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澄 李相萬
摘 ?要:當前,對于“一帶一路”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所設計項目的發展、經濟效益,政策研究等領域,但政治和經濟的發展方向則以是否有利于廣大人民利益為基礎的,“民本”思想的傳承才是發展的根本所在。而“一帶一路”里與人相關的研究很少,本文將“一帶一路”的人性體現作為研究重點,正是其他板塊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以彌補當前相關研究中對于非物質性研究的不足之處,希望通過相關論述,能夠豐富人文精神的研究,為國家經濟發展得到全面充實和深化改革開放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一帶一路”;人性;民本;自我意識;自我實現;需求
中圖分類號:F01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104-03
一、人性的意義
公元前490年—前480年,古希臘的智者派思想家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在赫拉克利特關于萬物流變思想的基礎上,認為人可以對世間萬物產生感覺,并且可以將其作為判斷事物的依據,提出人作為萬物尺度這一論斷,普羅泰戈拉的觀點在于肯定人在自然社會中所具有的價值和地位。世間的事物是流動變化的,人根據自己對萬物的感知和思考,人的感知范圍和思考能力也是隨之變化的[1]。
在“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點當中,關于其中所指代的“人”,指的是與神相對而言的人,人擁有的社會關系相對于神和自然,人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既不需要依賴、受約束于神,被神所主宰還能夠打破自然環境的限制,有自己的主張和標準,以自己為中心,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否定“以自然為萬物的尺度”。美國哲學人類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曾經把人定義為“人類是制造和使用符號的動物”,區別于其他動物群體,制造和使用符號的目的是建立和維系人的社會關系,需要運用很高的智慧,制造和運用工具和直立行走標志著人的誕生,制造和使用符號強調了人的智慧。
在哲學層面,人與普通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人具有認知能力,自我意識能力是人作為單一個體所具有的獨立感知,這種感知包含著對自身舉止以及自身心理的感知,涉及對存在信息記憶、加工、回憶以及遺忘的能力,包括人對外界的形成、實質、關系、發展和規律的認知。隨著對人類群體研究的深入,人的外形、手足分工、勞動,這些都不能當作人和動物相區別的本質差異。目前為止,暫時沒有任何一種實驗能夠證明,其他動物群體具備相同的自我意識。所以,人與其他動物群體不同,可以突破為了生存而產生的認知,并運用自我意識,主動對客觀存在進行再創造,體現人的智慧。
因此,考量萬物的尺度中所提到的人,是指相對于萬物(包括宗教信仰的“神”,哲學層面的“自然”和“物”以及社會城邦及全體人類)的個體,強調人的感覺,表面上與理性相對立,但在實際運用上,卻體現了人類理性思維。人的認知力可以對客觀存在的事物價值進行判斷,并對此判斷進一步預判,產生決策。
人是綜合體,不僅有自然屬性,作為自然界的一種生命體而存在,更有社會屬性,從人類產生開始就帶有社會色彩,人在誕生、生產、生活的過程中,都受到社會關系的影響,這與人的自然屬性并存,所以人是一種綜合體,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對世界萬物也存在不同的尺度,但是對萬物認知的追求,要求在各種各樣的標準量度當中,利用實踐來不斷積累、檢驗,經過不斷積累,最后得到能夠被世人認可并且接受的量度,將這一量度作為一個普通標準,唯有人才可以實現這一標準。人的自我意識,使人從動物的生存屬性趨向更高的文明。
人有了自我意識后,才能夠同時具備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自我價值,關于“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也有相似論斷,即提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論斷強調了人的社會屬性,人的存在、生產活動和生活,都具有社會屬性,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這種價值是社會人所具有自身價值的外在展現,體現在社會與人的互動性上。一方面,社會為人提供了能夠實現發展的物質基礎與精神條件,人在社會中能夠展示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影響了社會的發展,人通過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對社會履行義務,奉獻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維護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改善了人自身的生存空間。這些都是建立在人在自我意識里的自我需求并實現了最高需求層次的基礎上的,體現了人性中的社會屬性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在現代社會重新研究古代“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哲學觀點,并不是要重新審視萬物的起源,而是需要從哲學中個人的角度上升至社會普遍性個人角度,不同主體面對同樣的事物與自然界,會產生不同的判斷。譬如一把鑰匙,在哲學家那里可以詮釋為一個喻示人生的哲理,在心理咨詢師那里可以被作為共情的方式,但在商販或鎖匠那里則會被詮釋為一件商品、一個工具。所以,由于個人生活的差異,各人的社會經歷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此產生了不一樣的認知,從而產生不一樣的作用,繼而輻射到社會的不同層面,體現了人性中不同的社會屬性[2]。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人性體現
(一)人的存在形態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人的本質”這一命題,可以詮釋為三個層面:類存、社會群體、獨立人格和個性。而無論哪種層面的特質,都存在共性,這些共性,就構成了最基本的人性,在《共產黨宣言》中,把人放在相對的關系中,人的存在形態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主體意義上的人,第二種是具有某種前提意義上的人,第三種是具有某種目的的人”,強調了人的主體性[3]。
雖然人依賴于外界事物,但是人具有影響力,無論是對于人的群體還是對于外界而言。人享有權力,同時肩負責任,為了實現目標,把可以接觸到的外界資源進行整合并加以使用,但是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人的自身需要。因此,在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人性,考慮人的基本需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化,人為了能夠實現生存和發展還要依賴于外界條件,例如:自然資源、政治方針、社會環境、經濟手段等,這是基于人性所必須具備的考量和關懷。
(二)人的需求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對于人的需求理論,汲取了美國后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精華:“自我實現指的是人所具有的能力在合適的社會自然環境中能夠得以實現,個人的理想得以實現,也包括個人所具有的能力能夠實現。”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需求代表了人作為個體追求人能夠滿足自我的最好成就的行為,是一種人格的行為體現,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4]。
自我實現理論源自受激勵因素的影響對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結構,從基本需求到最高需求,按金字塔狀排列,分別列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五個階梯式的需求又被分為了缺陷需求和增長需求。除了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他需要通常被稱為人性的缺陷需求,而自我實現的需要位于人的需求最高級,被稱為人性的增長需求。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對人的自我實現提出了措施,指出,“不管是利己主義亦或者是自我奉獻,均是在某種背景條件下,個人成就自身的特定方式。”可見,社會性是人必不可少的因素,人在實踐勞動中不但需要實現發展的物質條件,也需要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展自己。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個人于社會的貢獻價值和影響力,也就是個人的社會價值,是由人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和能力決定的,這體現了人性的差異以及人性的最高層次與社會發展的聯系[8]。
(三)馬克思理論里的人性對“一帶一路”的影響
馬克思認為,人不能離開共同體而存在,他以現實的個人為研究起點,對人類社會不同階段共同體進行具體分析,得出人類社會最終將趨向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社會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矛盾消失以及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真正共同體”的結論。“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科學發展的成果,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通過獨立自主、對外開放,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不能缺少的國家,而所倡議的“一帶一路”,目的在于實現國與國之間經濟共同發展的目的,使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個體積極利用手中資源,通過人類協作,突破基本需求,實現最高層次需求,發揮出自身存在的價值,共同推動全球經濟的復蘇[5]。
三、“一帶一路”中的人性體現
“一帶一路”倡議中倡導“民本”,突出了以人民基本需求衡量政府執政力的重要性,尊重了人的生活方式,體現了人性。例如將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作為國家執政的根據,把人的體驗作為社會規范的檢驗標準,強調了只有理智地重視人性的發展,規劃治國方略,才能把治國方針政策真正落實到位。“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儒家“民本”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結合,落實發展規劃,為了民眾利益而調整社會發展的節奏。
人性的體現,對于當前的執政工作而言,需要將普通民眾的需求和利益當成執政工作的核心,將群眾當作推動歷史進步的主要力量,實現人民群眾不同階段的需求,進而使得群眾能夠全面發展,把群眾的利益當作執政工作的要點,把滿足人民需求作為實現物質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以人民滿意度為衡量工作的標準,這是對我國傳統儒家“民本”思想的完美闡釋[6]。
在執政理念里,“人性”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就是要以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為出發點與歸宿點,因為“人的因素第一”,在這樣的主導思想下,經濟增長是為了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經濟增長服務。人是建黨興國的根本,也是目的,是所有執政手段最終的價值體現和評價標準,歷史是人撰寫的,撰寫的內容也是圍繞人以及人的歷程。因此,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和時效,把以人為中心放首位,重新審視執政理念,把涉及經濟、社會、人文與生態等方面的所有指標與人性需求關聯起來評估。以GDP為評價標準雖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時期內一國的經濟總量,但不能準確反映經濟發展的全部情況,更不能反映經濟、社會、生態的總體發展狀況和經濟福利的全部內容,尤其不能充分反映當前和未來福利變化以及人的具體發展情況。在“一帶一路”倡議號召下,要將人性放在重點環節進行考量,把人當作工作的重點,確保人價值的實現,保障人的合法利益,使每個人、每代人都平等地得到發展的機會,讓個體的自我實現突破認知區域的限制,上升至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協作和共同實現。
“一帶一路”倡議延續了中國古代的人文思想,體現了人性在政治思想領域的重要地位[7]。“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心思想在于不分彼此、互惠互利、實現雙贏、以民為本。通過貿易、文化交流等方式加速人口互動和流動,促進群體之間互通有無,利用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各個國家經濟能夠實現穩定發展,使得世界各個國家能夠共同富裕,這是以人民的需求為己任,是尊重人性的體現,體現儒家“民本”思想,破除狹隘民族主義,尊重個人生存權、發展權和自由權,重新煥發現代國家活力。
參考文獻:
[1] 劉松林. 論“人是萬物的尺度”[J].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1-2.
[2] 羅巖松,徐露婷. “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解讀——普羅泰戈拉的相對主義及其思考[J]. 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20):46-47.
[3] 孫立梅. 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及其在制度設計中的運用[J]. 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5):39-42.
[4] 韋曉,王芙蓉,張鋒. 論馬斯洛“自我實現論”的性質[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5):102-105.
[5] 金莉.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視域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研究[J].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06):85-86.
[6] 黃鵬飛,李曉玲,石志勇,等. “民心相通”密織“一帶一路”[J]. 瞭望,2017(05):12-13.
[7] 李娜. “一帶一路”蘊含著哪些傳統文化智慧[J]. 人民論壇,2019(01):134-135.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