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鳳嬌

學期中期,班里來了一位新朋友,我像往常一樣,在晨間談話的時候請新來的小朋友做自我介紹。當馳騁介紹完自己的名字后,教室里炸開了鍋。
奕博說:“好奇怪,你的名字里怎么會有四個字?”
夢瑤說:“你是姓駱,還是姓駱軒啊?”
阿勻說:“我們班小朋友的名字好像只有兩個或者三個字的,你的名字太好玩了!”
…………
于是,一個關于名字的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故事實錄一:好奇怪的名字
班級的“今天我是值日生”墻上有全班幼兒的名字。自主游戲時間到了,幾名幼兒迫不及待地去墻上尋找馳騁的名字。
奕博說:“馳騁的名字好難,每一個字都很難,我一個也不認識。”這時,他突然轉向我,“王老師,名字可以取四個字的嗎?”“也許吧,要不然你去隔壁班調查一下,看看還有沒有別的小朋友名字也是四個字的?”我說。奕博和一旁的夢瑤對視了一下:“我們去看看。”說完,幼兒手拉著手去了隔壁班。
奕博、夢瑤來到了大二班,盯著值日的墻面仔細地觀察著。“你看,這里也有一個小朋友名字是四個字的。”奕博的眼里閃過一道光,“王老師,這個叫什么?”“他叫陳楊懿萱。”我對他說。“原來,還真有人的名字是四個字的。”奕博自言自語。接著,幼兒又去了大三班和大四班,但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有四個字的名字,感覺有點失落。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對幼兒的探索行為要提供多方面的鼓勵和支持。”看著大家對名字產生好奇,我在閱讀區投放了繪本《我的名字克麗桑絲美美菊花》,并在飯前時間進行了分享。“哇,一個人的名字還可以這么長?”幼兒一個個都瞪大了眼。

故事實錄二:全園名字大調查
夢瑤問我:“王老師,我們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有像克麗什么思美美菊花(名字太長,她有點記不住)這樣長的名字嗎?”我說:“不清楚,你們可以自己想辦法去調查一下。”“嗯。”夢瑤點點頭說道。飯后自由活動時間到了,夢瑤約上奕博出發了。“你們不帶上紙和筆記一下嗎?”我提醒他們。他們飛快地跑回教室,拿上了紙和筆。快到午睡時間了,他倆興奮地回到教室,拿著手上的紙朝我拼命揮手。奕博激動地想開口跟我說他的調查結果,我叫停了他,對他說:“你們調查這么久,一定有所發現,和全班小朋友分享一下吧。”這時,奕博轉向了同伴:“我們把二樓都跑遍了,沒有發現三個字以上的名字,都是兩個字或者三個字的。”夢瑤也很激動,忍不住插嘴:“我們跑到一樓的時候,發現了小三班有一個長名字,你們猜,她叫什么?”
大家好奇地看著她,睜大眼睛等著夢瑤公布結果。還沒等同伴問,奕博搶先說:“小三班的老師說,她叫諸葛佩佩,就是那個諸葛亮的諸葛,我們就找到了這一個長名字。”
故事實錄三:說說名字里的故事
一天,馳騁和奕博在同一個區角玩游戲。奕博問馳騁:“你為何叫駱軒馳騁啊?叫起來好難,我都叫不清楚了。”“因為我爸爸姓駱軒,所以我也姓駱軒,馳騁是跑得快,我媽媽希望我跑得快,那你為什么叫奕博啊?”馳騁反問奕博。“因為我爸爸姓付,我姐姐中間也有個奕,我姐姐叫付奕涵”。
一次自主游戲中,奕博、馳騁、夢瑤等五六名幼兒一起在美工區畫著什么。我湊近一看,原來幼兒在設計一張圖表。只見幼兒前面畫了自己的頭像,后面寫上了自己的名字,最后還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第二天,問號旁寫滿了父母的寄語,幾名幼兒又圍坐在一起,興致勃勃地介紹著自己名字里的故事,我也津津有味地聽著幼兒的故事。
奕博說:“我和我姐姐還有我爸爸都姓付,媽媽希望我是個有很多知識的智多星,碰到困難總能自己想辦法。”
旭冉說:“我媽媽姓李,我跟我媽媽姓,我媽媽說,她生我的時候天剛剛亮,她希望我像剛剛升起的太陽一樣有朝氣。”
…………
奕博又有新發現:“只有旭冉一個人是跟媽媽姓的,我們幾個都是跟爸爸姓,我爺爺也姓付,我爸爸也姓付。”

每個片段都是一個生動的學習故事,只要做一個有心人,課程就在身邊。通過這個故事,我更加堅信:每名幼兒都是具有學習能力的個體,幼兒才是學習的主人。生活中有太多的未知等著幼兒去發現,去探索。故事中,我時不時地在幼兒面前充當“小傻瓜”,主動讓位,為幼兒創造更多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索的機會。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情境中,我又會助推幼兒成長。
遇到困難尋求幫助,是幼兒的本能反應。幼兒從習慣求助逐漸過渡到自主探究,需要教師“巧”回避。當奕博問我“名字可以取四個字嗎”時,如果我回應“當然可以”,那關于名字的探究和調查活動就會戛然而止。故事中,我巧妙回答“也許吧”,并建議幼兒自己去調查,讓幼兒有了自主探究的機會,把幼兒推到了課程的最中央。
教師的“巧”介入,往往會助推幼兒游戲更好地發展,也會讓幼兒的學習能力實現彎道超車。閱讀區《我的名字克麗桑絲美美菊花》繪本的投放,其實是我對幼兒求助的“無痕”介入。教師“有意”地投放繪本,讓幼兒在“無意”中獲得關于名字的認知,這正是教育智慧的體現。當幼兒開展全園名字大調查時,我的一句“你們不帶上紙和筆記一下嗎”讓幼兒在我的語言支持下對調查的結果進行有序地記錄,以便于后期進行結果統計,也讓剛進入大班的幼兒有了調查活動要進行記錄和統計的學習意識。
當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自己的方式獲得結果時,幼兒是興奮的、滿足的、快樂的。如果能把結果分享給同伴,讓自己的探究積極性感染并帶動同伴,是對幼兒的認可,幼兒會獲得成就感。故事中,我與幼兒的角色實現了兩次“巧”轉換。一次是讓奕博“跟我分享結果”轉變成“向全體同伴分享結果”,并坐在他的位置上認真傾聽他的分享;另一次是當幼兒講述名字故事時,我也和幼兒圍坐在一起,認真傾聽“小老師”的名字故事。兩次角色的“巧”轉換,讓幼兒有了更多表達和分享的機會。
關于名字,后續還生發了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只要幼兒愿意去探索,課程就未結束。在故事中,我做到了自己“退位”,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將繼續和幼兒一起探究世界,尋找更多屬于幼兒的課程,讓幼兒站在課程的最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