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楠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意識流小說加入了存在主義哲學,聞名于20世紀的英國文壇。她善于使用意象,開創了小說創作的新模式。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采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淡化小說的情節,運用隱喻、暗示來映射人物內心的活動過程,使小說富有哲理。在她創作的多部小說中,海洋意象的運用尤為值得深思與探討。本文旨在對海洋意象所具有的生命意識的隱喻進行分析研究,進而探討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中的生命書寫。
一、海洋意象:生命的象征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具有極其強烈的自我意識,她書寫生命,有意識地在意象中注入主人公的主觀意念。在意識流小說中,象征手法不只是一種運用象征事物替代理念和心緒的手法,更是一種能起到傳情達意作用的手法。在這一機制下,意象承擔著傳遞普通語言文字所無法傳達的情感與意識的功能。弗吉尼亞·伍爾夫是一位使用象征手法進行創作的高手,她在小說中運用意象,不僅有助于推動情節的發展,還暗示了人物的歷史背景,具有豐富的意義。
文學在本質上具有美學的意味,因此意象運用與轉換才得以成為營造藝術效果的有效方式。當前學術界的學者對“燈塔”這一意象有著不同的解讀。張中載認為,燈塔象征著剛柔并濟,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體。燈塔是永恒的象征,大海奔涌不息,而燈塔卻不會移動和改變。曹元勇在《海浪》的譯本序中則稱,海與太陽是人的生命的象征。
二、海洋意象:生命的標的
在弗吉尼亞·伍爾夫早期的作品中,她對于意象的運用停留在零散的意象上,是不成規模的,給讀者帶來的感受是轉瞬即逝,獲得的都是模糊的概念。弗吉尼亞·伍爾夫通過海洋意象的運用,從不同側面表現人物的個性和命運,或是慨嘆人物命運的無常,《海浪》和《到燈塔去》兩部作品中不乏運用海水的流動來象征人物心緒的變化和用波光粼粼的海水象征光明的詩意書寫。
在《到燈塔去》中,拉姆齊夫人這一女性形象就如同在黑夜中默默矗立、為航船指明方向的燈塔一般,象征著生命與活力,她用愛引領身邊的人避開生活中的暗礁險灘。在拉姆齊夫人的個體認知下,家庭生活就是她所擁有的一切。拉姆齊夫人就如同燈塔:“夜幕降臨之時,那燈塔的光柱,過去曾經威嚴地在黑暗中投射在地毯上,勾勒出它的圖案輪廓,現在帶著和月光混雜在一起的更為柔和的春光,輕輕地溜進來,好像它在愛撫著萬物,悄悄地徘徊觀望;它又親切地回來了。”小說將燈塔及主要人物都置于大海的背景下,拉姆齊夫人具有類似于燈塔散發燈光的特點——將愛給予身邊的人,傳遞著生命的意識。拉姆齊先生在小說中的性格是謹慎和不自信的,常常會因為生活瑣事而擔心。小說開篇,兒子詹姆斯渴望去燈塔,拉姆齊先生出于謹慎預測說“明天晴不了”,拉姆齊先生的一席話打消了兒子的念頭,兒子詹姆斯陷入了不能到燈塔去的煩惱中。拉姆齊夫人則耐心地開導兒子詹姆斯,如燈塔的燈光般溫柔耐心。拉姆齊先生生性敏感,每當他產生不自信的消極思想時,拉姆齊夫人如燈塔般的堅毅鼓舞了他,帶給了他別樣的生命體驗,體現了燈塔這一海洋意象與拉姆齊夫人之間的緊密關聯。
弗吉尼亞·伍爾夫創作的許多小說都關注個體的孤獨。在《海浪》中,“孤獨”這一主題得到了深入的探討。與《到燈塔去》中燈塔所象征的拉姆齊夫人樂觀精神的標的不同,《海浪》中六個主人公分別有著不同的生命經驗,其中羅達和路易斯是孤獨者的代表。路易斯是澳大利亞人,他的父親是銀行職員。路易斯一直為自己的殖民地血統和澳大利亞口音所困擾,一生都把自己視為異國他鄉的邊緣人物。在他看來,另外五個人都有著他不具備且令他向往的英國背景。看到海上初升的太陽時,不同于其他五人對于太陽的描述,路易斯說“那頭野獸一直在蹬腳;那只腳上戴著鐐銬的大象;那頭巨大的動物一直在海灘上蹬著腳”,認為似升非升的太陽如怪物一般。
三、海洋意象:生命的傳遞與循環
在兩部小說中,共同的對于生命的書寫體現在對海洋意象所呈現的生命的傳遞與循環。弗吉尼亞·伍爾夫畢生致力于通過描繪人的心理來探索人的生存狀態的本質,探求生活的本真和穩定,她驚訝地看到每個人的生命如此短暫,但她相信生活是連續的,整個人類的生命從未停止過。波浪是伍爾夫用來解釋生命體驗的中心符號,它主要傳遞一種生命的延續感。
與傳統小說不同的是,在《海浪》中,弗吉尼亞·伍爾夫將旺盛的生命力整合在一個圓球里,用生命體驗的方式將主題呈現在讀者眼前。《海浪》具有極強的詩意特征,整部作品中似乎沒有一個段落是實在地敘述故事情節,其故事性讓人難以琢磨。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實驗性質的小說,用詩意化和抽象化代替了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故事的完整性。小說對于意象的使用恰到好處,既不會使文章空洞無味,也不會使文章陷入辭藻的堆砌中。弗吉尼亞·伍爾夫似乎是在海浪中譜寫了一曲生命之歌。小說采用了引子加正文的結構書寫,作品按時間脈絡演進:從幼年到老年。在引子中,弗吉尼亞·伍爾夫使用大海的奔騰、波浪的拍打呼嘯、太陽的起落來預示人的一生,借用大海的奔騰不息、太陽的升起和落下來暗示人生中經歷的
各種波折和生死。
在《到燈塔去》中“燈塔”也承擔著表意生命傳遞與循環的作用。正如小說的題名《到燈塔去》,燈塔既是實物又是藝術的化身。在虛無縹緲的汪洋上,黑夜中燈塔的微微光亮象征著白日的太陽,指引著一艘艘孤獨的船只駛向它們要去的方向。燈塔的燈光伴著波光與浪濤穿過漆黑的大海照到對面,形成了光和靈魂的交相輝映。在小說的第三部分《燈塔》中,經歷過戰爭的一家人已經飽受歲月的摧殘,接連經歷了家人的離世和生活的不如意,此時的海濱別墅也已經破敗不堪。拉姆齊先生最終攜子女乘船駛向那個他們日夜期盼想要達到的目標之處——燈塔。燈塔仿佛是生命希望的化身,是拉姆齊生命的延續,燈塔將光投射到各位與之相關的主體身上。似乎到燈塔去是一種神奇的儀式,讓拉姆齊一家充滿對生活和生命的希望,并且可以讓生者與逝者在靈魂上靠攏得更近。
四、結語
在文學作品中,意象既是點綴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起到連綴人物思想的作用,使文學作品具有詩意性。弗吉尼亞·伍爾夫對意象的運用十分嫻熟,對藝術審美有所追求,她以其極強的感悟力對文本寫作進行大膽創新。一生獨特的經歷影響了她小說創作的主題,使得她擅長書寫生命。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她的小說中創造了一個意象的世界,并將意象作為文學創作重要元素。在《到燈塔去》和《海浪》中,弗吉尼亞·伍爾夫有意識地將生命寫作與海洋意象相結合,將海洋意象視為生命的標的物,并且傳達出生命的延續與循環的理念,使小說中的主人公具有了獨特的個性意識。
(江蘇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