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摘 要:通過開展8個早稻品種的生育期、群體動態及產量等性狀對比試驗,篩選出生育期適宜、產量表現較好的早稻品種,以改善宣州區早稻生產品種單一退化的現象,促進宣州區早稻生產發展。結果表明,早秈310的綜合表現較好,適宜宣州區雙季稻種植模式下作早稻種植;后茬為蔬菜、中藥材等播種時間偏晚的作物可選擇種植中早47、中佳早18、早秈009等品種;南陵早2號因其生育期較短,可做災后生產恢復種植。
關鍵詞:宣州區;早稻;品種;比較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1-0094-02
宣州區地處長江以南,是皖南山區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結合部。宣州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顯著,光、熱、水氣候條件優越[1]。水稻是宣州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水稻種植在6.1hm2以上,其中早稻種植1.37hm2左右。宣州區95%左右的早稻種植都是以直播方式播種。早稻直播基本上在4月5日左右開始播種,早稻后茬多為雙晚。為保障后茬雙晚在9月20日前安全齊穗,避開遭遇寒露風危害,宣州區早稻種植需在7月20日左右完成收獲。直播早稻生育期較短,適宜的早稻品種生育期應控制在105d以內。除再生稻品種外,宣州區早稻種植基本上都為常規稻,品種比較單一。中組3號為宣州區常規早稻主導品種,在宣州區已有十多年的種植歷史,種植面積由最初的95%以上降至目前的65%左右。雖不斷引進種植新的早稻品種,但豐產性、穩產性超過中組3號的品種較少。近年來,中組3號品種出現了明顯的品種退化,惡苗病、稻瘟病等發生比較嚴重。因此,篩選出適宜宣州區種植的優質早稻品種,來代替中組3號,對促進宣州區早稻生產發展具有緊迫而重要的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參試品種共有8個品種,其中株兩優104為秈型兩系雜交稻,其余7個品種均為常規秈稻品種,分別為:南陵早2號、嘉興8號、早秈310、中早47、中組3號、早秈009、中佳早18。
1.2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點位于宣州區寒亭社區,前茬為冬閑田,土壤為水稻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水資源充足。
1.3 試驗設計 每個品種設為1個處理,隨機排列,無重復,區組間距為0.5m,小區面積為333.5m2,四周設保護行,保護行寬1m。
1.4 試驗過程 (1)整地:3月25日旋耕2遍后,再于4月4日進行淺水淺旋耕1遍并用液壓整平器進行2遍整平;(2)種子處理:4月1日用咪酰胺浸種24h,催芽至芽半谷長,胚根一谷長;(3)播種:于4月5日進行人工撒直播,雜交稻株兩優104的播種量為30kg/hm2,嘉興8號、早秈310、中早47、中組3號、早秈009、中佳早18等6個品種的播種量均為150kg/hm2。因南陵早2號生育期偏短,故播種量較其他常規早稻品種相應的增多,播量為180kg/hm2;(4)施肥:4月3日施基肥(15-15-15)的復合肥450kg/hm2,5月12日施(15-15-15)的復合肥300kg/hm2和尿素225kg/hm2。(5)水分管理:寸水促分蘗,足水保揚花,適時曬田,干濕交替至成熟;(6)草害防治:于5月9日用氰氟草脂和雙草醚進行化學除草;(7)病蟲害防治:分別于5月24日和6月17日進行2次病蟲害綜合防治,主要防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等。(8)收獲:7月22日人工小區收割后,田頭機打脫粒。
1.5 數據記載 適時觀察生育進程,成熟時開展經濟性狀調查,各小區單獨收獲并計重[2]。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進程 從表1可以看出,南陵早2號全生育期最短為96d,中組3號和嘉興8號全生育期差不多,分別為104d、105d。早秈310全生育期較中組3號和嘉興8號偏短,為102d。株兩優104和早秈009全生育期相同,均為109d。中早47全生育期為110d,中佳早18全生育期最長為111d。株兩優104、早秈009、中早47、中佳早18等4個品種的全生育期比較相近,都比較長。
南陵早2號始穗期最早,為6月6日。早秈310始穗日期較南陵早2號遲7d,始穗日期為6月13日。接著是中組3號和嘉興8號,始穗日期分別為6月15日和6月17日。株兩優104、中早47、早秈009、中佳早18的始穗期比較相近都在6月20日左右,且中佳早18始穗期最晚為6月21日。南陵早2號從始穗到齊穗時間最長,為8d,后期成熟度不一致。早秈310、中組3號、嘉興8號、株兩優104、中早47、早秈009、中佳早18等7個品種始穗到齊穗比較集中,均為4d。
2.2 群體動態及產量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因南陵早2號播種量較其他品種稍偏多,其有效穗最多為457.5萬/hm2;早秈310、嘉興8號、中組3號有效穗相對較多,分別為361.5萬/hm2、358.5萬/hm2、357萬/hm2;中早47、中佳早18、早秈009的有效穗相對較少;株兩優104有效穗最少為306萬/hm2。南陵早2號植株最矮為74cm;中組3號、嘉興8號、早秈310株高適中,在80cm左右;中早47、株兩優104、早秈009株高相對偏高;中佳早18植株最高為115cm。南陵早2號穗小粒少,穗長為14.4cm,平均總粒數為73粒/穗;株兩優104、中早47、早秈009穗大粒多;嘉興8號、早秈310、中組3號,穗長及總粒數適中。南陵早2號結實率最高,為85.7%;嘉興8號、早秈310、中佳早18、中早47、中組3號、株兩優104的結實率依次遞減,分別為83.2%、83%、80.7%、79.5%、78.6%、75.3%;早秈009結實率最低,為75.2%。
中早47單產最高為6979.5kg/hm2,其次是中佳早18為6727.5kg/hm2。早秈310為6607.5kg/hm2,在8個品種中單產排第3位。早秈009、中組3號、嘉興8號、株兩優104單產分別排第4位、第4位、第6位、第7位。南陵早2號單產最低為5733kg/hm2。
3 結論
在宣州區特殊氣候條件的雙季稻種植模式下,早稻品種適宜選擇生育期在105d左右的品種。中早47、中佳早18、早秈009等品種雖穗大粒多,豐產性好,但因生育期較長,不適宜早晚稻模式下種植,后茬為蔬菜、中藥材等播種時間偏晚的作物可選擇種植。南陵早2號全生育期短,植株較矮,產量不高,始穗-齊穗時間長,導致成熟度不一致,不適宜高產種植,但因其生育期較短可做災后生產恢復種植。早秈310全生育期、株高、產量都較適宜,且在宣州區部分鄉鎮已小范圍內種植了2~3年,整體表現較好,產量超過宣州區早稻主導品種中組3號,有望替代中組3號作宣州區早稻主導品種,試驗種植年份雖未發生嚴重的稻瘟病,但推廣種植仍需注意做好稻瘟病的防治。
參考文獻
[1]屠繼軍.宣州區小麥秸稈資源及利用現狀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13):108-109.
[2]針紅華.水稻新品種篩選試驗[J].現代化農業,2015(8):33-3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