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校 滕曉雪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尤其是青年干部是青年群體中的拔尖人才,是新時代青年的代表,承擔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光榮使命。
新時代青年干部成才觀體現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行合一的特點。其中,“知”體現在對青年思想道德、責任擔當、精神補給的認知上,“行”則表現在勤學知識苦練本領上。
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中立德樹人被指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青年思想道德建設應在注重政治品德建設的同時,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上下功夫。厚植理想信念是關鍵。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速,各種文化思潮正在各個階層的不同年齡段人群中滲透,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只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努力,才能在各種文化潮流的沖擊中去糟粕、取精華,在青春路途中做到不忘初心,不斷前行。端正價值觀是基本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引導青年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青年的堅定信念,外化為青年的自覺行動。[1]青年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青年思想道德建設離不開文化自信的建立,建立文化自信才能促進青年群體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建設。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于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的要求。現在的美好生活離不開老一輩革命青年艱苦卓絕的艱苦奮斗,離不開革命先輩在每一次苦難中動魄的勇氣。青年的年齡范圍為14到35周歲之間,這就表明青年有20年左右的黃金時間可用于適應時代的發展進步、練就自身本領,且這個年齡段的青年出生于國家改革開放最為迅速地時期,祖國的飛速發展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廣闊空間。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青年需具備更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有更具有時代性的信息化素養。現今的青年隊伍中,還有很多青年已經處于掉隊的狀態,這種情況下的青年更應有“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勇氣,珍惜韶華,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提升自身本領,趕上同伴們的腳步,不自棄,不放棄。
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青年的責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的擔當精神。[2]青年干部應將責任擔當牢記于心,勇于承擔時代責任,對于未來有理想有計劃、直面艱險、迎難而上、克服困難、奮勇向前,絕不可知難而退。青年干部的責任擔當應當聚焦于家國天下,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真正做一個忠誠干凈擔當的好干部。
《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著力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就是希望我們黨培養的干部是具有對黨忠誠、品德干凈、勇于擔當的好干部。
政治素養是干部在學習黨政知識和參加黨的教育培訓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修養,是黨性的重要體現。一個人的政治素養體現在學習內容、行為習慣、志趣理想和思想境界中。首先,有為數不多的領導干部忽視了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認為干部教育培訓只是干部晉升前的必經流程,形式主義傾向明顯。其次,干部教育培訓內容主要包括課堂專題講授和現場教學兩個板塊,純粹的知識傳授和單純的現場教學均無法達成良好的培訓效果。且在現實課堂的教學和實踐中無法難以因材施教,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的制定依據主要是往年經驗,培訓對象是全體參訓干部,培訓針對性不強。因此,干部培訓并不能作為政治素養提升的唯一途徑,干部在干部培訓中需結合課堂內外的學習和實踐,將所有效習得的黨政知識積極運用于日常生活中,長此以往黨性才能獲得增強。
共產黨人尤其是青年干部需要將理想信念作為精神追求,作為安身立命之本。青年干部要善于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工作方法,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實事求是黨的思想路線,是青年干部需要貫穿于工作事務的重要法寶。戰略定力要求青年干部具有戰略眼光,找準定位,把握機遇,贏得主動,開辟道路。青年的未來有無限可能,遇到困難要以問題為導向,尋求更高效率的解決方法,針對性更強,問題導向能時刻指引青年干部朝著最初的目標邁進。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文化思潮競相在網絡領域中占領高地,青年需要以馬克思主義辨證思想和方法武裝自己,青年干部需積極學習、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四個自信”,堅持理想信念,積極應對新時代賦予的挑戰。
黨風廉政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近年來,黨對每一位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團員要求越來越嚴格,積極分子需要不斷加深對黨的深層次認識,不斷凈化入黨動機,發揚優點,改善缺點,將所接收的思想內容和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好干部是選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加強紀律教育有助于防范思想危險、杜絕腐敗現象,需從生活小事、日常生活著手,由內而外,由內部教育和外部監督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以減少思想腐敗,甚至減少、杜絕政治紀律問題。
黨校干部培訓工作旨在增強黨的理論知識理解、堅定理想信念。培訓需求的確定直接影響干部確定參加培訓的目標,繼而影響受訓質量和收獲。而組織的期望與個人的期望總是在一些方面有所差距,帶著不同期望目標而來的干部必然收獲各異。黨校提供的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集中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精神層次相當的青年干部,能有效產生同伴效應,起到良好的浸入式學習效果。而青年干部的需求難以劃一,若想做好按需培訓,還需在培訓前期有效了解干部培訓需求,科學設計培訓課程。
青年干部成長觀包括幾方面重要內容:以德為先、勤學奮斗、責任擔當和精神補給幾個部分,萬事以德為先,青年干部不論身在基層亦或是擔任領導干部均需時刻不忘思想道德建設,尤其是政治品德;勤學奮斗需要青年干部在培訓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工作方法武裝自己,生活中善于用辨證的思維看待問題,為實現這一偉大的中國夢勤學知識、增長本領;責任擔當要求培訓中加強責任觀念培養,在個人得失和國家利益前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先,在工作崗位上敬崗盡責,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精神補給需要講究內外部結合,干部的自我需求和精神補給渠道缺一不可。
青年干部培訓需遵循青年干部成長規律,干部成長規律決定了干部培養需要充足時間,不僅要著眼未來5年、10年,更要著眼未來15年、20年乃至更長時間。[3]干部教育課程應遵循干部成長規律,鼓勵干部加強基層經驗積累,不忘基層工作,將基層這個根基打扎實。這就需要黨校有效分析新形勢下干部的特點,科學設置培訓課程,在核心課程的基礎上發展優質課程,系統謀劃干部教育體系。根據青年干部成長規律來做好干部成長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燈”,精準化確定培訓需求,幫助青年干部不斷增強對黨章黨史等的學習,端正人生觀價值觀,在不違背成長規律的情況下促進青年干部的快速成長。
黨校姓黨,干部培訓過程中需要發揮黨校的特殊性激勵作用,按照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和各項其他工作會議上提到的關于青年干部培訓的講話內容,避免黨校培訓工作庸俗化、隨意化、平淡化。黨校培訓的目標需要像黨中央看齊,以黨章黨史為主要課程內容,為廣大青年干部在黨的認識方面查漏補缺,以短時間高效率為青年干部補充思想之“鈣”,提升黨性修養。培訓形式上應以授課式和參與式學習為主,避免工學沖突,使得干部在黨校培訓學有所成,促進青年干部全身心投入學習。另外,結合高校的學術性特點,將黨校培訓內容和學術相結合,促進高校實現服務于社會的功能。
2019年2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加強供給側改革能有效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同樣,給予青年干部即時性精神補給不僅能提高干部總體工作效率,且能提升精神境界,擴展人生視野。加強精神供給能有效緩解“四大危險”,主要的精神供給方式是以知識講授為主、實踐鍛煉為輔的嵌入式課程,離開了干部培訓班的約束,干部們難免因工作繁忙而無暇補充精神動力。在工作中可通過學習強國軟件、各大新聞網以及經典論著尋求精神補給。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黨校等培訓機構也應精準化確定培訓需求,從“供給側”整合培訓課程內容,增加微課堂和慕課課程等精品課程,補足干部不同方面的短板,促進學習型干部隊伍和學習型組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