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欣

自然界中有很多可以提供給幼兒探索的資源,如土地、水、植物、動物以及氣候等。其中,泥土對于幼兒來說,有著獨特的感官刺激。不同地方、不同氣候下的泥土,能夠帶給幼兒不同的體驗和發現,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中獲得更好發展。基于此,中班幼兒戶外挖坑探究活動由此生發。
幼兒在小班參加過多次種植活動,積累了種花、種菜和親子種植的經驗,對工具使用有一定的經驗。所以,當拿起小鏟子的時候,幼兒會模仿著大人說話和做事的樣子,對已有種植經驗和挖坑動作進行自然遷移,對挖坑產生濃厚的興趣。盡管挖坑游戲完全由幼兒自主操作,但是教師要追隨幼兒的興趣與發現,支持幼兒在戶外開放活動中的探究行為和深度學習。初次活動時,天氣晴朗,幼兒帶著各種工具來到挖坑的地方。糖糖和雯雯在挖坑,芮芮負責找種子,一旁的睿睿用放大鏡觀察……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一起操作、探究。這時,教師發現在獨自挖坑的芒果在挖一片干土,周圍塵土飛揚。為什么芒果選擇的地方會有揚土?怎樣挖坑不容易有揚土?選擇什么樣的土容易挖?活動結束后,師幼共同討論,不斷建構新經驗,將挖坑探究活動向深度拓展。
幼兒對事物和現象的認識可以在環境和學習過程中獲得。對于幼兒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很多都會來源于自己的親身感知、體驗和探究。例如,在往坑里倒水時,水不久就看不到了。師幼一起查閱資料,了解“滲透”“蒸發”等知識。一次雨后,幼兒在操作中發現雨后的泥土更容易挖掘,感受到泥土的軟硬。同時,幼兒還發現了多個水坑中水流的變化,眼見為實地了解到“水往低處流”的道理。在小雨天,鏟子和耙子上往往會黏上許多泥土。當幼兒準備將工具放入簍里時,教師拋出了問題:“鏟子和耙子很臟,怎么清潔它們?”幼兒通過討論和探索,找到了用雨水洗干凈的辦法。
探究表明:對幼兒來說,有序的、系統的知識并不是最有重要價值的知識,而戶外體驗性、探索性的知識對幼兒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教師要努力發掘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及時捕捉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幼兒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回應。
幼兒對水、冰進行探索時,發現水與冰的聯系。師幼一起討論交流,并收集很多有關“冰”知識的書籍,探究“冰從哪里來”。教師還提供各種工具和方法,引導幼兒將玩冰、玩水和玩坑結合在一起,從而增強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玩冰實驗中,芮芮和糖糖猜測坑里的水會不會變成冰,并將幼兒的猜測畫到記錄紙上,帶著自己的記錄去驗證了結果,將觀察到的和所預測到的事物進行比較。在記錄溫度的過程中,幼兒學習了利用數字符號進行對應的表征。
在活動中,教師不要急于回答幼兒“對與錯”,而是放手讓幼兒逐步探究,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修正,獲得新的經驗和技能。在支持幼兒探究行為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言行,親自參與探究過程。同時,教師要積累相關知識經驗,提供豐富材料,運用多種方法,為幼兒探究活動提供支持。例如,教師和幼兒一起挖坑時,會發現中號的鏟子更適合挖掘,松軟一些的地面能夠延長幼兒持續活動的興趣。當幼兒需要了解“如何積水成冰”時,教師可以給幼兒一些科學的建議。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的教材,是兒童教育的重要課堂。”自然環境給幼兒帶來了從教師和書本上里學不到的經驗,幼兒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天地運化,體悟萬物呼吸。教師要把幼兒帶入這充滿生命力、有詩意、有智慧的大自然環境中,積極發掘教育價值,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