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怡然 任文峰
摘 ?要:近年來,海洋區域管轄及其資源歸屬等問題成為國際爭議和沖突的焦點,海洋安全治理問題日益嚴峻,為建設和諧海洋環境,海洋命運共同體應運而生。文章探討了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提出背景與核心內涵,分析了海洋命運共同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提出了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推進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方法,以期為解決全球海洋發展的各類問題并最終實現世界海洋治理一體化建言獻策。
關鍵詞:海洋命運共同體;中華優秀傳統思想;全球海洋治理
中圖分類號:D822.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107-03
一、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提出與核心內涵
21世紀以來,隨著能源的大量開采以及過快的人口增長,全球資源緊缺逐漸成為威脅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原因之一。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約71%,蘊含豐富的礦物、生物、空間資源,因此,世界各國愈發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
面對復雜、嚴峻的海洋形勢,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的講話中首次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聯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1],意在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努力創造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海洋交流環境,使全人類能夠最大限度地公平享有海洋資源所帶來的經濟發展以及生活便利。
海洋命運共同體觀點的提出,是及時有效應對目前甚至是未來海洋領域問題的新實踐,其所蘊含的在全球海洋治理過程中各國之間守望相助、休戚與共的核心內涵,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海洋領域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發展共同體的進一步拓展和完善。其中所蘊含的“親仁善鄰”的包容觀、“天下大同”的天下觀、“尚利貴義”的義利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的理論成果,將成為未來人類社會在海洋治理領域遭遇重大安全問題時的行動指南和合作方針,并為最終實現全球一體化的良好局面添磚加瓦。
二、海洋命運共同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含仁懷義”的仁愛觀
“仁”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思想中最核心的價值理念之一,包含了“和合”“忠恕”等多重理念。自古以來,我國就秉持以“仁義”為核心的外交理念,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等,皆是對和平思想的發揚和傳播。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以“仁”為理論來源,要求人們在面對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民之時,依舊能夠求同存異,在“含仁懷義”的觀念下推動全人類的共同發展。
“博愛謂之仁?!蔽覈昂推椒街邸碧栣t院船,13年來先后9次走出國門,滿載著和平與友誼,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航行24萬余海里,服務43個國家和地區、23萬余人次,有力服務了國家政治外交大局,贏得了國內外高度贊譽[2],表達了我國愿同世界攜手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信心,展示出了中國以“仁”為核心的博愛胸懷。作為傳播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友好使者,“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始終不遺余力地積極投身于援助世界各國的人道主義行動之中,向一個又一個身陷困境、孤立無援的國家伸出援手,提供大量醫療技術和醫療物資,用實際行動在國際海洋治理的過程中貢獻了切實的中國力量,在國際社會收獲了一致好評,體現出的是以和為貴、推己及人的“仁愛”。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是“仁愛觀”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是我國在海洋領域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提出的最好方案。面對日趨復雜的海洋形勢,想要“獨善其身”已是“天方夜譚”,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應時而生,既是對客觀規律共性的遵循,也是對個體的獨立性和差異性的兼顧。求同存異,將“仁愛之心”傳遞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眼前,竭力通過互助合作共建國際海洋新秩序和人民生命健康新機制的新方案,使全球看到了海洋有序治理的曙光。
(二)“天下大同”的世界觀
“大同”的世界觀追求的是全人類的和平相處,主張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進步。海洋命運共同體秉持風雨同舟的共同體意識、資源共享的合作意識、求同存異的包容意識和尊重自然的生態意識,旨在共同建設海洋環境、佑護海洋和平、謀求海洋安全、促進海洋繁榮、復興海洋文化。此二者具有相同的理論內涵,且在價值觀上相互貫通。
面對海洋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將“大同”思想與當前國際形勢結合所做出的進一步創新,集中體現出“天下為公”的理念,世界是所有人類所共有的世界,“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針對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猖獗的海盜問題,為了守護世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安全的海洋環境,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過程中,中國派遣海軍艦隊遠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保護過往船只和人員的生命安全、守衛國際組織人道主義物資的安全,以行動切實履行“天下為公”的理念,十余年順利完成上千次的護航任務,終使這片世界上“最危險海域”重新成為“黃金航道”,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軍隊的大國擔當,為海洋區域航行的安全、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真正實現了海上“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3]。
(三)“義利兼顧”的義利觀
古今中外,一個國家在對外建交過程中,都始終將權衡義利關系作為其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義利的取舍,往往更傾向于選擇重義輕利,將天下之義放在首位,孔子倡導“君子義以為上”,墨子以“萬事莫貴于義”為價值指引,孟子主張“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舍生而取義者也”的大局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會晤中,反復提倡建立正確的義利觀,指出“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并一直以此為外交方針,加強國際間的交流。中國在古代“絲綢之路”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的國際形勢,進一步提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以海上經濟合作為主要抓手,以世界共同利益為橋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堅定維護本國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不僅有助于島國加強自身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內聯內通”,而且有助于島國與世界各地實現“外聯外通”,對島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均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除此之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有義務對貧窮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時甚至要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絕不能唯利是圖、斤斤計較?!敝袊谥鲝垬嫿êQ竺\共同體的進程中,對沿海地區特別是東非國家在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幫助,體現了對“大同”社會基本要求的遵循。以肯尼亞為例,中國向肯尼亞地區提供了大量以“海洋生態系統”“海洋資源管理”“海洋災害預警”為代表的技術援助,設立了“中國海洋獎學金”項目,鼓勵肯尼亞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海洋治理、海洋資源開采與利用等方面的知識,并資助了肯尼亞一系列科研機構的海洋研究項目,維護了生態可持續發展利用的同時,高新技術的運用也有力緩解了當地的貧困情況,提升其海洋治理領域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承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礎上,為世界更好地利用海洋資源、共建互利共生的國際環境提供了中國智慧。
三、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推進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一)團結世界,增強中華優秀文化的國際認同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在海洋領域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做出的積極對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執行秘書伯納爾高度贊揚了中國所參與的諸多海洋領域國際合作項目對世界海洋科學的巨大貢獻,此外,印尼智庫亞洲創新研究中心主席認為,“在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全球各國將共享海洋資源,共同發展海洋經濟,實現利用海洋造福人類的目標,破解當前全球在開發海洋資源上各自為政的困境。”
(二)講好中國故事,大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在我國媒體向世界大力宣傳海洋命運共同體之時,一些西方媒體卻無視中國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的貢獻,將其污名化,肆意散播“中國海上霸權論”。意識形態領域間的嚴重隔閡,不僅與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倡導的和諧思想背道而馳,還嚴重阻礙了全世界團結一心共創和諧、共謀發展的前進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我國參與海上護航以及海上醫療援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感人事跡,昭示中國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中國在對外交往過程中的共同體理念,這些都需要在繼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把握時代脈絡,認清發展趨勢,講好中國故事,大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要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和為貴”“天下大同”的故事。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千年、經久不息,在于其包容性以及強大的精神內核,將中國傳統儒家“仁和”、墨家“兼愛”等思想在國際范圍內廣泛傳播,不僅能夠促進和諧海洋關系的形成,還將在日后長期的時代發展過程中推進全世界共同應對困難、共同享受海洋資源局面的形成,向全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彰顯中國智慧、展現中國力量[4]。
(三)加強文化傳播,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睆泥嵑拖挛餮蟮胶I辖z綢之路,再到21世紀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我國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既蘊含“海納百川”的包容開放,也呈現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自信樂觀。因此,提高中國海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需要對海洋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給予更多重視,發揮好“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優勢,創辦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運用直播、快閃等新興方式,以更適應時代思維模式、更能被世界所接受的方式,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此外,以真實事例為基礎的對外輿論,能夠有效破除損害中國國際形象的失實報道,并從“中國視角”出發,向世界傳達中國為早日實現世界一體化進程而不懈奮斗的真情實感。
另一方面,中國海洋文化的傳播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原則。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積極舉辦國際海洋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打造沿海精品旅游線,研發“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旅游產品,逐步延伸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影響范圍,以帶動海洋文化和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5]。
四、結語
伴隨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強,使得人們愈發認識到世界正處于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海洋命運共同體當中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仁愛”“大同”“貴義”等核心觀點,豐富了當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成為團結世界最有效的方案之一。
在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中國一如既往地向全世界需要援助的國家及時伸出援手,以促進全人類和平局面的形成為己任,勇擔維護海洋領域和平、實現海洋資源平等共享、促進海洋文化深入交流的時代大任。
海洋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將古今中華優秀文化與海洋治理相融合的最新理論成果。面對全球海洋治理的嚴峻形勢,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對時代特征和世界發展趨勢的精準把握,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海洋領域的最新拓展,也是針對海洋治理體系秩序和規范所提出的最貼合實際的倡議,這一理論的科學性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實踐的磨礪。另外,海洋命運共同體對于發展中國家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大力幫扶和援助,更有利于解決全球海洋發展的各類問題,為最終實現世界海洋治理一體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翟崑. 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需知行合一[J]. 太平洋學報,2020,28(01):97-102.
[2] 艦行萬里守衛和平的友誼使者——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J]. 當代傳播,2020(03):113.
[3] 尹斌,周曉松. 亞丁灣護航十年:中國海軍壯美航跡[J]. 世界知識,2019(03):56-58.
[4] 孫超,馬明飛. 海洋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和實踐路徑[J]. 河北法學,2020,38(01):183-191.
[5] 姚瑩. “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意涵:理念創新與制度構建[J]. 當代法學,2019,33(05):138-147.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