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 趙彤
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防治返貧,如何保住黨和人民努力的成果,這是新時期的任務。首先要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協同發展,只有經濟與文化齊頭并進才能保持住民族文化的底蘊。民族地區獨特的區位和資源等優勢是中國現代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穩定團結的現代化建設環境需要民族地區發展起來,民族地區自身也迫切需要現代化[1]。佛寺鎮位于遼西北欠發達地區,作為蒙古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底蘊深厚,但又因交通不便等原因阻礙其發展。現在佛寺鎮已脫胎換骨,其成功經驗對我們有哪些啟示,接下來又會如何發展,都值得我們思考。
佛寺鎮隸屬于遼西北欠發達地區遼寧省阜新市下的阜蒙縣,東與東梁鎮相鄰,南與伊嗎圖鎮相連,西南與蜘蛛山鄉接壤,西與七家子鄉交界,北與王府鎮毗鄰。地勢西北低山、丘陵,東部平洼,南部低山、北部丘陵,中部低丘、平原;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風景優美,礦產、土地資源豐富。
佛寺鎮人口總數1.29萬,85%以上的人口為蒙古族,轄佛寺、查干哈達、團山子、八道嶺、水泉、牛心屯、榮花、八吉營子、北河蘭、解放這10個行政村。其中佛寺、團山子、查干哈達的蒙古族居民較多,并且70%以上的居民都會說蒙漢雙語[2]。農業人口占比高,整體素質水平落后勞動技能欠缺,以至于仍處于傳統的農業社會,現代化水平低。佛寺鎮經歷了游牧—半農半牧—全農業三個階段,種植業和養殖業是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苞米是主要農作物,附帶牛、羊、豬、雞等家禽家畜為主的養殖業,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或自己開店做小買賣[3]。
我國既是人口大國又是農業大國,農業始終是發展的基礎。當地特色農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但也引來其他人的盲目跟風,市場很容易飽和,不利于可持續發展。2015年來,阜蒙縣農作物連續遇到“伏旱”和“秋吊”,農產品連年減產。農產品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農產品收益不穩定。雖然大部分家庭安裝了網絡,但是只起到了娛樂的作用,沒有對村民的生產方面起較大作用。
解決方案:農業產業化立足于現有的高產、高質、有特色的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都要嚴格把關。在打造當地品牌特色的同時,創新發展理念,敢于突破,充分利用好電商平臺等帶貨手段,拓寬銷路,避免與周圍農戶惡性競爭,把市場做大。利用電商的靈活性和及時性,加快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增強農業的核心競爭力。針對農作物抗自然災害較弱的情況,當地選擇了抗災能力較強的農作物進行種植,例如谷子,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思想比較落后封閉,老齡化嚴重,青壯年多外出務工,地方經濟缺少活力。留守老人對當地的一些優惠政策認識不到位,還有一些年齡偏長得蒙古族村民,漢語水平不高,只認“舊歷”,思想不能與時俱進。而且都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弱,不能有效利用政策的優勢。每個村落種植的經濟作物主要是苞米,以至于農業結構較單一,生產方式粗放,再加上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很容易“顆粒無收”,所以各個村的村委會主任都倡導村民發展新的經濟作物,但鮮有人響應。盡管有人響應也因技術支持短缺、基礎設施跟不上等問題,計劃被擱置。農村建檔立卡居多,久而久之建檔立卡戶們也有了惰性以至于脫貧動力不足。
解決路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頭戲”,產業的興旺離不開人民辛勤的雙手和有思想的開發與利用。阜蒙縣是玉米、花生、大豆等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特色農產品發展有良好的優勢。政府雖然有幫扶資金,但是“輸血式”扶貧始終不是長久之計,也給當地政府增加壓力,應發展諸如“三溝酒業”這樣的地區品牌,給當地村民帶來就業機會留住年輕人的同時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才是加快扶貧進程的重中之重。并借助國家大力倡導的“互聯網+”的發展新理念,將特色產業與互聯網結合。進行入戶宣傳,給村民進行思想教育,重塑村民的勞動觀,鼓勵引導他們自發地學習農業新知識、新技能。將“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對于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只剩老年人留守務農的家庭,阜蒙縣運用了扶貧專干制度,通過專干直接保村、專干直接保戶等手段提高其內在活力。完善交流機制,發展經濟的同時增強地區民族間的交流。增加蒙漢兩族相互認識了解的機會,使其意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性,民族團結有利于地區的發展和進步。
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兩個開放”,分別是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在學習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的同時,引進其資金和技術。為自身所用,要打破民族地區的閉塞保守,發揮民族地區寶貴的資源,將市場擴大,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鮮活力。這也是中國經濟整體發展的內在要求。阜蒙縣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出口商品收購和調撥業務,其后的對外貿易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將福興地鄉、舊廟鄉列為省黃牛出口生產基地;國華、他本扎蘭、舊廟、福興地列入家兔出口生產基地,鹿茸更是遠銷海外各地。兩個開放政策符合民族的共同利益,不僅僅是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要求,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農村建設深受國家重視,農村文化是農村的精神支柱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地區的農村文化建設更是國家不容忽視的關鍵所在[4]。阜蒙縣的文化既有鄉村文化的共性又有其本身的民族特色。阜蒙縣積極搶抓國家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省新一輪“突破遼西北”及“建設沈陽經濟圈”戰略的有利契機,大力培育旅游產業,圍繞現有瑞應寺風景區、瑪瑙產業、溫泉旅游等資源,整合開發休閑度假現代旅游產品,構建遼寧乃至全國旅游熱點目的地城市。其中,海棠山、瑞應寺先后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旅游農業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抓手,溫泉養生與密宗禪修相結合等特色,迎合了市場發展的需要,適合新時代的發展理念。阜蒙縣發展旅游業為民族地區大量引流的同時,也帶動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
東北地區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嚴重且人口外流嚴重,阜蒙縣這個小城市在改革開放后人才輩出,從阜蒙縣走出去的人才大都對家鄉有著濃厚的感情,有了他們這一輩人的建設才有今天的阜蒙縣。20世紀后地區間的差異明顯,交通發展迅速,也有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背井離鄉去大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小地方更加留不住有思想的年輕人。導致基層人才匱乏,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就是人,正所謂“事在人為”,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應將“育才”與“引才”相結合廣納人才匯集各方智慧,也不能單純地將學歷與能力劃等號,要注重人才的整體素質,不能忽略質量談數量。注重本地人才的培養和任用,既避免了外來人才的“水土不服”,也能讓他們更好地扎根鄉土之中安心就業,更好地回報家鄉。
1996年阜蒙縣被確定為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正當我們為祖國的建設日日挖煤,為地區的建設爭第一的時候。2001年阜新市被國務院正式認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一個因煤而起的城市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產業轉型。亟待解決的就是因挖煤帶來的城市創傷,過度開采導致地表下沉,工礦棚戶區擁擠成片,因煤礦破產事業人員高達12.9萬,占總職工數的28.8%。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要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以“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為指導,以充分尊重自然生態規律保障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并不斷優化。發展新能源,建設可再生能源基地,充分利用阜蒙縣豐富的風能資源、太陽能資源、生物質資源等綠色能源。
我國現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接下來的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的轉變過程。現代化不只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更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進程[5]。作為世界大國的中國不能缺席,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同胞更不能缺席,誠心誠意地為少數民族同胞謀發展是我國的一貫主張。新時期的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仍需要國家給予扶持和幫助,在國家給予的扶持和幫助的前提下,需要民族地區自力更生和民族地區現代化意識的覺醒。雖然民族地區現代化還有很多問題尚未完善解決,但脫貧攻堅戰的勝利讓我們對現代化進程更有信心,相信在黨的帶領下,民族地區現代化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