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海波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推動了學前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有了《指南》中“標準劃分”,教師對于不同年齡段幼兒應該達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詳細地了解,使教師能更快更好地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曾經,“以教師為主體”的工作觀,使我一直將幼兒作為旁觀者和欣賞者的角色來對待。每學期伊始,活動室的環境創設中,我和班級教師總會為了一幅幅整齊而美觀的墻飾、精致的畫面而加班到深夜。記得有一次,幼兒們指著墻飾對我說:“老師,這些都是你做的嗎?”我自信地點點頭。“為什么我們自己不能裝飾我們的教室呢?”幼兒的“驚人一問”使我警醒,使我沉思。《指南》頒布以來,學前教育更加關注環境的隱形教育作用。教育環境作為一種“隱形課程”,提倡環境創設應以幼兒為主體,教師作為指導者和支持者,給予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和機會,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幼兒在前,教師在后。”《指南》要求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我逐漸轉變自己的觀念,并結合實際運用到班級工作中,認真傾聽幼兒的心聲,嘗試讓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班級規則制定中。我發現和幼兒的距離更近了,幼兒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愿意嘗試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
《指南》頒布后,我積極參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專家講座、骨干教師培訓等活動;園所每周例會前設置“指南知識快問快答”環節,業務園長隨機提問,人人參與答題;學期末“指南知識測試”更是“規定動作”,閉卷測試,公開評分。教研活動中,我的研究熱情高漲,論述自己的觀點時,開口閉口必引用《指南》;家長會上,我為家長解讀《指南》,引導家長善于發現幼兒的成長與進步,走出“幼兒教育小學化”的誤區。我園先后停止了拼音教學,摒棄了學期末對幼兒統一考核的做法。在每周例會上,我分享班級幼兒的“哇時刻”,用《指南》解讀班級幼兒的行為表現;集體教育活動中改變評價維度與標準,將情感態度目標放在首位,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更關注幼兒間的差異性;在區域游戲中,引領教師學會觀察解讀幼兒行為表現,掌握介入指導的時機與方法。
《指南》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不僅將幼兒生活與學習上的活動鎖定在自主能力的發展上,而且根據不同的領域給出了有效的引導方法,讓我在指導幼兒過程中看到了教育的無限可能性。
班里有一名幼兒,不僅年齡小,而且長得瘦小,身體協調性差,游戲活動中經常被撞倒。為此,我只好安排其他活動讓他在一旁玩。通過《指南》的學習,我明白了3~6 歲幼兒需要達到的發展水平,懂得了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是有差異的,要因人施教,尊重每一個個體自身的成長,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對于一些能力較差的幼兒,我要降低要求和評價標準,多給幼兒一些鍛煉的機會,及時發現幼兒的點滴進步,并給予表揚和鼓勵。
一日活動皆課程。讓生活與教育一體化,就要把《指南》精神融入生活中,在不影響幼兒自然發展的前提下,以幼兒為本,凡事從幼兒的角度思考,為幼兒謀取最大的教育價值,追求教育的無痕與自然。

“游戲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玩具是兒童的教科書”“關注幼兒的學習品質”“玩中學、做中學、生活中學”……這些理念已深深根植于每個幼教人的心中,各項保教活動也處處踐行《指南》精神。一日活動流程中,我加大了游戲活動的比例,結合節日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成為主題課程的一部分;家園聯誼活動、家長開放日活動,注重參與性、體驗性與游戲性等。同時,我的行為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例如,美術教學活動不再采用范畫的形式教學,更不會用“畫得像不像”來評價幼兒作品;語言活動更加關注留給幼兒的表達時間,鼓勵個性化思考;科學教學更注重幼兒的操作與體驗;區域游戲及時捕捉記錄幼兒的表現,認真書寫觀察記錄;環境創設時會預留一大幅墻面,用以支持幼兒的游戲計劃與回顧,記錄游戲過程……在《指南》引領下,教師對教研的不同形式與有效策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升華。
《指南》中提出:“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幼兒成長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我園廣泛宣傳《指南》,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引導家長參與幼兒園工作。“家長客座教師”是我園開展的一項特色活動。參加過此次活動的家長都深深體會到幼兒教師的快樂與艱辛,同時更加了解幼兒,更科學地教育幼兒。
在踐行《指南》過程中,我學會了做家長的同行者、做幼兒的聆聽者和陪伴者。新冠疫情來臨,我園用專業知識和主題活動拉近家園距離,為家長提供幫助。我園舉辦“居家防疫·家庭教育支招”“宅家有樂趣·童心繪生活”等系列活動,緊緊圍繞《指南》要求,開展居家生活指導。
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背景下,家長不能像往常一樣入園接送幼兒,與教師交流溝通的機會也因此減少。我園結合“特殊的時光,不一樣的陪伴”宣傳月主題,認真做好保育保教工作。我還梳理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通過撰寫教學反思、教育敘事、教育教學論文等,展示自己的教育主張,凸顯自己的教學特色,內化自己的教育情懷,如《幼兒園區域游戲的實踐與研究》《課程游戲化下背景下的幼兒園一日活動開展》《淺談生活化材料在區域游戲中的投放》等論文。同時,我在思考中明確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與教育夢想——成為一名“明師”,在明理、明辨中助推幼兒、教師乃至幼兒教育明日的發展。我將筆耕不輟,寫我所做,做我所寫,記錄學前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發生在身邊的點滴故事。
近十年來,我用心踐行《指南》,見證美好歷程,實現了自身專業成長與職業思想的蛻變。我很慶幸自己的芳華能與學前教育改革同行,自己的腳步能隨著改革的步伐一步步堅實。同時,我見證了每位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教育行為的改進,更親歷了園所育人環境的優化與保教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