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賢







近年來,我國第四方支付持續快速增長,主體也不斷擴大。本文旨在通過對國內第四方支付發展歷程、現狀和發展趨勢的梳理,以期對金融支付創新與行業監管有所參考。
隨著國內移動支付發展浪潮的高歌猛進,多元的線下線上支付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各類商戶的收款方式和消費者的付款方式。但各家機構專屬二維碼彼此不通用的情況給商戶和消費者帶來了“幸福的煩惱”。
2015年左右,一個在美國被稱為集成支付(Payments Gateway)的解決方案被引入中國,譯之為第四方支付。這種新的支付方式,整合國內多種支付手段,統一打包提供給商戶,一方面迎合了消費者線上線下消費支付需求,幫助商戶更好地完成收款,另一方面為商戶提供對賬甚至是會員管理及進銷存管理的服務。因此,一經推出,第四方支付便迎來了井噴式的大爆發。
發展歷程
—應運而生風口已來
第四方支付,國內亦廣泛稱之為“第四方支付”或“融合支付”“聚合支付”,即借助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或清算組織的支付通道與清算能力,利用自身的技術與服務集成能力,將一個以上的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或清算組織的支付服務整合到一起,為商戶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支付通道服務”“集合對賬服務”“技術對接服務”“差錯處理服務”“金融服務引導”“會員賬戶服務”“作業流程軟件服務”“運行維護服務”“終端提供與維護”等服務內容,以此減少商戶接入、維護支付結算服務時面臨的成本支出,提高商戶支付結算系統運行效率,并收取增值收益的支付服務費。
作為第三方支付服務的延伸,第四方支付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誕生在美國的“獨角獸”公司Stripe。在被引入中國初期,恰逢第三方支付掃碼支付等百花齊放,市場呈現碎片化狀態,中小商戶“奔波”于各種支付平臺賬號申請、對賬等手續。第四方支付恰如及時雨,落地之后迅速搶占了移動支付市場。第四方支付自2016年起逐漸迎來規模爆發,整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圖1)。
萌芽起步期(2014年-2015年)。隨著國內線上支付市場日趨飽和,支付機構爭奪的主戰場向線下轉移。二維碼作為線下支付的主要媒介之一開始被大范圍普及,由于普及需要大量人力去拓展商戶,且隨著互聯網巨頭陸續上線支付產品,支付方式日趨多樣但零散化,提供支付方式一體化整合服務且具備線下地推優勢的第四方支付迎來發展機遇。
加速爆發期(2016年-2017年)。在這一時期,第四方支付產品快速迭新且被大范圍推廣,收單外包機構和收單機構紛紛入局,在支付寶和微信等主流支付機構的推動下,第四方支付呈現規模化爆發。
合規發展期(2017年以來)。2017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嚴查“二清”并陸續出臺監管政策及規范文件,監管及規范體系基本確立,對第四方支付行業的角色定位、禁行紅線、風險管理、技術安全等進行了界定,第四方支付亦進入有規可依的發展新階段。國內有研究機構認為,第四方支付在2020年進入了成熟發展期,逐步成為消費者獲取本地生活化服務入口,支撐線下商戶開展線上精準化營銷和數字化精細管理(圖2)。
發展現狀
—百舸爭流群雄逐鹿
目前,第四方支付市場已經成長出傲付寶、Ping++、哆啦寶、BeeCloud、Paymax付錢拉、收錢吧、普付寶、友店、利楚掃唄等機構;以及主打跨境支付服務的PingPong、GoAllPay、錢海支付等機構。截至2021年上半年,已在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備案的非銀行類第四方支付技術服務機構高達91家。
第四方支付在中國市場已呈現全面開花之勢,并且形成了兩種相對固定的運營模式。
一是以平臺租用模式運營。該模式又稱SaaS模式,其特點是由專業的第四方支付服務商搭建一個收付平臺,商戶通過該平臺上的支付軟件,實現多種支付方式的兼容,第四方支付服務商根據API(數據接口)調用量向商戶收取相關服務費用。
二是以流量分成模式運營。該模式又稱支付代理商模式,其特點是為支付機構提供支付統一接口,根據商戶交易的流水進行支付手續費分成,為商戶提供支付平臺系統,但是與資金流環節無關。
行業合規發展方面,監管層加大違規整治工作。第四方支付在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為商戶和消費者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市場上也不乏諸如違規“二清”、沉淀客戶資金、泄露客戶信息等亂象。針對第四方支付的市場亂象,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從定位、管制和預期三方面對第四方支付市場的發展作出行業規范,加大違規“第四方支付”服務清理整治工作力度。
目前,研發和推廣第四方支付的隊伍正逐步壯大,不僅有專業優質的第四方支付服務商,銀行和第三方也開始了自己的第四方支付服務業務,特別是銀行正成為快速崛起的新興力量。國有商業銀行紛紛上線二維碼支付產品,包括興業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股份制銀行以及部分地方商業銀行也參與其中。
市場規模方面,第四方支付交易規模呈直線上升的趨勢。雖然近年受行業監管影響,市場規模增速有所放緩,但依舊保持較快增長。目前,國內研究機構對第四方支付交易規模因數據采集標準不同,預測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派盟在《中國第四方支付行業發展報告2018》中預測2020年交易規模接近94萬億元。上海艾瑞市場咨詢在《2019年中國第四方支付行業研究報告》中則預計將突破11萬億元(剔除直連收單和個人掃碼等直連支付)。而易觀國際在《第三方支付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專題分析2021》預測2020年交易規模約為63萬億元(圖3)。對照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0年支付體系運行報告》中移動支付432.16萬億元數據測算,本文認為50萬億元左右為合理區間。未來需要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明確統計規則和數據采集標準(如統計數據限于已備案第四方支付支付機構),以便更好評估實際交易量。
盈利模式
—特色增值定向服務
隨著監管政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讓第四方支付告別了野蠻生長的狀態。按照現行中國人民銀行有關第四方支付的監管要求,合規的第四方支付機構不能涉及資金清算,只允許作為涉及支付環節的信息流轉和商戶操作的承載。
因此,一個完整的第四方支付產業鏈包括商戶、第四方支付服務商、第三方支付機構、官方清算中心(銀聯和網聯)、消費者五大環節(圖4)。
就發展歷程看,第四方支付早期普遍做法是專注于線下中小商鋪的快捷支付,盈利點在于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服務返傭,費率方面通常在0.1%~0.38%(另說最高為0.25%)。當前,行業普遍采取向多元增值衍生業務的方式,盈利模式主要有四種。
一是交易服務返傭。交易服務費作為第四方支付早期發展階段最基本的盈利模式,按交易額向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收取一定比例傭金(目前國內市場通常在0.1%左右)。當下,僅聚合多種支付工具,單純依賴手續費分成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盈利空間已大大壓縮。
二是增值服務收益。第四方支付服務商利用沉淀的C端用戶衍生出消費金融、現金貸、理財、企業端現金管理等增值金融服務,將傳統金融產品互聯網化,迎合了商戶的多樣化需求,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
三是特色業務收益。傳統意義上的對賬、資金管理服務已無法滿足商戶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唯有定制個性化營銷方案精準吸引潛在用戶,通過差異化的服務更好地增加用戶黏性。因此,跨境支付、附近商戶聯動等差異化、特色化業務的推出,全面提升了商戶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
四是其他定向服務。第四方支付服務商通過廣告投放、SaaS軟件、卡券等,促進消費升級并以此擴大收入規模。其中廣告收入是目前第四方支付服務商營收份額增長最快的部分。通過不斷積累的B端和C端數據,精準投放營銷廣告來增加業務收入。
未來發展
—創新產品綜合服務
目前,第四方支付服務商在圍繞支付渠道整合的同時,已經衍生出如消費金融、現金貸、廣告、SaaS軟件以及大數據分析等企業服務。因此,可預見,未來第四方支付服務在各類創新技術的引領下,推進支付服務向綜合金融轉變,實現“支付+營銷”發展階段。
應用場景多元融合。現階段的第四方支付服務多在購物領域以二維碼場景聚合體現。隨著智能云POS等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未來的第四方支付服務將從購物領域向多元化領域挺進,聚焦垂直行業和公共繳費支付領域,第四方支付產品將覆蓋垂直化場景,進一步融入日常生活。從地域上看,第四方支付服務的下沉趨勢已經形成,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將成為第四方支付服務新的藍海,滿足更多商戶對收銀便捷性的需求。移動便捷的特性,將使多元化場景聚合、多機構的多元連通成為市場主流。銀行、銀聯、非銀行支付機構等產業主導方都有可能布局第四方支付市場,進而引導市場向著多元化場景聚合的方向發展,實現真正的多元化支付聯合。
金融服務多元融合。如上文所述,支付一般只以金融場景入口的形式存在,單純以服務費為盈利模式的第四方支付服務商的前路并不長遠。目前,已有部分第四方支付服務商在支付的基礎上衍生了其他服務,用多種增值服務提高消費者黏性,同時擴大盈利范圍,形成多元化競爭優勢。
未來,第四方支付服務將有可能實現多種支付方式一筆到賬、實時對賬的方式,并且有資質的機構將不再把業務局限于傳統的支付業務,商戶流水貸、消費分期、金融理財、會員金融服務等為代表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都將可能出現,第四方支付服務更有可能成為多金融融合的有效渠道,從而形成第四方支付機構的多元化競爭優勢。
走出國門多元融合。目前我國線下移動支付在業務量、覆蓋面上均居世界領先地位,發展勢頭強勁。但第四方支付多采用日本的QR碼,未來碼制端建立和普及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碼制,將成為必然。中國應該建立統一的二維碼支付標準,實現底層技術設施的標準化、規范化。統一的二維碼支付標準有助于移動支付產業的國際化,利于中國移動支付產業走向海外。
事實上,第四方支付服務已成為引領國內移動支付產品技術走向海外的關鍵之一。目前,一些國家電子錢包市場競爭激烈,急需第四方支付模式來避免資源浪費和提高效率。國內第四方支付服務商有望向海外輸出技術服務,以及向海外復制業務模式。
總結與展望
當前,中國正處于線上線下融合的產業轉型中,第四方支付服務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能夠幫助轉型中的實體經濟主體快速提高運營效率和服務體驗。
與此同時,第四方支付業務服務商也需要加快向消費大數據服務商發展轉型進程,為線下消費市場提供更多革新的技術及優質的服務才能站穩當下,贏得未來。第四方支付服務商要想在未來移動支付市場有所發展壯大,必然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如具備支付寶、微信等傳統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具備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服務客戶。
第四方支付服務未來發展將有三大路徑:
其一是精細化。在提供支付、結算、對賬等基本收單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將第四方支付服務嵌入各類消費、繳費等多應用場景來提高市場占有率。
其二是差異化。通過融合庫存信息管理、特約商戶管理、推廣活動管理、精準營銷管理、供應鏈管理、數據分析挖掘等個性化增值服務,確立自身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其三是“走出去”。積極向海外輸出國內成熟的技術服務,向海外復制業務模式,幫助當地商戶吸引客流創造更多價值。
未來,多元服務能力將成為第四方支付服務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并提供支付完整生態圈將成為商戶端的服務重點。第四方支付服務緊跟數字經濟發展、經濟動能轉換的大潮流,推動支付行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在踐行普惠金融,促進金融服務質量提升、效率提升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作者供職于國家外匯管理局山西省分局
責任編輯:鐘立群
■? ?本文制圖/牛培琴? ?攝影/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