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 王姝琪
教育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方向,一個人只有在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才會懂得一些道理,才會懂得如何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當今在好多貧困地區,沒有完備的教育體系,教育資金匱乏,師資力量短缺,這就使得貧困地區的學生受不到應有的良好的教育,這就使得我國的教育得不到和諧的發展。因此,我國要重視貧困地區的教學,重視貧困地區學校對資金的需求,重視貧困地區學生對教育的渴望,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受到教育。貧困地區人口在我國農村總人口中,占比最大,因此,只有發展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農村才會得到很好的建設。
由于深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對學生的教學方式十分單一,只是一味地注重學生的成績提高,對學生其他的素養沒有過多的重視。在教學中,教師采取填鴨式教育,只講重點考試需要的知識,對于考試不考的知識一筆帶過或者干脆不講。學生只是學習了考試所需的知識,而對于其他素養的提高沒有絲毫的學習。在對小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要做到尊重學生的天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表現自己的特長,讓孩子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與眾不同,樹立自信心。真切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和探究的需要,發現學生的無限可能。在活動中培養動手、動腦、互相合作的精神。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培養了學習的樂趣,為今后的學習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不斷釋放學生的天性,使得學生的學習樂趣大大提高。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一改之前的教學方式:整理好考試重點,學生到快要考試的時候,只需將知識點熟記即可。這樣長此下去,將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根據時代的特征,積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貧困地區辦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教學關注不足,對學校的撥款少,對學校的資金基本僅僅能滿足學校的基礎設施,對于學生的書本、教具等都做不到保證,沒有很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學校中,只能接受語文、數學等必需課教育,而對于音樂、美術等培養學生興趣的課程,學校沒有經費來開展,這就導致學生的素養跟不上發展的需求,導致學生無法做到全面發展,對學生將來的發展起到不好的影響。因此,國家要加強對貧困地區教育的關注,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從而促進我國教育的和諧發展。
在一些偏遠的地方,由于教育的不普及,好多父母沒有接受太多的教育,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絲毫不關心,而且由于家中的年輕壯力去城市里打工,導致農村只留下年老的長輩和年弱的孩子,這就使得缺乏勞動主力,導致好多孩子在上學之后需要干活,沒有時間進行學習;就使得學生在初中畢業之后,好多人由于成績不佳,無法進入更高的學校進行學習,從而選擇輟學打工,祖祖輩輩如此,對孩子的教育絲毫不關心,導致輟學現象嚴重。
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使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更好地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學生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合作,有益于學生對知識的接收。
國家重視貧困地區的教學,將有經驗的教師安排到貧困地區教學,幫助貧困地區的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教師積極學習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從而促進自身素養的提高,更好地進行教學。
改革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在對學校的評價中,不能單單將學生的成績以及學校的教育經費等作為評價內容。在評價中,要結合地區的特點,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在評價成績的同時,評價學生的其他素養。在對學校進行評價時,綜合考慮學校的各種因素,資金、師資、教學水平等,做到合理評價。學校在評價之后,要積極采取新的措施促進下一步的發展,完善教育體制,以學生發展為主要方向。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采取適合學生發展的政策,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政府要改革和完善貧困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體制,加強對貧困地區教育的資金投入,滿足教學的需求。教育作為公益性事業,對農村的教育而言,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撥款,因此,我國農村教育經費投入體制要吸納社會的專業人才進行合理投資,保證農村教育的發展。
學校要改革和完善貧困地區教育經費的管理體制,在收到資金投資之后,優先進行教育結構的優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為社會提供合格的人才。必須加強貧困地區幼兒園、小學的教育投資,從小加強對孩子的教育,保證他們的基礎知識足夠好,從而才有可能接受更多的教育。發展貧困地區的特色教學,從而使得學生有資本與城市的學生進行競爭。在學生沒有考到好高中后,積極鼓勵學生接受中職教育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而后再不斷地進一步接受教育。
學校要端正教育思想和辦學方向,發展貧困地區的特色教學。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書本教育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種植等教育,在學生的教學中,穿插紅色革命的教學,從而促進學生多方位地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對貧困地區的教育,國家應當采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學生在進行中考與高考過程中,國家對農村學生采取降分的措施來保證他們可以進入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學生學習中所產生的費用,國家采取合理的補貼政策,保證貧困地區孩子可以上得起學。
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主要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做到因材施教,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培養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教師專業認同感使得教師從心理上接受教師這份職業,讓教師明白自己的職業,樹立職業的目標,形成職業的情操。教師只有在心里認同接受自己的職業,才會在與學生的交流、課堂的互動中感到快樂和滿足。因此學校可以安排教師的學習,在教師進行教學之前,組織教師參與一場講座學習,在講座中,讓教師明白教師的職責是什么,讓教師明白這份職業的目標是什么,讓教師在教學前學習先輩的教學經驗,與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探討,不同學校間的教師相互學習,不同學科間的教師相互交流,從而培養教師的素養。堅決不能在教師自己的心里還沒有完全接受這份職業的時候,就安排進行教學。
教師的專業知識要足夠,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學習,學習專業知識,不斷地培養自身的職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向有經驗的教師討教經驗,并且融入到自身的教學中。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年輕的教師由于教學的經驗有限,不懂得如何使用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時候,就需要向別人請教、網上查閱相關知識。例如,在教學中要學會與實際相結合,在與實際結合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提高教師待遇,穩定教師隊伍。貧困地區學校要提高教師的待遇,從而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保證穩固的教師力量,從而促進教師在貧困地區教學的時間。積極鼓勵畢業的大學生回到貧困地區進行教學,幫助建設貧困地區。
學校進行教學中,要從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教學,從而突破教育內容的局限性。在教學中,結合所處環境的特點,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例如,在農村教學中,茶園的存在可以培養學生的茶藝,教學生如何進行茶葉的種植,如何進行農作物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結合所處的環境,接受適合的教育。
學校在教學中要突破課程設置的統一性,在教學中,要與城市的教學存在差異性。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特能力。農村教學中,可以摻雜對農業的教學,帶領學生去田地,了解每一棵植物,觀察植物的獨特之處,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進行種植才會長得更加旺盛,如何種植農作物收成會更好。對學生的實際教學中,學生懂得如何進行作物培養,學生將來可以繼續進入農業大學進入深究學習,畢業后回到農村進行技術指導,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教學中,勇于打破常規教學,將學生的專業知識教學與綜合能力結合起來,發揮地區的優勢進行教學,從而保證農村學生有更大的優勢與城市學生競爭,保證學生今后的發展更加順利。
在當今時代發展中,國家要重視貧困人口的教學水平、重視貧困地區的師資力量,保證學生接受更多的教育,有更多的能力與城市的學生競爭,保證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促進我國全面和諧發展。學校在教學中要注意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勇于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獨特之處。學生在學習中,要積極上進學習,在大學畢業后,積極投入貧困地區的教學事業中,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我國經濟的和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