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權,黃熙彣
(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寧 530001)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平臺,以產業學院建設和推廣現代學徒制為重點,以提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教育教學的促進作用為立足點,堅持校企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宗旨,積極推進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不斷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協同創新。
產教融合是指行業企業和高等學校為了各自的發展需要建立的一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需求對接的合作活動、關系和機制,其本質是通過利益共同體的構建實現生產與教育一體化,為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1]。
在高速發展的“新經濟時代”,技術知識更新持續加,導致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我國在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時難以適應產業需求。通過產教融合提升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統籌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形成良性互動的人才培作格局,解決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間的矛盾,促進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因此,持續深化產教融合讓教育鏈、產業連、創新鏈有機融合,不僅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產教融合有利于促進職業院校與產業系統的有機結合,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隨著產業升級、工業化、信息化的持續推進,社會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技術過硬、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技術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與發展[2]。讓學校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崗位緊密銜接,形成協同育人的相關方共贏的培養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打造“招工即招生、人企即人校、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新模式,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人才。
(1)企業受益
滿足合作企業人才需求, 為企業乃至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人才支撐。校企合作符合企業對各類人才的內在需求,有利于企業實施人才戰略,企業可獲得利益和實惠,提高企業參與教育培養人才的積極性。主要體現在:學校讓合作企業在招工招生中優先挑選、錄用表現出色的學生,使企業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風險,企業將人才培養工作委托學校進行,使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和學校教學環節緊密結合,降低了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成本。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文化與觀念傳遞給教師和學生,擴大了企業品牌及其它無形資產的影響,造就了企業的潛在合作伙伴和客戶群。
(2)學校受益
校企合作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學校能更好地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加強專業教學的適應性,從而不斷改進教學,使教育與社會實踐貼近,使培養的人才適應社會需求,有利于學校可持續發展。
學校在校企合作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企業生產的自身規律來研究學校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模塊,使教學與實踐更貼近。同時校企合作有利于解決學校實習實訓場所不足的難題,提高整體辦學實力。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內涵建設,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3],2019年9月,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專業群和與國內500強企業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強強聯合,共建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拉開了校企聯辦、產學融合的序幕。
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玉柴)是廣西工業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始建于1951年,總部設在廣西玉林市,國內500強企業,下轄11家子公司,生產基地布局廣西、江蘇、安徽、山東等地,是中國產品型譜齊全、應用領域廣的內燃機制造基地,年銷售收入超200億元,發動機年生產能力達60萬臺。公司擁有亞洲最大、最先進的鑄造中心,行業最高效的機加工、裝試生產線,先進成型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玉柴快速制造基地,先進的內燃機裝配調試、鑄造、數控加工等智能制造生產線等,為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全面、先進、實用的“實戰”機會。
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其中智能制造專業群入選廣西高水平專業群,智能制造專業群由代表著先進智能化生產技術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和代表著先進數字化制造技術方向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技術專業為龍頭,由代表智能化生產線技術方向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代表著先進自動化控制及驅動技術方向的電氣自動化化技術和代表著先進增材制造技術方向的機械設計與制造骨干專業組成。
產業學院是產教深度融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載體及新抓手[4],落實智能制造專業群對接廣西區內燃機先進制造產業的技術鏈,實施學校“雙高計劃”,建設高水平專業群是學院教學重點工作;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的目標是建成服務廣西智能制造產業排頭兵,學校產教融合示范點,學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新引擎,為廣西培植“工業樹”、打造“產業林”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服務廣西智能制造產業發展。
經過兩年建設,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創新構建了校企“六維度”產教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初步形成了產業學院的“玉柴模式”。
本著“相互支持、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共用、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學院成立領導機構與專項小組,構建智能制造產業學院“雙主體”合作機制。
(1)成立產業學院校企合作領導機構
成立由學院副院長和玉柴副總經理及雙方中層領導組成的產業學院校企合作領導機構。
職責:推進產業學院體制機制建設,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完善校企合作工作運行和管理體系;統籌產業學院校企合作資源,探索多種形式校企合作模式; 指導各專項小組開展工作,做好檢查督促工作,協調產業學院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2)產業學院校企合作專項小組
①校企師資互聘專項小組
負責企業技能大師到學院授課和學院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事宜。
②課題申報與攻關專項小組
負責有關課題的申報和攻關,為企業和行業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科研水平。服務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每年至少解決1~2個技術難題。
③課程開發及教材建設專項小組
負責學校和企業課程的相互轉化,校企合編活頁式、手冊式教材。
④企業培訓專項小組
負責運用雙方資源,面向企業全球服務站以及其他在職人員提供相關業務培訓;按現代學徒制相關要求為企業培養準員工。
(3)建立產業學院定期交流機制
每學年校企雙方定期舉行4-6次產業學院會議,研究產業學院工作任務,學院中解決產業學院運行中的問題
(4)校企設立“雙工作站”
在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掛牌成立“技能大師”工作站,在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教師工作站”。
依托“教師工作站” ,教師到玉柴頂崗實踐,幫助專業教師提升專業技能、工程實踐能力,加速教師的成長,打造雙師教學團隊。
依托“技能大師工作站”,發揮企業技能大師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科研項目研究、服務社會的引領作用。
(1)校企合作協同開發課程
校企共同開發電氣維修課程和機械維修課程12門,校企協同建設了《PLC應用技術》和《工業機器人技術》兩門在線開放課程,其中《PLC應用技術》獲廣西精品在線課;校企共同編寫活頁式教材,其中《PLC控制系統、設計與安裝》教材獲全國優秀教材評選二等獎。
校企調動學校和企業資源共建共享《柴油發動機》數字化教學資源。
(2)玉柴員工新技術培訓
2020年8月在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玉柴股份公司30多位員工進行《博圖軟件技術應用》《PLC通信網絡技術》《工業機器人基礎應用》《數控維修技術》《3D技術應用》《Labview工控軟件使用》等課程的培訓,提升了玉柴企業員工的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水平。
(3)校企師資互聘共享,實施一課雙師
校企師資互聘共享,教師在玉柴頂崗期間為企業員工培訓,邀請玉柴企業導師到學院舉行學術講座、大師論壇,在部分課程實施校企混編分工協作、模塊化的“一課雙師“教學模式,在一個教學任務中安排兩名教師進行授課,校內教師進行教學組織、教學管理和理論課的授課,企業技能大師負責該教學任務的企業工作流程或實踐操作;企業技能大師利用豐富的工程經驗,對學生專業技能方面的操作提供專業的指導和示范,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4)校企協同攻關、申報科研項目
校企聯合向工信廳申報了3項技術攻關項目:《基于智能化生產線防錯技術研究及應用》《智能化精加工設備的防撞技術應用研究》《高度自動化復雜設備運行智能化專家診斷系統的開發應用》。
校企雙方依據“開放合作、共建共享、共融發展”理念,產業學院創新構建了校企“六維度”產教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圖1),即:校企共同完善產業學院管理體制機制;校企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辦學模式;校企共同開發企業課程,共編活頁式手冊式教材;校企共享產學互動的師資隊伍,一課雙師;校企共同搭建產學研服務平臺,申報產教融合項目和攻關項目;校企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培訓學生和企業員工。將“六維度”各要素進行縱向貫穿和橫向鏈接,為解決產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實的問題探索了一個突破范式。

圖1 “六維度”人才培養體系
為助力教育精準扶貧,助學貧困學生圓大學夢,培育企業急需的卓越人才,同時提供大學畢業后充分施展才能的平臺。亞洲最大、世界前10名的金光制漿造紙集團APP(中國)在廣西推出“圓夢計劃”助學項目。該項目以“助學圓夢貧困學子、培養社會卓越人才”為宗旨,金光制漿造紙集團APP(中國)將承擔其在大學期間的全部學費和住宿費,以及按月給予一定的生活費補助,并在學生畢業后為其解決就業,由金光制漿造紙集團APP(中國)、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雙方共同實施“圓夢計劃”。為了更好的完成“圓夢計劃”,校企雙方決定“圓夢計劃”采用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中實施現代學徒制模式,實行招生招工一體,由金光紙業集團和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面試招收高考生,校企雙主體育人,培養制漿造紙企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1)校企“全過程、全方位”合作育人
現代學徒制的核心是構建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為了解決現代學徒實施中企業與學校深度融合參與育人主體的問題,成果主要通過五個方面來構建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機制(圖2)。

圖2 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機制
(2)機構保障—聯席會議制度
為了保證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班的有效開展,建立溝通與反饋機制,雙方制訂了校企聯席會議制度如圖所示,成立學校工作小組和企業工作小組,學校工作小組由系主任、專業教師和班主任等組成,企業工作小組有培訓與發展總經理、企業師傅和和企業項目專員組成;成立了金光現代學徒制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保證了現代學徒制組織機構,每年召開6到8次聯席會議。
(3)協議保證——招工招生一體
校企共同制訂和實施招生招工方案,“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精準招生,優先考慮貧困學生,現代學徒制服務精準扶貧實現了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校企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明確學校與合作企業的責、權、利,為校企“雙主體”現代學徒制育人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指導性意見,同時也是為了保證雙方高質量、高效率推進項目實施,為學生打造成長成才平臺提供保障。
簽訂企業、學生、家長《現代學徒制三方培訓合同》協議,明確學員的企業員工和學校學生的雙重身份,明確各方權益,細化學徒在企業期間的權益;約束學生畢業時的用工合同,學徒在崗培養的具體崗位、培訓內容,企業如何支付培訓費用以及雙方義務及責任等。
(4)制度保障—出臺管理辦法
出臺了現代學徒班企業實習管理方法,現代學徒班雙導師管理方法,教師下企業頂崗實踐管理辦法,學徒考核評價管理辦法等,為現代學徒制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5)培養依據—制訂系列標準
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校企共同研制學徒班專業標準,課程標準,企業崗位標準,企業導師標準,學校導師標準等,使人才培養有據可依。
(6)培養指南—設計系列方案
制訂實施了招工招生一體化宣傳方案,金光學徒班人才培養方案,金光學徒班企業實施方案等。
學院與華為機器有限公司及中南國際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在智能制造專業群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等專業中共設 “中南華為SMT”現代學徒班班,共育電子通信人才,共同推動通信事業和職教事業的發展。
按照SMT崗位特點,通過“企業課程—實操實踐—實習就業”三大階段,對在校生進行長期的投入與培養,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式培養出適合制造功能維修崗位的人才。
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建立華為校企合作的學徒技師培養雙元課程體系。
智能制造專業群中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與廣西南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南南鋁工業機器人現代學徒班”,培養智能制造工匠。校企共建智能制造車間,打造共享型生產性實訓基地;在“南南鋁智能制造學院”建設智能制造工廠(車間),打造產教融合共建、共管、共享的型生產性實訓基地。
智能制造專業群中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與深南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深南現代學徒班”,培養集成電路技能型人才。
第一個“1”是工業職教集團,第二個“1”是學院,第三個“X”是職教集團下的成員(政府、行業、企業等)。通過廣西工業職教集團為合作平臺與鈕帶,整合政府、企業、學院等三方面的優質資源,形成政、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推進“專業設置共議、課程體系共定、師資隊伍共培、人才培養共管、實訓基地共建、教育資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校企七個共同的協同育人,最終形成了“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良好局面(圖3)。

圖3 校企協同發展“四合作”機制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當前高職院校的系統工程,產教融合校企合是切入點,對產業學院和現代學徒制產教融合運行機制研究[5],多數研究僅限于提出相關理論、模型,關于產業學院和現代學徒制具體實施措施的研究較少。本文通過產業學院、現代學徒制等形式研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強化高水平專業群內涵建設,依托支柱企業聯合開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