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
摘 ?要:鄉村振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青年群體是助力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新時代的青年群體要勇于承擔社會使命,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和鄉村發展的建設當中。本文通過調查,對鄉村振興過程中青年參與意愿不強的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旨在解決當下青年投身鄉村振興戰略人數少、意愿低的問題。通過對青年投身鄉村的現狀分析,了解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興趣不高主要是受認知水平、政策力度和傳統認知幾個方面的影響。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了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政策吸引力和拓寬就業渠道等,吸引青年群體積極投入鄉村振興。
關鍵詞:青年群體;鄉村振興戰略;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D6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110-03
青年群體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國家和社會發展強有力的推動者。現階段新增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一半,青年群體具備較高的理論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水平,青年立身基層農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黨和國家號召青年群體投身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能夠促進鄉村產業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還能在完善鄉村的政治制度,為鄉村基層自治注入新鮮的血液。青年群體運用自己的創新思想和理論知識,能夠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發展水平的有效提升[1]。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近年來逐步提高。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已經居于世界前列。工業和服務業近年來也得到極大程度的發展,但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人口眾多的現狀,認識到我國農業大國的本質沒有發生改變。因此,農業和鄉村還是我國應該大力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黨和國家重視農村基礎建設和產業發展,期望通過改變農村的生態環境、產業結構、和文化生活現狀來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著重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戰略的提出主要是為了強調“三農”問題的根本性地位。一直以來,“三農”問題都是黨和國家工作及戰略部署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轉變了以往傳統的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觀念,致力于打造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地方政府要牢牢把握住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努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僅要解決農民收入提高的問題,更要保障農民收入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徹底地解決農民就業、醫療、教育和居住環境等問題,逐步的縮小城鄉發展的差距,不斷推進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險和農民養老保險保障體系,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讓農民真正感受到黨和國家戰略的可靠性和正確性,增強自身的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二、號召青年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
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多社會力量的投入才能更好更快地助力鄉村發展。青年群體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新時代的青年具有豐富的知識和活躍的思維,善于接受和理解新鮮事物,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群體具備先進的思想和發展理念。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青年群體憑借自己強大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斷地開闊自己的視野,具備了超強的創新能力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因此,想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快速穩定的發展,需要吸引青年群體主動投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中。只有真正讓這些思維活躍、知識豐富、創新能力強的青年群體積極主動地投入鄉村振興當中,才能不斷縮小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促進鄉村建設的整體發展。地方政府要清楚地認識到青年群體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吸引青年群體投身鄉村基層建設和管理當中。只有發揮好青年群體的主力作用,才能不斷完善鄉村基層組織的建設、緩解農村人才流失的問題、解決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問題,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共同發展[2]。
三、青年群體參與鄉村振興積極性不高的原因
(一)缺乏對國家戰略政策的理解與認同,缺乏社會責任感
根據現實的調查發現,有近70%的青年群體對國家的戰略部署認識不清晰,甚至不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這是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具體表現。有約10%的青年認為國家大政方針與自己的實際生活過于遙遠,沒有絕對的相關性。更有約20%的人不贊同國家倡導青年投身于鄉村振興策略這一觀點。在調查中了解到,青年群體更多關注的是與自身實際生活相關的現實問題,在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壓力之下,當代青年群體對于自身的發展和生活需要感到焦慮,認為解決食宿行、就業、養老、醫療和教育才是當下最重要的問題。這種關心“自我”發展的觀念雖然不能全面否定,但是缺少大局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青年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對國家戰略的認同感,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3]。
(二)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政府吸引政策力度不夠
許多青年群體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更加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為解決自己的實際生活問題而努力奮斗,享受更加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從經濟收入的角度來看,農村土地附加值很低,青年群體投身到農業生產當中不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遠遠低于在城市工作所獲得的收益,是青年群體不愿意投身鄉村建設當中的一項重要原因。鄉村產業鏈建設不完善,產業發展的空間十分有限,極大程度地降低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鄉村交通和網絡服務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致使青年群體想要通過創業扎根鄉村也受到非常的大的阻礙。從生存環境上來說,農村的生態環境雖然在近年來有所改善,但是在衛生條件方面和城市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也是導致青年群體不愿投身到鄉村建設中的原因。從精神需要的角度來說,鄉村的文化建設和娛樂方式遠遠落后于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群體不僅需要較高的物質生活,也有相對較高的精神需要。鄉村在文化建設和娛樂設施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娛樂項目稀少,難以滿足青年群體的精神需要。總而言之,出于追求利益的角度看待投身于農村建設,絕大多數的青年群體認為鄉村不適合自身長期發展,生存環境和就業前景等都沒有城市理想。除此之外,我國地方政府和鄉鎮在吸引青年群體投入農村建設方面的政策不到位,導致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夠。沒有完善的優待政策和人才吸引機制,由于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制度不完善,致使青年群體在進行綜合考量后,還是傾向于留在體制和設施都更為完善的城市發展和生活[4]。
(三)鄉村傳統觀念影響下青年農民想要擺脫“身份”
中國傳統的觀念認為讀書成才后才能擺脫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存現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許多人都認為優秀的人才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去外面的大城市打拼和闖蕩。更有一些人認為,農民所從事的生產活動非常勞累和枯燥,收入水平低且受天氣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逐漸形成了從事農業生產就處在社會發展的底端的觀念。因此,越來越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不愿意返鄉,認為家鄉沒有適合自己專業的就業崗位,也不能夠為自己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和豐富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城市發展不僅能夠實現自我的價值,也能給子女創造更加優越的生活條件。一些在大城市勞碌工作的青年感受到巨大的壓力產生返鄉的意愿時,家人和朋友也會利用傳統觀念對其進行勸說,使得很多大學生青年不敢回歸故里。一部分農村大學畢業生即使有振興故鄉的美好愿望,也很大程度上會遭到家人和親友的反對,這種傳統的觀念一時之間難以徹底改變。
四、吸引青年群體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可行性策略
(一)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培育青年群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當地政府和人力資源保障管理部門應該加大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力度,讓青年群體認識到鄉村發展的重要性,不斷提高青年群體對國家大政方針的關注度,了解鄉村發展與自身發展的相關性。在宣傳過程中,有關部門可以利用網絡自媒體等手段播放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片,在公交站牌和廣告設備上投放宣傳政策信息,媒體也要發揮好自身的輿論導向性作用,拍攝與鄉村振興相關的主題電影和紀錄片,通過樹立典型人物發揮示范作用,讓青年群體不斷增強對國家政策的認同感和對故鄉的歸屬感。社會各方共同努力通過不斷的宣傳,激發青年群體的愛國愛鄉情懷,讓青年群體樹立起社會責任意識,激發青年群體投入鄉村建設的熱情。
(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建立健全返鄉就業創業的政策保障體系
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設施的投入力度,不斷地吸引外部資金投入到鄉村建設當中,改善鄉村的生活環境,提高鄉村的生活質量。不僅要通過改善生活環境留住本地人才,還要通過建立完善的返鄉就業創業保障體系吸引外地人才,政府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交流合作,努力完善新型的農村醫療、就業。教育、養老等基本生活條件,提高青年群體投入農村基層建設的待遇。
除此之外,也要為青年創業群體提供相應的便利條件,努力發揮財政和金融機構的作用幫助青年創業群體解決資金方面的需要。利用小額信貸創業政策給予青年群體創業方面的優待,向農村創業青年發放鄉村產業創業補貼,幫助創業者解決場地和設備等問題。政府也要和農業產業相關的企業進行交流合作,通過行政手段不斷地完善鄉村產業鏈,讓青年創業群體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對于技術和管理方面也要提供相應的支持,可以聘請專家學者召開農業產業交流會,根據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情況給予相應的技術指導。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也要定期組織創業就業培訓,不斷豐富青年群體的創業就業知識,助力鄉村振興快速穩定的向前發展[5]。
(三)加強對農業相關專業的重視程度,拓寬農學專業就業渠道
教育部門要不斷加強對農業相關專業的重視程度,加大對農學科研資金投入力度,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的變化和需求,不斷地培養出新時期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對于農業專業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吸引更多的學生投入到農學專業的學習當中。高校在進行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對于農學人才的全面培養,不僅要讓青年學生掌握全面的理論知識,也要注重對于青年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高校要加強和農業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適當的進入企業進行深入的學習。要加大對農學科研的資金投入,通過嚴格考核培育出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農業科研人才,促進農業產業的生產和研發。不斷加強對農學專業實訓投入力度,完善相關的教學基礎設備設施。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聯合高校,對農業青年人才進行定向培養,并發放一定的資金補助,讓從事鄉村農業生產的青年人進入高校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并在學習結束后返回當地助力地區鄉村建設和發展。這樣的做法能夠給具有農業經驗的青年群體提供深造的機會,能更全面地促進和帶動當地的農業發展水平[6]。
五、結語
青年群體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國家現代化進程離不開青年群體的大力支持。吸引青年群體投身于鄉村振興當中,是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和有效路徑。青年群體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對國家和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有關部門也要不斷進行政策調整,加大對青年人才投身鄉村建設的吸引力度,通過戰略宣傳、優惠政策、培養人才等手段吸引大量的青年加入助力鄉村振興的隊伍當中。教育部門也要不斷進行教育改革,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培育出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小武. 市場理性與文化鄉愁: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青年鏡像與群體心態[J]. 中國青年研究,2019(09):5-10+17.
[2] 李其璇,凌禎琦.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青年人才的培養建設研究[J]. 農村經濟研究,2018(06):41-42.
[3] 張瀚元,周鵬飛.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感現狀及培養路徑思考[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05):277-279.
[4] 蔡銘.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域探析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感培育路徑[J]. 農村青年,2020(01):93-94.
[5] 謝泉根,肖麗萍,戴琴,等.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互聯網+”返鄉青年創業模式探究[J]. 南方農機,2019,50(21):11+13.
[6] 趙麗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 山西青年,2018(06):180+179.
(薦稿人:王仕民,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