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談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淶水縣城,最熱鬧的地方是“角兒”,那里曾經有一對賣瓜子和花生米的老夫妻。到了冬天,老頭兒邊賣瓜子花生邊喝酒,看上去很特別,畫面也很溫馨。幾十年過去了,這個畫面仍令我記憶猶新,誘發我進行一些思考,由此延伸出對“人生幸福”的另一種感悟,《角兒》便是據此虛構出的新故事。“角兒”那一帶還有幾個修鞋攤子,其中有兩三個修鞋匠腿有殘疾,做一名修鞋匠是那時候貧寒人家腿殘者的擇業首選。有一個年輕的修鞋匠“癱”得厲害,靠坐在小板凳上一拉一拉地走路,但他抬起頭,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一點兒也顯不出頹廢,倒像是驕傲地騎在一匹馬上,隨著小板凳“呱嗒呱嗒”地挪動,“走”得不屈不撓。因為鞋匠的“小板凳”,所以有了《腰桿兒》,我把這個“小板凳”墊在了求人辦事但不降身段的滿三爺屁股底下,由他去演繹市井人物“落魄不落價”的小個性。童養媳小女婿的話題不算新鮮,但大多數是說童養媳如何受公婆虐待和小女婿鬧出的笑話。《小女婿》就寫了這樣一對小夫妻的生理、心理成長歷程。但這個叫菊的童養媳與其他童養媳不同,不但不受公婆的氣,反而很“享福”。我想表達的是,其實這種“享福”只是與大多數童養媳比較起來的相對幸運,是菊在無法掌控自己命運時對生活和愛情期望值的自然放低,也是她被舊式婚姻改變命運后的另一種存在形式。
前段時間,剛好讀了著名作家徐貴祥的一篇創作談,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小說是虛構的,但是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虛構的人物是無本之木,任何一個虛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由真實的生活搭建起來的。”這三題小說都是在現實生活所見所聞的素材上“搭建”而成,便恰好證明了這段話所表達的創作體悟。
這些年侍弄的“舊味傳奇”作品,有人把它們稱為“筆記小說”;又因為在長期的演變中融進了新的文學表現手法,所以還衍生出了“新筆記小說”的理論命題。現在有一部分作家專事這類題材的創作,或者以這類題材為主要創作方向。著名作家鐵凝曾說:“我覺得,每一個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意識地去尋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區。”對于擅寫“舊味傳奇”的作家來說,他們的敏感區或許就在民間。他們對自己的鄉土極度熱愛,喜歡游走在舊時光的隧道里,潛入歷史、溝通市井、追問生命、升華意趣,作品見俠見趣,從一定程度上還具備了借古鑒今、打通古今的力量。
我這些作品,大部分故事的發生地設在了“淶陽縣”。淶陽,是淶水縣的一種民間稱謂,現在,它已經成為我虛構的文學故鄉。文中頻繁出現的“野三坡”“釜山”“角兒”等也都是家鄉淶水的真實地名,當然,此時這些真實的地方已經被演變成為文學意義上的一個個新符號。這讓我有了一種感受,每當在鍵盤上敲擊這些熟悉的名字時,總能被一種溫暖的情感包圍著,讓我找到創作的原動力。
(李永生,河北淶水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保定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見于《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作家文摘》《北京文學》《山花》《長城》《天津文學》《安徽文學》《廣西文學》等文學期刊,部分作品被轉載或收入多種文學讀本。獲吳承恩文學獎等文學獎項。結集出版《墨藥》《儒匪》《生命的絕唱》等五部。)
篇名題字:侯猛
插圖:楊帆
編輯:耿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