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光翠
(重慶巫溪縣委黨校,重慶 巫溪 405809)
2021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長江保護法》針對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焦點問題,設置了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制、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加大處罰力度、提升威懾力等規定,以國家意志形式為長江經濟帶建設立下了嚴格規矩,既彰顯了以法治促進長江經濟帶建設的信心和決心,也為法治護航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明確了長江流域法律屬性,劃定了其空間邊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中央著眼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歷史使命作出的戰略部署,是沿江地區參與和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總方針和總遵循。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系長江經濟帶發展,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多次深入長江沿線考察并對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掌舵領航、把脈定向。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的政治擔當,是重慶實現“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發揮好“三個作用”的重大任務,是重慶強化“上游意識”、承擔“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水平”的關鍵抓手,責任重大、意義深遠。2018年11月14日,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到巫溪調研時對巫溪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說:“總書記的‘兩山論’在這里產生了共鳴、達成了共識。”2021年3月23日,敏爾書記再次來巫溪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有機統一。敏爾書記的指示精神給巫溪生態文明建設和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保護生態,既是中央、市里的要求,也是巫溪4030平方公里山水最本質的需要。護好寧河源,把好上游關,是巫溪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我們期待這樣一部為長江大保護奠定法治基礎的良法,能夠通過全面準確的施行實現善治。
十九大報告進一步豐富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明確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兩者只有達到協調與平衡,國家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繁榮和強大。法治作為國家的上層建筑,就是由經濟基礎決定,并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政治。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需要有合理法律制度的安排,更需要有良好法律機制的保障。
1.1 環境保護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環境被損害的過程是緩慢的,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急劇表現出來,但這時再補救為時已晚。因為環境損害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對稱性,一旦損害就可能永久無法恢復,即使有所恢復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時要同步,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走科學發展之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等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們追求的是經濟和社會高度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較高的狀態下的碧水藍天。因此,我們要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2 環境保護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尖銳,迫切需要從理論上弄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以便在實踐中正確地加以處理。如果片面地認為發展就是經濟增長,以至于經濟增長速度一時上去了,卻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如果找到發展與環境的平衡點,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規劃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效果。
生態和文化是三峽庫區的兩個寶貝。巫溪縣距重慶市區465公里,是我市最為偏遠的一個縣。但正是這個一直制約巫溪發展的“偏遠”二字,卻在一定程度上使巫溪縣能將優良的生態環境、生態資源得以保持。巫溪遠離城市喧囂,遠離工業污染,這里山川俊秀、空氣清新,是一方“凈土”。雄奇的自然景觀,獨特的生態資源,是巫溪的優勢。擁有三個“全市第一”:森林資源全市第一,生態環境舒適宜居全市第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全市第一。
2.1 巫溪的美景
巫溪有紅池壩國家森林公園、全市最高峰陰條嶺、重慶第一深谷蘭英大峽谷,也有寧靜悠遠的寧廠古鎮。荊竹壩巖棺群是三峽地區發現最早、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先秦遺址。棧道孔、懸棺、野人,并稱為“巫溪三謎”。
2.1.1 紅池壩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西南部較大的高山草場。被譽為“中國的新西蘭”,號稱“中國地理國心”。景區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得天獨厚,森林草場總面積達253.8平方公里,包括云中花海、天子城草原、西流溪、團城等區域。紅池壩海拔在1600米~2630米之間,每立方厘米有2000個負氧離子,酷暑天平均氣溫低至17℃,是夏季休閑避暑的勝地。
2.1.2 陰條嶺自然保護區有全市最高峰。從山頂到山腳,相對高度差別很大,氣溫和植被景象層次分明,真是十里不同天。平均海拔為1900米,擁有重慶市內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和無污染的高山草場,主峰陰條嶺海拔2796.8米,是重慶市的制高點。
2.1.3 蘭英大峽谷是重慶市第一深谷。全長100余公里的峽谷,最窄處僅有13余米,但最寬卻有2400余米,谷內嶂谷、隘谷呈串珠狀分布,因崩塌作用所形成的山崩地裂奇觀國內外罕見,當穿行在其間時,不由得讓人心生敬畏!
2.1.4 寧廠古鎮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道逼仄,吊腳樓、過街樓等古建筑和民居沿后溪河蜿蜒延伸3.5km,俗稱“七里半邊街”,建筑多為斜木支撐的“吊腳樓”,臨河而建,古色古香,別有一番風味。鎮南半山腰的女王寨、鎮西山頂的桃花寨,是當年李自成部將賀珍抗清的根據地。
2.1.5 荊竹峽兩岸懸巖對峙,峭壁如削。巖上羊腸古道,盤折崎嶇;四周高山荊竹滿山,滿目蒼翠,宛如畫屏。荊竹壩先秦濮族巖棺群是重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巖棺24具,首尾相接,古人因何原因采用什么方式把這些整木剜造的木棺擱放到距河面300多米的巖縫中,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漢風神谷”占地28畝,古樸寧靜,曲水流觴,環境清奇素雅,利用壁畫、雕塑、臉譜、聲像展播等多種手段著力彰顯遠古巫文化形態和內涵,并再現蔡倫式造紙術。
2.2 巫溪的文化
陳敏爾書記調研了解巫溪歷史文化、自然資源保護及文旅融合發展情況時說:巫溪風景壯美、文化厚重,具有獨具特色的巫文化,承載著千年古鎮的歷史,“巫文化”和“鹽文化”是巫溪的特色,要加強保護利用,留住記憶、延續文脈,提供更多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
2.2.1 巫溪研究的是展示原始神韻、凈化心靈的巫文化,而不是封建迷信的神文化、鬼文化。在發掘原始巫文化元素時,對群眾喜聞樂見、已經演繹為民風習俗的巫文化元素特別注意珍護。古法制鹽、五句子山歌、巫溪民俗,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靈巫洞內的“十巫”大型群雕,集中表現了巫文化的民俗風情。
2.2.2 寧廠古鎮是中國早期制鹽地之一。《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當虞夏之際,巫國以鹽業興”,距今約5000年之久。天然鹽鹵泉自鎮北寶源山洞流出,從先秦鹽業興盛以來,寧廠古鎮因鹽設立監、州、縣,明清時成為中國十大鹽都之一。
2.2.3 荊竹壩巖棺群是三峽地區發現最早、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先秦遺址,是重點保護的文物。棧道孔、懸棺、野人,并稱為“巫溪三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生態文明的體制機制改革,涉及對新變革所帶來的社會經濟關系變化的重新認識,也涉及對符合生態文明內涵的社會秩序、經濟秩序、生態環境保護秩序的建立維護。只有堅持法治,才能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3.1 強化責任擔當。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強化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在干部力量上優先配備,在資源要素上優先配置,在經費投入上優先安排,堅決守住、守好巫溪的綠水青山。
3.2 加大環境治理投入。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多元化投入機制,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利用財稅、金融信貸、投資、價格等經濟手段,創建社會化、市場化、多元化融資平臺,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各類投資主體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科技創新。
3.3 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聚焦水、氣、土壤、農村環境等領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五大環保行動,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著力實施生態建設和修復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中國人居環境獎創建,努力把巫溪建設成為三峽庫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巫溪。著力培育生態文化,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3.4 推動經濟綠色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努力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嚴守生態紅線,進一步強化環境準入,從源頭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綠色轉型,真正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全面完成54個野外樣點采集,完成24個衛星遙感疑似監測點位現場核查,對兩個違規占用林地點位立案調查,責令限期拆除設施設備;辦理奉溪高速古路出口至紅池壩景區快速通道占用林地案件31起,收繳罰沒款 96.59萬元。
3.5 構建最嚴密的制度體系。生態文明的體制機制改革,涉及對新變革所帶來的社會經濟關系變化的重新認識,也涉及對符合生態文明內涵的社會秩序、經濟秩序、生態環境保護秩序的建立維護。只有堅持法治,才能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3.5.1 通過立法。對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措施加以引領和固化,保證能夠給自然生態以必要的人文關懷,使自然生產力逐步得以恢復。政府始終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作為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高位推動,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累計整合資金15.8億元,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3.5.2 通過執法。將體制改革的措施加以落實和糾偏,真正做到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統籌考慮生產、生活和資源環境需求,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措施,促進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環境監管,嚴厲打擊破壞環境違法行為。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1件,罰款34.5萬元,查封扣押1件,移交法院強制執行4件。開通環保投訴熱線,建立24小時污染舉報受理制度,受理投訴482件,處理率100%。對轄區內所涉及的小水電站進行了全面清理復核,對小水電站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3.5.3 通過守法。強化國家意志和全民行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逐步恢復青山綠水、碧水藍天的自然風貌。構建了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等五大生態體系。2020年印發實施了《巫溪縣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實施方案》《巫溪縣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巫溪縣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巫溪縣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清單》《縣級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巫溪縣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公益訴訟銜接工作辦法》,成立了巫溪縣生態環境保護督查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實施《巫溪縣生態環境保護督查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試行)》《巫溪縣生態環境保護督查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細則(試行)》,建立起權責清晰、分工明確、統一行使職責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框架,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中,法治的思維和方式都必不可少。在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的實踐中,如果改革方案缺乏法治思維、改革推進缺少法治方式,改革就會因為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而陷入困境。所以說生態文明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就像制作一個法律與科技融合、匯聚不同性質法律規范的“夾心蛋糕”,這需要我們充分考慮生態環境法律與傳統法律在主體、價值目標、時空關系以及影響因素等諸方面的差異性,這對法律工作者和改革實踐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