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勇 吳 基
廣東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 廣東 汕頭 515000
為減少火力發電,節能減排的壓力,大力發展核電、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是實現電力能源結構優化的必由之路。本項目位于我國海上風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對于改善電源結構,推動我國的海上風電事業的發展,開發可再生能源有著重要的意義。本項目位于廣東省某海島東側一山體上,地理坐標為117°07′45″~117°07′55″,北緯23°25′17″~23°25′25″,總用地面積7200m2,主要包括綜合樓,設備樓、輔房和油品庫,本項目建成后與海上風電場工程的海上升壓站監控設備系統連接,實現陸上對全場輸變電設備的集中監控[1]。
通過收集資料,并結合野外調查,評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明顯,屬低山剝蝕丘陵地貌,地勢總體上西南高北東低,山體遍布孤石或滾石,地形坡度在15°~30°,較陡處坡度達35°~45°,地形地貌條件復雜(圖1)。

圖1 評估區遙感影像圖
區內地層有第四系海相沉積層(Q43m)、第四系坡積層(Q4dl)、第四系殘積層(Qel),下伏巖石為早白堊世花崗巖(K1γ);區域地質構造條件中等,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區,區域地殼穩定性屬較不穩定;巖土體分層較簡單,巖土層工程力學性質具有一定差異性,力學性質離散性較大,工程地質條件中等。
評估區地表水僅見少量水溝和魚塘;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兩種類型,松散巖類孔隙水多賦存于第四系殘積層孔隙裂隙中,為潛水,含水層主要為礫質粘性土,弱透水性。風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中風化花崗巖風化裂隙中,富水性弱,多呈網格狀分布,連續性稍好,但各處疏密不均,造成儲水量不均,常順坡潛流,多數于低洼谷地富集儲存。地下水水位及水質受控于氣候降水條件和潮汐共同影響影響,水位日變化較大,而海水在水位下降時向陸相含水層推進,影響其水質。人類工程活動主要為修建公路,場地周邊保持原地形地貌景觀,人類對地質環境破壞程度小[2]。
本建設項目評估范圍以擬建陸上集控中心征地,結合分水嶺及地形向四周外擴約55m~90m確定,東側和南側向南海海岸外擴,南側和西側向山體外擴。評估區面積為47742m2。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屬復雜,本項目屬較重要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屬一級評估。
經現場調查,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未見已發地質災害。
建設場地總體位于低山剝蝕丘陵地貌,西南高北東低,工程建設中和建成后開挖山體在建設場地側形成5處邊坡BP01~BP05,預測其開挖高度較高,暴雨時花崗巖風化土軟化崩解,易失穩,導致孤石沿斜坡滾落的可能性中等,潛在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見表1。

表1 開挖邊坡地質災害危險預測評估說明表
建設場地內的進場道路形成3處邊坡BP06~BP08,為巖質邊坡,工程建成后邊坡較低,滾石掉落可能性較小,可通過防治措施將其爆破,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弱,潛在危害性小,危險性小[3]。
建設場地外NE側存在道路邊坡BP09,巖質邊坡,現狀具有穩定結構,邊坡存在一定滾石,工程建設破壞原有土體結構,遇暴雨易發生軟化崩解,鑲嵌在殘積土、強風化花崗巖中的球狀風化體易產生孤石滾落現象,危害對象為環島公路S336及過往車輛,潛在危害性小,危險性小[4]。
評估區內風化層較薄,基坑開挖主要是石方開挖,基坑底及基坑壁巖性為中風化~微風化花崗巖,巖質堅硬,巖石強度高,裂隙較發育~不發育,巖體較完整~完整,穩定性好,其潛在的危害性小,危險性小。
根據《實施細則》中的基本評價要素,采用半定量或定性方式,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Ⅱ)、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Ⅲ)二個區段,分別占評估區總面積的24.3%、75.7%。中等區(Ⅱ)地質災害危險程度小~中等,為次重點防治,防治難度中等,防治費用中等。小區(Ⅲ)地質災害危險程度小,為一般防治,防治難度小,防治費用較低。
根據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可能性,結合防治工程復雜程度進行評價,項目用地綜合性評估為基本適宜。
首先必須遵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其次按要求對開挖邊坡進行放坡,并對其進行坡面防護和及時加固,做好截排水系統;查明基坑巖石性質、巖體結構類型、結構面的特征及其組合關系;做好水文地質工作,查明充水水源與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補給關系以及涌水通道;避免雨季開挖,加強對自然邊坡的變形監測。
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擬建工程屬較重要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級為一級評估。區內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未發生現狀地質災害,未造成經濟損失;預測工程建設引發或可能的地質災害為開挖或基坑邊坡導致,潛在危害性小~中等。評估區劃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Ⅱ)、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Ⅲ)二個區段,分別占評估區總面積的24.3%、75.7%。本項目建設用地適宜性為“基本適宜”,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Ⅱ)進行次重點防治,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Ⅲ)進行一般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