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含

摘 ?要:本文對特定的稱謂語類型——職銜稱謂語進行了漢英跨文化對比研究,首先確定了職銜稱謂語研究的必要性,以跨文化交際學中的“權力距離文化維度”理論作為稱謂語表達的理論框架,探討了漢英職銜稱謂語用差異。結果表明,以權力距離為稱謂語研究的理論框架具有其合理性:漢語職銜稱謂語復雜,能夠印證中國的高權力距離指數,而英語職銜稱謂語體系較為簡潔,與主要英語國家低權力距離指數對應。該理論框架能夠表明漢英職銜稱謂語之間的差異,可在交際過程中減少語用錯誤,促進跨文化交際進程。
關鍵詞:權力距離文化維度;跨文化交際;職銜稱謂語
中圖分類號:H0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036-04
稱謂語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交際過程中,聽話者往往會根據說話者對自己的稱謂進行推測,從而辨別出說話者的不同目的,初步了解其交際意圖,做好參與交際的心理準備。由此可見,不同的稱謂語不僅能反應交際雙方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和親疏程度差異,也能表達雙方的態度[1]。
國內對現代漢語稱謂語的相關研究已經非常深入,金志軍在2021年對中國稱謂語進行了十分細致的綜述和前瞻性研究,發現相關文獻數量可觀,研究視角多元化[2]。但跨文化視角下的稱謂語研究并未囊括在內,實際上,諸多學者從跨文化角度進行了稱謂語對比研究,但鮮有學者將跨文化學科相關理論與特定稱謂語研究相結合。本文試圖從霍夫斯塔德提出的權力距離文化維度出發,進行漢英職銜稱謂語對比研究,以期促進跨文化交際進程,使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一、稱謂語分類
《現代漢語詞典》將“稱謂語”釋義為“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關系,以及身份、職業、性別等而得來的名稱”,馬宏基進一步指出,稱謂語是反映人們的社會關系的一套名稱[3]。
(一)漢語稱謂語分類
從適用范圍角度劃分,漢語稱謂語通常分為親屬稱謂語和非親屬稱謂語,后者又稱社會稱謂語,即以人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的稱謂語系統。田惠剛將漢語社會稱謂系統概括為以下六種類型:交際稱謂、關系稱謂、職銜稱謂、恭敬稱謂、親昵稱謂和擬親屬稱謂[4]。羅藝雪則將社會稱謂分為“姓名稱謂、身份稱謂、社交稱謂、謙敬稱謂”等四類[1],其中身份稱謂主要包括“職業性”和“頭銜性”稱謂,這部分和田惠剛的“職銜稱謂”基本上完全對應。
(二) 英語稱謂語分類
大部分稱謂語研究文獻都是在漢語稱謂語體系下進行的,若進行漢英語言對比研究,有必要查明英語中稱謂語分類原則,找準共同點和平衡點,再進行分類論述方顯客觀。
厄瑪·塔維薩嫩在《稱呼語系統的歷時觀》一書中提到,名詞性稱謂語通常分為如下幾類:姓名、親屬、頭銜、軍銜和職業[5]。田惠剛則將英語的社會稱謂大體上分為五類:交際稱謂、關系稱謂、頭銜稱謂、恭敬稱謂、親昵稱謂[4]。通過對比兩人提出的分類原則和例證,發現后者提出的英語“頭銜稱謂”和前者提出的“軍銜”和“職業類”稱謂大體上屬于同一類,能夠對應漢語稱謂語體系中的“職銜類稱謂語”,因此文章將使用漢語分類中的“職銜稱謂語”這一術語進行討論,盡量保證覆蓋漢英兩套稱謂語分類體系下的各類稱謂詞。
二、“權力距離” 文化維度理論介紹
荷蘭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塔德提出的文化維度理論大大促進了跨文化學科的理論建設,他從六個維度上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人在價值觀和文化認知上的差異。他把文化維度之一的“權力距離”定義為一個國家的社會群體(如家庭、學校) 或組織機構內低權力成員對權力分配不均的可接受程度和期望[6]。不同文化對人與人之間權力差異的合法性與公平性有不同的標準[7],如歐洲、北美文化圈權力距離指數普遍較低,而受儒家影響的東亞或其他部分地區權力距離指數普遍較高[8]。文本利用霍氏官網中“國家比較”工具,以澳、英、美幾個主要英語母語國家與中國做對比,列出了中國和其權力距離指數數據。
由圖1可知,中國的權力距離指數為80,為典型的高權力距離國家,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權力距離指數在35—40之間浮動,是較為典型的低權力距離國家。
三、權力距離文化維度作為稱謂語理論框架可行性研究
國內“稱謂語”主題研究主要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析稱謂語類別、泛化、簡化、文化釋源等[9]。比較來看,國外研究更注重稱謂語理論的發掘、創建、檢驗和印證,從已有研究來看,國外的稱謂語理論研究大致朝著兩個方向推進,其一為理論框架下的稱謂語表達,其二為稱謂語系統下的理論開發[9]。稱謂語系統下的理論開發下應用最成熟、最具普遍適用性的是“權勢與等同”理論,很多學者進行了實例分析和適用性驗證,因此本文不再贅述。第一種方向就是把其他學科,如語義學、語用學、文化學等,理論引用到稱謂語的研究中,發揮其解釋稱謂語語用的作用,其中“禮貌原則”和“調節理論”應用最為廣泛。由此可見,假如具備內在邏輯性和聯系性,那么跨文化方向的文化維度理論也可以引入稱謂語研究方向。在2014年,王明新、王毅對此進行了初步探討[10],本文旨在進一步印證權力距離在職銜稱謂語方面的社會適用性。
另外,霍夫斯塔德文化維度理論是基于不同文化對比分析、通過大量數據統計所創建的一個能對各種文化進行描述的理論框架。他提出的標準被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11]。因此,將該理論應用于漢英跨文化稱謂語研究具有可行性。
四、權力距離文化維度下的漢英職銜稱謂語差異
中國是典型的高權力距離國家,而主要英語國家恰恰相反,這一點從稱謂語上亦有所體現,職銜稱謂語上體現尤其明顯。根據田惠剛對職銜稱謂語的分類,下文將職銜稱謂語分為職業稱謂和頭銜稱謂進行討論。
(一)職業稱謂
職業稱謂系指受話人所從事的、在大眾心目中有地位的稱謂。例如老師、醫生、工程師、教練、指導、記者、律師等[4]。這一類稱謂中,在漢語中使用時一般直接用職業稱呼或者在職業前加上姓即可表明身份,如對教師職業的稱呼基本都是“姓+老師”的形式;“醫生”在大眾稱呼時有時會喚作“大夫”,但都是以職業為依托進行稱呼;工程師類一般情況下會冠以姓氏稱呼,如“于工”“徐工”等。再如東京奧運會相關報道中不乏“教練”“指導”等稱謂詞。如央視新聞報道女排時提到,“讓我們共同回望郎平教練陪伴中國女排一起走過的八年時光。”“隊員:因為郎導每天很辛苦,陪著我們訓練和業務學習。”“郎平:我的老教練袁導也給了我很多的鼓勵”。可見,“教練”一詞也是受人尊敬的職業稱謂語。
在英語中,稱謂語通常情況下不會直接加在職業前使用,如上文提到的“老師”職業,英文里如果使用“Teacher+姓”來稱呼老師,這實際上是一種語用錯誤。無需考慮教師的職銜和學銜,教師的稱呼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使用通稱“Mr., Mrs., Miss, Ms”加姓或者直呼其名即可,符合英語中稱謂的禮貌原則。實際上在現代英語初期發展階段,親屬稱謂語和職業稱謂語體系都十分豐富,但是當代英語稱謂語體系大大簡化,職銜類稱謂語使用頻率極低,親屬稱謂語也僅僅保留了一小部分[5]。如醫生“doctor”就是個例外,人們習慣將從事醫學工作給人治病的人稱為“doctor”,作為尊稱時用縮寫形式“Dr.”。根據麥克米倫詞典解釋,該詞的指代在英美兩國也存在差異:在美國,“Dr.”既可以表示博士,也能表示醫生;在英國,外科醫生、牙醫、獸醫等都不被稱呼為“Dr.”,而被稱呼為“Mr/Mrs/Miss/Ms”。總體而言,英語中極少直接用職業來作為一個人的社會稱謂。
可見,漢語職業稱謂語使用范圍要比英語稱謂語廣泛得多。漢語文化自古崇尚尊師重道,凸顯對該類職業從業人員的尊重,表現對其所擁有社會地位的認可,體現了中國的高權力距離文化傾向。英語國家文化中,職業稱謂詞十分有限,社會地位很少從稱謂語上體現,與典型英語國家的低權力距離指數相對應。
(二)頭銜稱謂
頭銜稱謂系指以受話人所領有的官銜、職銜、學銜,軍銜等來作為稱呼語的稱謂[4]。
地位與人際稱謂之間的聯系不可分割,社會地位與其從事的職業有最直接的關系,他在公司、部門等所處的位置就決定了他所擁有的相應的社會稱謂[4]。林欣宜的研究發現,中國職場中的上下級關系會因為注重傳統文化中的“名份”而產生權威差異以及權力的不平等[12]。威什針對西方組織進行研究后,認為個體對主管領導的認知偏向于平等關系的向度[13]。下文旨在進一步分析漢英職銜稱謂系統的主要差異,但由于一個人的社會角色是多重的,因此頭銜稱謂語分類下的官銜、職銜、學銜在分析過程中可能略有重合,內容上無法徹底割裂,這一點需提前指出。
1. 官銜
官銜指政府官員的職稱名稱,如“主任、局長、書記、處長”等。從歷史角度來看,上下級關系往往從官銜稱謂上得以體現,漢語中將官銜作為稱謂詞的情況十分普遍,大部分行政職務都是直接使用官職或者在官職前加上姓進行稱呼,如“張主任”“王科長”“周書記”。
在當代英語中,往往直呼其名,或使用通稱加姓的形式,如Tom, Ms.Smith等。歐文特里普列舉了英語職務稱呼種類[14]: 代表官職的官銜稱謂有President,在特定場合下,一些政府高官,如總統、部長、州(省)長會采用“官職+姓氏”的稱謂方式;Excellency、Father和Sister都與宗教有關,暫且將其歸類于官職稱謂類,一般情況下也采用“官職+教名”的方式。
2. 職銜
職銜通常是對高級知識分子的稱謂,如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4]。值得指出的是,此處的“職銜”和本文研究的“職銜”稱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后者包含前者,是社會稱謂語的一種類別;前者是頭銜分類下的分支,雖然用詞一致,但要注意區分。
在職銜稱謂上,漢英某些職銜都可以用作稱謂詞。如漢語中可稱呼“張教授”,而不稱呼“李副教授”“王講師”,英語中也是如此,可用“Professor Jackson”, 而不使用“Associate Professor Cooker”或者“Lecturer Smith”等。但漢語職銜中,研究員、工程師也都可以作為稱謂詞,但英語這幾個詞并不能直接使用。可見,漢英不同社會文化對這一類高級知識分子職銜稱謂的認可程度并不一致,具體來說,漢語社會從稱謂詞上就認可該類職業的社會地位,有著高權力距離文化特點,英語國家體現并不明顯。
3. 學銜
學銜即對學歷的稱謂。在學銜稱謂上英漢是統一的,都只有“博士”作為頭銜稱謂,“學士”和“碩士”一般都不作為稱謂詞。體現在漢語中是“姓+博(士)”的形式,如“郝博士”“魏博”;英語中則是“Dr. +姓”的形式,如“Dr. Brown”“Dr. Reed” 等。
一個人的社會稱謂有時是多重的,仍以教師為例,一名身兼行政職務的外語系教授的職業稱謂是“教師”;職銜稱謂是“教授”;官銜稱謂是“系主任”;“學銜”稱謂是“博士”。如師生之間可選擇職業稱謂詞“(姓)+老師”或職銜稱謂“(姓)+教授”;同事之間可以直呼姓名(一般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者可用職業稱謂“(姓)+老師”、職銜稱謂“(姓)+教授”或者官銜稱謂“(姓)+主任”或學銜稱謂“(姓)+博”。而英語中除了“professor”和“doctor”可以后接姓使用外,不需再細分情況討論,不管是同事之間,師生之間,上下級之間,如老師對校長、系主任等,通常使用通稱即可。
4. 軍銜
在我國軍事語言中,按照規定,軍人互相稱呼,通常稱“職務”,或者“姓+職務”,或者“職務+同志”。首長和上級對部屬和下級以及同級之間的稱呼,可稱“姓名”或“姓名+同志”。在公共場所和不知道對方職務時,可稱“軍銜+同志”[15]。英語中,一般使用“Mr.+軍銜”的或“軍銜+姓”的形式,如“Mr. Captain”(上尉先生),“Colonel Lee”(李上校)。
漢語軍銜稱謂語充分體現了軍人軍銜和職務上嚴格的等級關系,紀律和服從是軍人區別于其他老百姓的根本特征。部隊中等級關系非常明確,不像其他社會稱謂語存在泛化現象,即稱謂時將“副”字省略,在部隊正、副級稱謂之間的差異體現相當明顯,軍銜稱謂語更體現了對權力、等級的尊重和認可,有著明顯的高權力距離特點。由于部隊的特殊性質,英語軍銜在稱謂中也能體現出來,但使用情況遠不像漢語那么復雜。
綜上,漢英職銜稱謂語差異能夠體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權力距離指數差別。職銜稱謂影響跨文化交際活動:如果將漢語中的職業稱謂直接翻譯成英語來稱呼英語國家的人,會引發一定的負面情緒,影響跨文化交際進程;反之,漢語中對上級、長輩的稱謂頗為復雜,大部分西方國家可以對上級直呼其名,但是在中國這樣稱呼,則犯大忌[4]。
五、小結
綜上可見,漢英職銜稱謂語之間確實存在諸多差異。通過對稱謂語分類,文章選取了社會稱謂語中的職銜稱謂語進行漢英對比分析,首先介紹了權力距離文化維度內涵并且論述了權力距離維度作為稱謂語理論框架的合理性,接下來從各個角度分析了漢英職業稱謂語、頭銜稱謂語(官銜、職銜、學銜、軍銜)差異,以及權力距離文化維度差異。漢語職銜稱謂需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不同的語境下使用合適的稱謂詞,這些語用原則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眾對某些職業、頭銜的尊重,它體現的是對社會等級觀念和行為規范的態度,據此可以說漢文化具有較為明顯的高度權力距離的文化特征。而英語的職銜稱謂語使用范圍較為局限,除了一些政府高官、某些特定職業、高學歷博士、軍銜可以用到職銜作為稱謂語,其他情況下使用通稱即可,大部分職業不體現權力觀念,這與西方崇尚個人主義有直接關系,體現了英語國家的低權力距離文化特征。在中西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作為交流的第一步,正確的稱謂語能夠奠定友好的交流氛圍,掌握正確的稱謂語,有助于促進跨文化交際進程,幫助本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參考文獻:
[1] 羅藝雪,徐亮,李月炯. 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稱謂語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
[2] 金志軍. 中國稱謂語研究綜述及前瞻[J]. 語文學刊,2021,41(02):18-24.
[3] 馬宏基,常慶豐. 稱謂語[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4] 田惠剛. 中西人際稱謂系統[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5] Irma,T.,Andreas,H..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on Address Term Systems[M]. Ar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3.
[6] Hofstede,G.H.,Hofstede,G.. 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Behaviors,Institution,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M]. London:Sage,2001.
[7] 戴曉東. 跨文化交際理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8] 包艷,廖建橋. 權力距離研究述評與展望[J]. 管理評論,2019,31(03):178-192.
[9] 金志軍. 國外稱謂語理論研究述評[J]. 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1,36(04):83-93.
[10] 王明新,王毅. 中西社會稱謂語跨文化及價值維度研究[J]. 管子學刊,2014(03):106-109.
[11] 祖曉梅. 跨文化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12] 林欣宜.論中華倫理中之權力關系與距離[J]. 南臺人文社會學報,2015(14):141-166.
[13] Wish,M.. Comparisons among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J].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1976,11(03):297-324.
[14] Tripp,E.,Susan,M..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mmunicative Choice[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15] 徐菲. 軍人稱謂語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薦稿人:張在釗,石家莊鐵道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