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 肖 彬 葉雅欣
客家圍屋結合中原古樸遺風以及南方地域特色,廣泛分布于廣東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韶關,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巖、三明,廣西的賀州、玉林等客家人聚居地。客家民居多是聚居式集體住宅,但各地建筑形式不一。福建地區常見圓形、方形土樓;江西一帶則盛行有角樓的方形土圍子;而廣東東北及廣西的客家地區則流行圍龍屋,以客家聚居地興寧、梅縣為中心向周邊輻射。
1.1.1 功能多樣性
土樓和圍龍屋均為大型圍合式居住單元,將祭祀、起居、雜屋、作坊等日常生活與生產活動功能明確劃分于居住空間,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滿足多樣化的生產、生活需要。聚族而居是客家圍屋最顯著特征,此種空間狀態是地域關系和宗族血緣關系的雙重結合,充分體現客家人的居住理念。
1.1.2 強調上堂屋的核心地位
無論圍龍屋還是土樓,無論方形還是圓形,均強調上堂屋的核心地位。
1)圍龍屋 基本結構是由橫堂式發展而來,常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中軸線上的堂屋,兩進或三進,中間夾著1~2個天井,稱為兩堂或三堂。上堂是祠堂,是整個圍龍屋的核心。依次是中堂和下堂,用作活動空間和門廳。
2)土樓 以土作墻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筑,有圓形、方形、五角星形等,各具特色。土樓一般由內圈、外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內圈是中心祖堂,作為婚喪喜慶的公共空間;外圈高3~4層,其中1層為廚房,2層為倉庫,3~4層為居室。
1.1.3 建筑主體具有防御性
早年的客家先民為逃避北方戰亂導致的饑荒被迫南遷,在偏遠的山林和丘陵地帶聚族而居,為防止盜賊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建造營壘式住宅。每座圍屋如同巨大堡壘,屋內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形成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小社會。
1.2.1 對外防御
土樓的防御性強,圍龍屋的防御性較弱。土樓外墻是厚實的土墻,少開洞,內部防盜、防火、防水及生活設施配套一應俱全,如城堡一樣易守難攻,具備良好的安全防衛功能,碉堡式形態具有防御性和排他性的內向空間特性。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屋前有長方形空地,名“禾坪”;后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建筑主體高度較小,開放性更強。
1.2.2 居住方式
聚族而居是客家圍屋最顯著的特色。土樓是單樓聚居,樓內是“一公之孫”的幾十戶數百人“同居異財”或一個特大家族聚居“同居共財”。在圓形土樓中,每戶人家均等聚居,居住空間豎向分配,每戶占1~2個開間,有相同的開間、層數,沒有等級、輩分以及長幼之分,不同于其他漢系建筑的秩序、等級分明。
圍龍屋是在橫堂屋基礎上結合當地的人文地理特征發展而來。圍龍屋的建筑中心位置安放祖宗牌位,住戶按照輩分高低及尊卑分配房間,反映出客家人傳統的家族倫理思想。
1.2.3 公共空間層次
土樓公共空間就是建筑中心的院子和祠堂,居民的公共行為處于被關注的狀態,空間布局向家族成員灌輸宗族觀念。
圍龍屋的公共空間層次豐富:處于中軸線上的堂屋是圍龍屋的核心,也是公共性最強之處;過道、天街、花胎、禾坪、水塘等公共空間有機散布于堂屋、橫屋和圍屋之間,與居民的日常公共生活息息相關;天井、敞廊、廚房、廁所、沖澡房等生活機能空間分布于橫屋和圍屋,橫屋與堂屋多由軒廊或開敞花廳連接。
近年來,將傳統民居精神引入現代住宅設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其中,都市實踐事務所為萬科集團設計的土樓公社備受關注。土樓公社,又名萬匯樓,將傳統土樓民居的居住單元形式運用于廉租房設計,利用新土樓內圍合空間的設置以及戶與戶之間的排布,將建筑分為內、外不同的區域,在內圍合分隔出作為共享空間的微型庭院,契合經濟性原則,形式感較強。
現代社區生活中,城市居民有較強的隱私需求,需在社區公共生活中尋找歸屬感,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平衡尤為重要。筆者通過對土樓公社居民的回訪發現:位于建筑圍合中心的公共空間,幾乎無人愿意使用,社區活力較弱,公共空間幾近“廢棄”。究其原因,居民既不愿意自身行為受到關注,又擔心使用時產生的噪聲給周圍居民造成困擾。本意為刺激社區交往的公共空間淪為“雞肋”,土樓內部單一的公共性超強的空間很難在現代社區生活中發揮作用。此外,傳統土樓的內向空間具有極強的防御性,體現出“反城市性”,此種傾向強化了居民的防御性和排他性,使其離社會其他階層漸遠,不利于廉租房新移民融入城市生活。
近年來,借鑒傳統居住空間設計打造人性化社區成為新趨勢。社區營造若僅對傳統建筑形式照搬照抄,不考慮建筑語匯、建筑布局、體量構成、建筑結構和材料的綜合應用,就只能使其淪為供人參觀的“標本”。目前,社區公共空間面臨的問題如下:①公共空間類型和數量不足,城市商業空間對社區空間擠壓導致社區公共空間面積、數量無法滿足公共集會和活動的需求;②公共空間層次不足導致公共活動單一,無法刺激居民的自發參與和主動交流,難以形成有活力的社區空間;③公共空間管理不善導致居民的參與度以及社區凝聚力較差,逐漸荒廢。
社區公共空間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往,居民從家庭走向開放的空間,獲取他人的信息、與他人交流的同時獲得知識,故人性化社區需要建設多層次、多尺度的共享空間和活動場所來滿足居民日常交往的需要,鼓勵公共活動的開展,提高社區活力,讓居民感受到社區生活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在傳統圍龍屋中,建筑的基本形制特征和注重圍合的親和力空間營造出基于血緣的大型集合住宅。筆者通過對土樓和圍龍屋的研究發現,相較于土樓,圍龍屋的建筑形式更契合現代居住空間要求,具有以下優勢。
圍龍屋是由堂屋、橫屋、圍屋、禾坪、花胎等公共空間與私人居室組合成的集合住宅,具有從公共空間到私密空間、從大尺度空間到小尺度空間、從室外空間向室內空間過渡的豐富空間層次,滿足從公共活動、宗族活動等集體行為到私人行為、私密行為等多層次行為的需要。
如表1所示,根據空間層次的相關理論,圍龍屋居住空間包括豐富的層次。

表1 圍龍屋室內、半室內及室外空間的層次分類
土樓式公寓的公共空間最大弊端是對居民隱私的剝奪。在傳統圍龍屋內,小家庭之間聯系緊密,對宗族的依賴性強,內部私密性多有局限。清朝后,隨著大批客家居民經商打工,其社會意識發生改變,獨立性更強,家族崇拜淡薄,對宗法共同體的依附性大大削弱。基于此,圍龍屋內的居住空間雖仍以堂屋及祖屋為核心,但各個小家庭獨立性相對增強,成為獨立住宅。在部分近代興建的圍龍屋內,橫屋之間的公共巷道封閉成為天井,即類似北方四合院一樣封閉的共用場所,成為個體小家庭相對私密與獨立的室外空間。
圍龍屋多為1~2層建筑,視覺沖擊力不強。屋前的禾坪日常用作曬谷場,年節時可在此舞獅子、耍龍燈,婚宴慶典時可在此設宴款待八方來客。禾坪作為公共空間,既面向本宗族的居民,又承擔宗族間往來和迎接外人的功能,豐富、活躍了居民的公共生活。
圍龍屋空間布局在設計中的應用主要面臨以下局限:①相較于土樓,圍龍屋建筑形制相對開放,但其固有的內向強化性和對外防御性使建筑本身具有對抗性,封閉社區在現代社會不合時宜,易滋生犯罪,造成階層割裂,開放和融入是打破此種防御性的關鍵;②圍龍屋樓層低矮,難以滿足現代房地產對容積率的要求,在高層住宅內實現圍龍屋式空間布局需進一步探索。
辯證分析圍龍屋居住空間的特性,理解其歷史局限性,并借鑒其在空間布局上的優勢特征,在新城市社區中建立既具圍合性又有親和力的公共空間,有利于融洽社區關系,建設更具活力和歸屬感的新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