果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出現一些意外事件,由于資金的有限性,難免會產生資金的流動性風險。
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時,還沒有較為明確的法律法規,政府及有關部門也沒有對合作社進行嚴格監管,開展信用合作的形式不當、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不純等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具體表現為:部分合作社在開展信用合作之前未取得營業執照,或沒有在相關的工商行政部門依法注冊登記;有些合作社違背了信用合作的基本原則,將社會成員招收為社內成員并向其收取互助資金,這種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已經違背了合作社建立初衷;還有部分合作社存在高息攬儲的行為,其向社員承諾支付比銀行利息更高的回報來集資,資金互助轉變為資金投資,偏離了互助合作的目的。
我國政府應加快健全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相關的法律法規,確立信用合作的法律地位,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準入條件、業務范圍、開展程序、資金用途等方面設置嚴格的標準。各地政府部門應充分調查當地情況,總結合作社信用合作的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頒布更詳細、適宜本地資金互助合作社發展的法律法規,促進合作社可持續發展。政府應總結過去的監管經驗,在現有基礎上出臺更嚴格的監管辦法,政府監管不僅是引導合作社開展合法合規的信用合作,還要與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共同打擊違法違規活動,加大對非法集資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大力推廣托管銀行制度,即要求合作社在開展信用合作時有指定的資金托管銀行來監察信用合作資金流動狀況,防范合規風險。
合作社應完善內部軟法治理規范,盡量避免“內部人控制”問題。合作社社員在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容易形成經濟社會關系紐帶,大多數村民都比較注重人情往來,導致民主管理機制并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首先,合作社應健全包括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在內的“三會”治理結構,明確其職能分工,形成相互制衡的權利機制;其次,合作社應完善財務管理制度,確保會計核算方法與財務報告編制過程的準確性,定期向合作社社員公布社內資金的流動情況;再次,完善信用合作業務的管理辦法,保證業務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進一步規范業務開展的操作流程,提高合作社抵抗風險的能力。
目前我國許多地區的合作社發展相對緩慢,這與農民群體整體的信用意識與專業水平有關,大多數農民對合作社的認識比較局限,不愿意將資金投入合作社,因此村民委員會應定期開展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宣講活動,讓農民了解到信用合作有借貸方便、成本較低等方面的好處。由于大多數農民對金融理論知識、制度法規等缺乏了解,因此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用合作的操作風險。政府應為合作社引入優秀人才,并對合作社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培訓管理人員時應以資金運作、業務開展程序為重點,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培訓財務人員時應以規范會計賬簿的使用規范、熟悉借貸流程為重點,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能。
對于農民自發創建的合作社,應以行政村、行政鄉為劃定邊界,盡可能避免信息不對稱及道德風險,確保資金的合理使用。合作社應設定多種入股方式,社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收益、偏好及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入股方式,偏向于高收益高風險的社員可以按照投資股方式入股,穩健型投資者則可選擇固定股方式入股,在擴大資金規模的同時滿足不同人群的投資偏好。合作社應制定與信用合作相關的額度管理辦法,根據會員的出資金額、借款頻率、償還情況等設置信用等級,根據信用等級規定借款額度,將借款金額限定在一個合理有效的范圍內,從而降低逾期不還、將資金用于規定之外的其他業務的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