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彭暢
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中國在歷史上之所以能夠創造輝煌的文明成果,為人類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1]。愛國主義是將中華兒女的力量匯聚在實現中國夢進程中的精神紐帶,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不能弱化。
中國夢作為一項偉大的事業,需要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系起團結全國人民的精神紐帶,愛國主義精神是凝聚力的紐帶。我們離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就越多。面對新的歷史特點,我們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正確對待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人民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認同感,自覺承擔起實現民族富強的使命,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未來聯系起來,把愛國主義情懷落到實處,更加自覺地致力于把中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去。
“愛國主義是世界上最深最持久的情感,是人的道德之源,是建功立業的基礎”[2]。
愛國熱情、強國雄心和為祖國服務的實際行動共同構成了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要內容。愛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愛國主義只有通過奮斗才能升華。一方面,愛國主義只有體現為理性的愛國行為,才能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和政治民主的現實力量。另一方面,要把個人理想和國家理想、民族理想結合起來。個人和國家是不可分離的,只有當一個人的發展目標與祖國的未來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時,一個人才能不迷失方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發展階段,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舞臺,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
黨成立以來始終追尋的目標就是復興中華,這場偉大的運動明確指向未來,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弘揚新時期愛國主義精神,必須以愛國主義為主題,只有圍繞實現中國夢這一主題,愛國主義才能更好地適應中國的發展,發揮愛國主義在為建設現代社會主義強國提供精神支持方面的作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奪取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精神之源,在新時代必須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民族復興呈現的美好前景是積極實踐愛國主義的結果,要克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面臨的困難,取得最后的勝利,必須繼續發揮愛國主義精神的紐帶作用,并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投入到實現偉大夢想的實踐中。
深刻理解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內涵意蘊,把握三者的內在邏輯,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必然要求。“只有堅持愛黨、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統一,愛國主義才能生動真實”[2]。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人民在社會歷史中的主體地位及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黨的既定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成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建設社會主義,以適應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需要。中國的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進入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新時代,繼續堅持黨的領導尤為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得到了歷史印證,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的命運也深深交織在一起。新時期,只有深刻理解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邏輯,才能牢牢把握愛國主義精神的精髓,成為愛國主義的堅定倡導者和忠實實踐者。
國際社會日益成為命運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全球性的挑戰,任何國家實現發展都不能脫離別國獨善其身,因此“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立足于民族,面向世界”[2]。只有尊重和學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擴大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事務,實現互利共贏,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動力,努力為全球發展作出貢獻。愛國主義精神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既適應了全球化發展趨勢,又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尊嚴,并作為一股精神力量支撐著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制度建設,為世界和平貢獻中國力量,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它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5000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許多危機,但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成就。這背后是愛國主義的強大作用。為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僅蘊含著新時代的新內容,而且不斷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生命線,為新時期愛國主義精神提供了土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使愛國主義精神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是我們屹立于文化多樣性世界的基礎。因此,高校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理解把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在邏輯,尊重和繼承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
愛國主義就是要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在實踐中踐行“56個民族,一個家庭”的原則,這一原則貫穿于愛國主義的發展歷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著力點和落腳點,愛國主義精神得以存在和發展,特別是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的典型代表,民族團結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古以來,不同民族團結的關鍵在于他們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各民族之間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實現民族團結是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維護祖國統一是精神旗幟,不斷鼓勵中國人民團結奮斗,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必須堅持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礎。因此,在新時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仍然要堅持以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為重點,以實現各族人民始終以美好生活為目標,堅決維護國家利益,促進各民族大發展、大繁榮。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要融入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全過程,覆蓋各個群體、各個方面,實現協調發展。要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尊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愛國主義的精神沃土,必須挖掘其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并對其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在理性認識基礎之上;要進行世情國情教育,使人們認識到世界發展的大勢,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心;要進行理性愛國教育,理性愛國才是合理合法的愛國,才是真正的愛國。在教育形式方面,要創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重大節日慶祝儀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引導學生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融入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儀式慶典是愛國主義的集中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納入到慶典活動中,充實儀式慶典的愛國主義內容,同時拓展愛國主義節慶活動形式。
充分發揮先進典型模范的帶頭作用,愛國主義先進典型是鮮活的價值引領力量,以典型模范的愛國主義事跡教育大學生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大力宣傳為中華民族作出貢獻的英雄,校園中形成尊崇英雄、學習榜樣的濃厚氛圍,以榜樣的力量感染學生,使他們在感受到榜樣模范愛國情懷的同時,從實際行動上也不斷向榜樣靠近。發揮文藝工作者的作用,鼓勵文藝工作者加大對愛國主義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傳播,充分運用大眾傳媒,生動地弘揚愛國主義。在社會信息化時代,形成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必須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把愛國主義融入網絡生活中,匯聚網上愛國主義正能量,是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形成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的主要形式。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需要以春風化雨的方式沁潤人們的思想,也需要通過制度和法律為愛國主義筑牢最后一道防線。完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規章制度,一方面要制定相關的校規校紀,激勵和規范大學生的愛國行為,引導愛國主義朝著更加理性的方向發展,推動人們更加積極自覺地踐行愛國主義。另一方面,針對違背愛國主義的言行建立相應的懲戒制度。同時,鑒于網絡虛擬化的特點,在發揮網絡積極作用的同時必須凈化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