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怡地環保有限公司 宋媛媛
汽車是人們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傳統燃油汽車燃料燃燒排放的細顆粒物以及NOx參與的光化學反應是當前全國主要重點區域臭氧超標的重要前體物質,CO的排放又會增加全球碳排放量。交通運輸行業的污染物排放已成為全球污染削減的重要源頭,在各類汽車的排放貢獻中,因小汽車數量龐大、人均擁有率高等特點,其貢獻的污染物排放量也最為明顯。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戰略發展的共識,新能源汽車從研發、制造、使用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環境污染。將環境影響評價思路貫穿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有助于提升該行業可持續發展潛力,促進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采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其中包括四大類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HEV)、純電動汽車(BEV,包括太陽能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級電容器、飛輪等高效儲能器)汽車等。
我國已將新能源汽車作為七大戰略發展產業之一,在眾多正面政策的鼓勵下,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螺旋式上升,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折算成燃油汽車按百公里油耗10L、每年1萬公里核算,2020年新銷售136.6萬輛新能源汽車可節約13.66億升燃油/年,參照輕型汽車尾氣污染物的排放因子采用《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GB18352.6-2016)限值,按0.5g/km·輛核算,可節約CO的年排放量為6830噸,折合削減碳排放量為2927.14噸/年。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對全球碳排放削減具有積極的貢獻作用。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制造和退役又不可避免地產生其他環境污染,將環境影響評價方法運用到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的評價,契合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目的,有助于行業履行環境保護與社會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擬議中的人為活動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論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對策。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項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旨在為人類開發活動提供指導依據。新能源汽車行業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價,可以有效協助在產品設計、制造使用和退役后的環境影響評估,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有效地促進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當前,新能源汽車的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集中在產品制造過程,諸如整車制造五大工藝中污染物的產排情況、污染治理措施、污染物達標排放、政策相符性分析、選址合理性等方面的論證分析。針對汽車行業的制造,環境影響評價已有較全面且明晰的技術指南,如《污染源源強核算技術指南汽車制造》(HJ1097-2020)、《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汽車制造業》(HJ971-2018)、《汽車整車制造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原則(試行)》(環辦環評[2016]114號)、《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設施驗收技術規范》(HJ/T407-2007)、《清潔生產標準汽車制造業(涂裝)》(HJ/T2093-2006)。由于汽車生產行業主要的產排污環節在于整車及其零部件制造,相關的技術指引文件可很好地規范評價過程,讓評價手段更為精準有效,評價結果更具指導意義。
但是,汽車的研發、使用與退役等過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尤其是研發與使用過程中的評價,甚少提及或有專門的系統性的指導文件。
而生產、使用和退役與研發的關系密不可分,如汽車零部件生產中涉及的表面處理技術、表面涂裝原料的選擇、輪胎的選取搭配,均可在研發階段予以明確。如表面處理技術涉及的表調劑、酸洗劑等類型和用量以及涂裝材料的選擇,這些與生產過程中廢水與廢氣污染物的產排量有關,進而影響生產企業的環境投入成本;輪胎性能特別是運行過程中的噪聲值,這與道路交通噪聲有關;汽車退役后的零部件是否適用于下一個生命周期回收再利用,又跟產品的設計息息相關。
生命周期的概念應用很廣泛,其基本涵義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就是從自然中來回到自然中去的全過程,既包括制造產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的采集、加工等生產過程,也包括產品貯存、運輸等流通過程,還包括產品的使用過程以及產品報廢或處置等被廢棄回到自然的過程,這個過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的生命周期。
所以,在創建新能源汽車綜合評價模型的時候,相關的汽車部門應基于生命全周期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使新能源汽車產品能夠真正成為符合時代發展的環境友好型汽車產品。
近年來隨著綠色產品的大力提倡,國家各相關職能部門出臺了多項舉措,涂裝是汽車制造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生產環節,《車輛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GB24409-2020)就對車輛涂料揮發性有機物提出了具體的限值要求。此外,《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就明確提出,珠三角地區禁止新建生產和使用高VOCs含量溶劑型涂料、油墨、膠黏劑和清洗劑等項目(共性工廠除外)。政策的出臺倒逼汽車產品研發時選擇對環境更加友好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原料,如水性漆和水性膠黏劑的使用等。
為拓展市場、節約生產成本,某大型新能源客車制造公司依托其兄弟單位現有機車制造廠房并稍加改造,設立焊裝車間、總裝車間、涂裝車間與調試測試車間。該項目主要產品為4種類型的城市公交。
在項目可行性研發階段,參考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建議,為減輕污染影響,項目落地實施前經過大量調研,了解到項目周邊50km范圍內其他汽車制造企業A生產線有剩余電泳和發泡能力,且產線污染治理設施配套齊全、污染物排放總量足夠。基于此,該項目外委汽車制造企業A進行電泳和發泡生產工序。
按照珠三角政策文件,項目不得使用溶劑型涂料。為此,項目在研發初期,通過自身產品測試與行業內同類水性涂料產品的參數,最終明確項目車身全部采用水性涂料。
在產品制造階段,項目建設方聽從環評單位建議,依托現有廠房及污染治理措施,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對焊接車間煙塵采用更便捷的收集處理方式,并合理布局生產線,對淋雨試驗水池加強圍蔽、防滲,按照風險可控的原則,在不新建事故水池的前提下,僅對現有兩車間之間的連廊區域稍做截堵,即可滿足風險防控要求。此外,針對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生產場地退出等環節的環境管理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此類建議不僅為項目節約了首期環保投入成本,也有利于企業后續管理和環保設施運營成本。
針對產品退役,如汽車拆解,結合國家報廢汽車拆解政策、技術規范要求,環評單位提出報廢產品的處理處置方案,為企業延伸售后服務提供具體指導意見,有助于企業提升品牌價值。
將環境影響評價的思維貫穿于汽車產品全過程生命周期的指導,可幫助企業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目的在于降低能源的消耗,促進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和諧關系的構建。想要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從新能源汽車的生命周期以及新能源汽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等角度入手,首先,在新能源汽車的設計階段,設計工作者應將環保節能的理念融入其中,在設計的初期就實現對材料、技術、能源使用等方面的優化,加強對環保材料的使用,從而在保障新能源汽車質量的同時,讓其具備節能與環保性等方面的優勢。而后,生產過程應避免使用落后的設備、工藝和污染治理設施,確保生產過程各項污染物的排放和處置均達到國家或行業要求。最后,針對新能源汽車的報廢回收問題,相關企業或單位應當積極地優化新能源汽車的回收系統,使得新能源汽車中的部分零件能夠實現循環利用,實現對資源的有效節約,同時降低其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讓新能源汽車能夠發揮對環境的保護作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簡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環境影響評價方法逐漸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為新能源汽車和自然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都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力量,在污染預防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關鏈接
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采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
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氫發動機汽車等。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要求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廣義新能源汽車,又稱代用燃料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這類全部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車,也包括混合動力電動車、乙醇汽油汽車等部分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車。目前存在的所有新能源汽車都包括在這一概念里,具體分為六大類: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醇醚燃料汽車、天然氣汽車等。
狹義新能源汽車可以參考國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的規定: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具有新技術、新結構、技術原理先進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