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 申青青
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的戰略伙伴關系,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其中“一路”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倡議在東南亞地區的響應有賴于域內國家的溝通與合作,因此,東南亞華僑華人將是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力量。華僑華人作為中國在海外提升“軟實力”得天獨厚的資源,通過積極的僑務政策引導和諧的華僑華人社會,使得他們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990年,約瑟夫·奈提出“軟權力”這一概念,“軟權力”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一是指西方自由、民主和人權的價值標準;二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及其運行機制;三是文化等西方文明。顯然,提出之初,約瑟夫·奈是希望美國能夠意識到世界權力的變化,盡早擁有“軟實力”的優勢,即以合作之名求優勢之實?!败洐嗔Α币胫袊鴮W界后發生了概念的泛化,多采用“軟實力”這一概念,它既包括社會制度和文化思想意識,還包括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程度。中國學者將“軟權力”中國化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軟權力”是兩極對立思維的延續,無法反映當今國際社會的特點;二是“軟權力”是美國學者為美國的“文化帝國主義”作出的解釋,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美國的領導地位并推動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三是“權力”二字在中文語境中具有支配性,繼續使用只會加深國際社會的誤解。隨著中國的崛起,“軟實力”也成了地區大國競爭的一個方面。
當今全球約有華僑華人5000萬人,東南亞為華僑華人的集中聚居地,占全球華人總數的73%左右,可見東南亞地區的華僑華人的重要性。當前,中國正在彌補海上力量的不足,難以避免與有領土爭端的南海周邊國家發生沖突,不益于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關系以及與其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因此,爭取華僑華人的文化認同將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從而有利于東南亞國家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理解與接受。
湯鋒旺對華僑華人“軟實力”與中國“軟實力”的關系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華僑華人“軟實力”轉換成中國“軟實力”是否存在可能性,二是華僑華人“軟實力”與中國“軟實力”是否等同還是需要一定條件。本文認為華僑華人“軟實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部分轉換成中國“軟實力”,且存在可能性,但并非等同,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是中國的僑務政策,另一方面是當地的華僑華人社會。
從華僑華人歷史角度分析,這一移民群體可以在三方面提升中國“軟實力”,一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這是最經典和最直接的推動作用。許多長期僑居海外的華人仍然保持著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母族語言的傳承。二是對中國外交政策與外交行為的理解和認可,這在處理南海問題上尤為關鍵,也有助于未來中國在南海的維權行為。三是對中國發展模式和先進經驗的介紹和推廣。華僑華人社團可以架起溝通的橋梁,成為政府間往來和民間交流的友好使者。
從國際移民角度分析,華僑華人問題一直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變量,但我們也要認識到華僑華人作用的兩面性。華僑華人問題涉及三個主體,分別是所在國、中國與華僑華人自身。國際和地區背景以及國家自身發展導致中國的僑務政策及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華僑華人身份認同的轉變。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華僑本質上是中國人,有責任和義務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華人已經是居住國的法定公民,其政治認同應該是居住國。如果將“華僑”與“華人”混為一談,不加以區別對待,甚至將他們都視為中國海外利益的代理人,那必然會引起東南亞各國政府的警覺以及國際社會的不安。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延續古代海上貿易通道路線,分別從東海和南海出發,主要以南海為中心。這一倡議的提出一方面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另一方面是中國為突破美國的“島嶼鏈”圍堵、進一步確保周邊海域制海權的深層考量。
當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加快在東南亞地區的落地,一些國家正在與中國展開大到國家戰略小到具體項目的對接,例如中緬經濟走廊建設正從概念規劃轉入實質建設;而一些國家的國內民眾仍然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甚了解,如印度尼西亞人民把“一帶一路”倡議的英文縮寫當成印尼人民銀行。鄭永年曾表示,中國現在面臨的國際秩序,基本決定了中國在“走出去”過程中出現的三種態度,既得利益者反對,美、日屬于此類;發展中國家需要資本,十分支持;還有中間力量或迫于美國壓力持懷疑態度。在對接過程中,中國既需看到東南亞國家自身發展的需求,也需意識到在當地可能會面臨的種種挑戰。
華僑華人的文化理念和人數優勢使其成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潛在力量。近年來,有兩個方面對華僑華人參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起到推動作用。
一是華僑華人的社會地位提升。東南亞華商在其居住國的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其所在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早期華僑華人參政受限,迫使他們下海經商,最終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并以血緣紐帶形成了華商網絡。經濟地位的提高促使華僑華人開始參政議政,政治話語權逐漸增強,華僑華人的社會地位提升。
二是華僑華人社會三大法寶的充分發展?!叭A社三寶”又稱“華社三支柱”,即華人社團、華文學校和華文媒體。近年來,華人社團無論在數量、規模和功能等方面均已發生了明顯擴大和優化,甚至利用各種資源參與所在國的外事活動,如中馬經貿關系的發展就離不開華人社團的參與和支持。東南亞地區的華文教育是華僑華人社會自愿延續中華文化傳統的“留根工程”,旨在讓更多的海外華裔保留和傳承中華文化。媒體作為“第四權力”監督著公眾輿論,華文媒體在傳播中國政府的政策和執政理念以及破除偏見與誤解方面發出了重要的聲音。面對抹黑中國的不實言論,海外華文媒體客觀報道,消弭外界對中國發展的疑慮和誤解,在塑造中國良好國家形象方面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提升了中國的“聲譽資本”。
華僑華人在助推中國“軟實力”的過程中,關鍵在于其身份認同的構建。但中國無論是從自身發展需要出發,還是從與東盟關系深化的角度考慮,都應站在東南亞華僑華人在當地生存和發展的立場思考問題。
首先,明確華僑與華人的區別,有針對性地涵養力量。國內語境下往往不太區分華僑與華人,造成了華僑華人在中國外交事務中的絕大多數問題。華僑華人的存在并非或狹隘或膨脹的民族主義的表現,而是基于血緣與文化的一種認同。二者國籍的不同使得他們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不同的作用。華僑是中國公民,國外民眾透過其言行舉止形成對中國的初印象,同時他們也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而華人是所在國的公民,他們要兼顧歷史和現實,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間發揮橋梁的作用。
其次,明確華僑華人在公共外交中的位置,注意層次性。公共外交涉及很多方面,以國外民眾為對象,強調主體與受眾的合作關系。對于華僑來說,他們是宣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理念的主體;而對于華人來講,他們在發揮間接主體作用之前應該首先是公共外交要實現的對象。在這一過程中,考慮到華僑華人問題的復雜性,中國需要保持不干涉內政的立場,有層次地推進公共外交,將華僑華人“軟實力”轉換為中國“軟實力”,從而加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
最后,明確華僑華人的利益訴求,做好僑務工作。歷史上,我國的僑務政策曾出現重大失誤,最終造成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破裂。當今時代下為了利用好華僑華人這一優勢資源,中國更應該吸取經驗和教訓,從戰略高度重視華僑華人的力量。具體來講,在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其他國家對接過程中,契合發展與爭端升級并存,后存者地出現在極大程度上會影響到華僑華人在當地的生活。因此完善爭端解決機制可以排除華僑華人的后顧之憂,為國家間實現全方位的溝通與交流做好保障。
注釋
①方長平,侯捷.華僑華人與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實力建設[J].東南亞研究,2017(2):136-152。
②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397-398。
③皮書數據庫:《東南亞華人中華傳統文化認知現狀調查報告》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databasedetail?contentType=literature&subLibID=&type=&SiteID=14&contentId=10439289&wordIndex=1#。
④鄭永年:《“一帶一路”戰略起步不易》,載《愛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8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