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 越

幼兒是主動學習者,《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是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獲得發展的。”體驗式班本課程的實施,能讓幼兒在操作體驗中獲得深度學習和發展。
隨著《指南》的頒布,教師在實踐中更關注幼兒,重塑了游戲對于幼兒的價值,游戲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與此同時,集體教學受到了空前挑戰,在課程游戲化理念的影響下,很多教師步入誤區,即“只重游戲,不重集體教學”,課程建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用課程游戲化理念去審視傳統的課程,存在著諸多弊端,表現在:教學內容脫離幼兒經驗和需求;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性而忽視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能力;教學內容過于高控,忽視了幼兒的主動參與性;灌輸式教學偏多,忽視了幼兒的體驗式習得能力等。
傳統的課程,主要是在教室中進行集體教學活動,而幼兒走出室內、走向戶外探索的機會較少。因此,站在幼兒的角度,構建體驗式的班本課程是課程游戲化理念下一種以幼兒為中心的實施模式,具有極高的探究價值。
何為體驗式班本課程?體驗式班本課程相比傳統的集體教學更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讓幼兒的能力在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獲得,這也符合《指南》精神。體驗式班本課程更加注重幼兒在課程中的參與性,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幼兒園主題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研究型課程”,班本課程是以班級為單位,教師基于班內幼兒的興趣,基于對幼兒興趣和需求的了解,與幼兒一起開發的課程。而體驗式班本課程更加關注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幼兒的參與性與探索體驗方面。
課程游戲化理念倡導幼兒園課程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更加注重幼兒在課程活動和游戲活動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讓自主、愉悅、創造、快樂的游戲精神貫穿于課程的實施中。以小班班本課程《尋高》為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良好的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幼兒在游戲中喜歡用各類積木、紙筒將物體疊高,并且沉浸在“比高”的樂趣中。教師抓住幼兒這一興趣,滿足幼兒內心深處對探索“高”的需求,追尋著幼兒的腳步,一起尋找探索“高”的樂趣。
課程游戲化理念倡導合理的彈性作息,將細碎的過渡環節與活動整合起來,幼兒因此有了更充裕的探索時間。在“尋高”之旅中,幼兒對物體的“高”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當幼兒提出幼兒園里竹子很高的時候,教師追隨著幼兒的腳步,走出了教室,在幼兒園里尋找更多“高”的東西。那些平時被忽視的大樹、油菜花、管子等都成了幼兒的目標;當幼兒提出樓房也很高的時候,教師又帶來幼兒登上頂樓感受登高的樂趣。這樣的課程,不受傳統的作息時間的限制,讓活動更加有效、深入地開展。
材料是課程的框架,也是教學的基礎。從一定層面上說,材料的提供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可能的方向。材料的提供需要教師敏銳追隨幼兒的興趣,及時捕捉幼兒的需求,供其探索和生長。在《尋高》班本課程中,當幼兒對保健室測量身高的尺產生興趣時,教師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興趣點,在教室里提供身高墻供幼兒測量;當發現幼兒的興趣由測量身高轉為探究物體的高度時,又倡導家長一起收集各種各樣的尺,滿足幼兒測量的興趣和需求,幫助幼兒掌握測量的要領。
“記錄,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不再是口號,而是真正的落實于實踐中。在“尋高”之旅中,當幼兒登上高高的梯子時,有的幼兒在他的畫紙上涂上了一大片藍色,他覺得登高的感覺像飛在藍天上;當登上頂樓登高望遠時,有的幼兒畫下了幼兒園的平面圖;有的幼兒發現油桶的高度正好到米尺的“88”位置時,高興地在本子上寫下了兩個“8”。
班級課程主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班本課程后續的開展,在選擇課程主題時一定要做到:一是來源于幼兒,激發幼兒的興趣,這決定著課程中幼兒的積極性;二是把握課程主題的價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符合三大原則:既要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運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與視野。”因此,教師在選擇主題時,一定要關注主題帶來的價值。
一是將原本照搬書本的主題課程,轉變為關注到幼兒興趣,開發幼兒感興趣的課程。
二是將教師教、幼兒學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幼兒在操作體驗中習得技能主動學習模式。
三是將課程開發中家園獨立的模式,轉變為幼兒園、教師、家長、幼兒共同協作的樣態。
一是從關注教師教什么轉為關注幼兒學什么,更加注重幼兒學習品質、情緒情感、社交性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二是從原來的以教室為中心轉向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教師的局面,關注課程是否可以走出教室,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
三是關注到幼兒的需求及需求的轉變,在班本課程行徑的過程中,幼兒在某一時刻會對某種材料有探索的需求。隨著探索的深入,需求會發生轉變,教師要及時關注幼兒新的需求,提供相應的環境材料供其探究。
一是教師對班本課程的評價。教師應根據本班幼兒前期經驗與后期經驗的對比,做出客觀的評價。
二是教師要傾聽來自幼兒的評價。幼兒也許不會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能從幼兒的記錄中獲得成長的喜悅。
三是教師要傾聽家長的評價。家長的評價既是對課程理念的肯定,也是家長工作后續開展的基礎。
體驗式班本課程讓幼兒在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獲得發展,滿足了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教師在課程行徑中挖掘了潛能,增強了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主動與同伴、教師及他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效促進了幼兒深度學習。
體驗式班本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課程的來源到課程內容的選擇,挑戰著幼兒教師的專業性。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及時調整環境和材料,認真觀察和記錄,傾聽幼兒的聲音。教師要加強與幼兒、與環境的有效互動,提升課程開發能力。
在體驗式班本課程中,教師及時通過微信等媒介,將每日的課程內容和走向告知家長,家長可以及時了解課程的開展情況以及課程中需要及時提供的資源等,為親子溝通提供新的話題和方向,讓體驗式教育在家庭中生根開花。
總之,體驗式班本課程來源于幼兒生活,又高于幼兒生活。讓幼兒能在自主體驗、親身操作中獲得深度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