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北京大學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刁彩虹
隨著我國整體綜合國力的提升,世界遺產、地質公園、海洋特別保護區等多個自然保護地管理與保護方面的工作逐漸成為國土空間管控的重要內容。仔細分析自然保護地的價值,就會發現其不僅只是野生動物的庇護所,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屏障。自然保護地極易受到區域發展、土地產權、管理機制等多項因素的影響,不利于其建設與發展。為了有效解決自然保護地實際存在的各項問題,貫徹并落實綠色生態建設工作,需要結合我國國情,全面整合自然保護地各項資源,將自然保護地與生態保護工作作為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從而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在實際開展自然保護地規劃和確認工作時,需要著重體現和合法性和權威性,各級政府在此項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體保護內容較多,如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生態功能等多項長期保護工作都包括在內。通過對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具備的特征進行研究,可知其具備較強的原真性和系統性,通常都被細致劃分為國家公園、自然公園、自然保護三種關鍵類型,核心功能就是對能夠代表國家生態發展狀況的自然生態區域進行保護。因此,對于自然保護區而言,其實際上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物種稀缺且瀕危的野生動物的天然集中分區,甚至也是具有較為特別意義的自然遺跡區域,不僅具備較強的文化研究、觀賞、生態價值,同時其也是可循環利用的重要區域。
高效落實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這項工作,是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水平的關鍵方式,在全面落實國家生態安全保障等多項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保護地是人類探索和改造自然期間非常關鍵的一種試驗基地,高效落實自然保護地域生態保護工作,不僅能夠保護野生動物和生物物種,也能為實現維持自然生態平衡目標創造條件,甚至也會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產生影響。
我國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之后,現階段已經逐步建成了大量、多種不同類型、功能豐富的各個級別自然保護地,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無形中為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1]。
自然保護地建設總體戰略的主要內容,是指應用多種具有較強環保性的先進理念,同時也要結合自然保護區的實際狀況,將分類保護和分類管理等多項工作落到實處,并且還要保證能夠形成以國家重點保護區域為主,同時也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使其充分發揮作用,能夠為后續高效開展自然保護地建設工作提供參考依據[2]。
在嚴格遵循這一發展戰略的基礎上,采取以下兩種工作方式積極構建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一是嚴格按照標準要求,保證國家公園建設工作具有規范性。如果從自然保護地不同等級的角度進行分析,可知對于國家公園而言,在該項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也在整體自然保護地體系中處于“最高等級”的地位。通過做好國家公園建設工作,不僅能夠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進行有效保護,同時也能發揮科研和游憩等多項功能,所以國家公園建設工作是推進自然保護地改革和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必然選擇,是保障生物多樣性和優化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的重要方式,對于后續人類健康生活和社會整體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注重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和優化創新工作。不可否認,整合優化這項工作是現階段各個省和各個市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標準化的自然保護地建設工作具有自上而下的特征,這就要嚴格按照自然保護地摸底調查、自然資源評估論證、整合優化、報批實施、編制自然保護地規劃方案等標準性的操作步驟,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在將優化整合工作落到實處的基礎上,真正做到上下互動和相向而行,這對于后續高效建立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自然保護地并不是處于孤立存在的狀態,因為能否高效落實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工作,與城鄉發展、居民生活等多項內容都有直接關聯。因此,自然保護地與生態保護工作要堅持以宏觀的視野和開放的思維,來對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統籌處理。
無論是開展哪項工作,在正式工作之前都要明確發展目標。為了能夠更好地將自然保護地與生態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同樣也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既要做好自然保護工作,也要為人民群眾創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在體現出針對性和差別性的同時,將保護自然作為主要內容,全面結合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管理要求,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案,以此來為后續創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奠定基礎。在保護自然方面,需要著重開展生態保護、培育與修復、加大科研力度、全面監測等多項工作,進而達到提升保護工作系統性的目的,甚至還能夠顯著提升生態產品實際供給能力,防止產生危害國家生態安全的各項問題。
在服務人民方面,要著重開展自然教育、文化體驗、旅游休閑等多項工作,為人民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不斷豐富不同類型的公共服務功能。在永續發展方面,則要協調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與實際利用之間的關系,在保證實際落實的保護方式滿足標準要求的同時,對自然保護地的實際利用狀況進行嚴格控制。
在對自然保護地進行分類管理期間,需要在全面掌握具體保護要求的基礎上,制定完善的保護工作實施策略。在規范人為管控期間,細致對比科研活動和旅游活動等多項重要指標。
譬如海洋公園和濕地公園,在明確這兩方面生態保護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上,保證生態產品實際供給能力滿足標準要求。不僅如此,也要對旅游利用的強弱和方式進行評估,為是否限制游憩體驗等活動的開展提供論證基礎。將自然保護作為主要管理目標,有助于提升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工作的有效性。
我國大部分人口都聚集在城鎮密集區,對于非城鎮密集區而言,實際分布的人員數量比較少。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升,可知非城鎮密集區具有生態敏感度低、資源環境承能力低等弊端,即便是這樣,其中還是有一分部區域自然文化資源充足,為了能夠做好此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就要制定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管控模式,通常都是將旅游業作為龍頭的新型產業[5]。按照“保護自然、服務人民、永續發展”這三項目標進行,就會發現處于非城鎮密集區的風景名勝區和自然公園更需要高效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在實際對自然保護地體系進行布局期間,需要著重開展與之相關的摸底評估工作,比如,對整體區域內部實際存在的自然資源分布、使用狀況等進行評估,一旦發現較高價值的研究區域,要對其進行重點保護,并將其列入自然保護地管理工作中。因此,要積極構建具有網絡狀特征的保護體系,同時也要將促進社會整體協調發展作為主要參考依據,對現代化社會全體人民的宏觀需求進行分析,制定具有科學合理性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布局方案,甚至也要對不同區域實際采用的分類布局方式進行研究,制定差異化的生態保護方案。
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這項工作對專業性要求較高,為了能夠提升工作效率,要對整合優化技術進行不斷創新,如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求,不斷完善自然地保護機制,有效整合和管控交叉重疊的生態區域,有效調整自然保護地范圍等。此外,勘界立標和管理機構整合工作也要保證順利開展,在結合具體任務現狀做好跟蹤工作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原住民、礦區、水電開發、工業建設等歷史遺留問題的分類處置方案,為提升保護水平提供技術支持。
在對自然保護地范圍進行合理調整期間,需要將資源價值的完整性作為一項重要原則。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都屬于地域空間綜合體的范疇,要對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進行保護和管理,也要對非要素進行管理[6]。比如,在此期間不能將與自然保護存在沖突的鄉村、道路等全部都調出自然保護范圍,而是要保證自然保護地的范圍邊界具有顯著的法定性和權威性,防止自然保護地邊界大變動等問題。
人類能否健康生活,與能否高效落實自然保護和生態環保這項工作具有緊密關聯。開展經濟建設期間,也要在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這項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非常關鍵,在全面掌握自然保護地建設的生態功能、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的基礎上,有效地將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工作列入生態工程建設和規劃工作中,在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要求的同時,為后續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效率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