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濤
數學學科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尤其是進入高中階段后,數學的難度越來越大,加上高中階段學習科目較多,學生普遍反映數學學習較難。為了改變現狀,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想,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場景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本文從問題情境“生活化”;作業設計“生活化”;實踐活動“生活化”三個角度探討了高中數學生活化教學。
一、問題情境“生活化”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用生活實例導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索。教師要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體驗問題中的情境,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會讓學生產生親近感,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問題,更好地解答問題。
例如,教師在進行“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時,就可以采用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本節課原本的教學計劃是要觀察球、長方體、棱柱、圓柱等模型,教師可以換成觀察文具盒、籃球、各種罐子,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就要準備好物品,方便學生上課觀察。教師:同學們,大家看一下講臺上都是些什么物品呀?學生:老師,有籃球、文具盒和各種形狀不同的柱體。教師:大家可以通過觀察畫出這些物體的三視圖嗎?這些物體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觀察它們可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更好理解知識的內涵。教師在學生畫出三視圖之后,再講授課本知識,實現生活和數學學習相結合,將生活化案例靈活應用,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也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二、作業設計“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又將運用于生活,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數學問題的原型。將學會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課后作業就成為課堂的有效延伸,成為學生創新的廣闊天地。學生通過做課后作業,可以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同時,通過課后作業,也是對數學課本中知識的一種印證和補充。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也增加了情感體驗。
例如:教師在講授完“概率”這一章之后,就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萬達廣場的超市為了吸引消費者消費特別舉辦了抽獎活動。消費者消費滿39元就可以獲得一次抽獎機會,滿78就可以獲得兩次抽獎機會,滿100元就可以獲得三次抽獎機會。在30個抽獎球中,共有5個紅球為一等獎,10個白球為二等獎,15個黃球為三等獎。有兩個人同時在抽獎,根據所學的數學概率學知識,請計算一下,抽中一等獎的概率為多少?這樣的活動,在學生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很多商場為了促銷,都會舉辦一些抽獎活動,吸引顧客消費,從而獲得更多利益。通過練習這樣的數學題目,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將原本抽象的數學變得生活具體,更好理解課本中的知識。
三、實踐活動“生活化”
教師可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將日常生活“數學化”。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中離不開數學。幫助學生養成時刻運用數學知識、收集數學知識的習慣。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日常生活數學化,讓數學真正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教師可以組織一些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數學。
例如:教師在講授完“概率”之后,就可以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到十字路口觀察,統計某一時刻的車流,和經過該路口的車輛顏色。然后將數據統計好,并提出數學問題。分析在這個統計中,哪些是樣本點、哪些是樣本空間。在分析完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在這個統計中,哪些事件為隨機事件,哪些事件為基本事件,哪些事件為必然事件,哪些事件為不可能事件。在分析完這些事件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設計新的數學問題。這樣的作業,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作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強調數學抽象和數學應用的辯證結合,即生活問題數學化和數學問題生活化相結合,這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真正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將學習到的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教師應該廣泛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實際內容,將兩者結合,建立數學模型,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數學生活化的引導下,樂學、會學,讓數學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真正架起通往數學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