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趙越
大數據作為一種海量的數據資源,它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價值觀和方法論,它代表在各行各業人們可以廣泛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通過獲取分析大數據環境下的各種數據資源進行價值的應用[1]。大數據和高職院校思政課深度融合構建智慧課堂,可以推進教學改革,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形式,充分體現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在課內外的教學中的作用,使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理論實踐深度融合。
遵循協同育人理念,整合思政課網絡教學資源,推進思政課科學化建設。所謂協同育人,是指發揮教學團隊的作用,組建思政課大數據工作室,分工合作、資源共享,共同完成網絡教學資源的整合,發揮整體育人功能。選用語言表達能力強的思政課骨干教師走到演播臺前,負責講授微課視頻;選用思政課青年教師負責搜集下載網絡資源,并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編寫成圖文并茂的教學案例和制作成教學視頻;吸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答疑團隊,負責在線解答學生面臨的思想困惑和理論難題。通過思政課教師、專兼職教師、校內外教師的通力合作,形成協同育人的教育合力,不斷推進思政課的科學化、一體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理論素質和能力素質。
在大數據環境下,信息是開放的、共享的,師生能夠根據實際需要隨時隨地獲取數據信息和網絡資源,也可以通過微信、QQ、抖音等平臺分享信息、留言評論,師生既是數據信息的獲取者、使用者,也是數據信息的貢獻者、分享者。首先,大數據環境有助于培養師生的網絡媒介素養。在鋪天蓋地的網絡教學軟件、微課、慕課網絡資源影響下,思政課教師緊跟時代潮流,加強網絡技術的學習,不斷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和網絡資源,進行智課堂、學習通、思政課教學網站等支撐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輔學課件、經典案例、課外導讀等資源,有助于學生進行課下自主學習理論知識;“討論模塊”可以讓師生進行廣泛的思想交流,形成思想共識;“實踐模塊”由學生上傳主題實踐活動的成果視頻,使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大數據使思政課教學活動由課上拓展到課下,使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發揮相得益彰,使立德樹人工作落到實處。其次,大數據環境有助于學生網絡政治素養的提高。面對鋪天蓋地、紛繁復雜的互聯網訊息,思政課教師具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信息甄別研判能力,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針對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和新聞事件,在微博、微信等平臺發表評論文章,引導大學生提高網絡政治素養,明辨是非,敢于向錯誤的思想言論亮劍,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大數據環境下思政課教學應該打破時空的限制,不斷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碎片化學習、泛在式學習的需要[2]。大數據技術為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在線平臺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學生可以通過智課堂、學習通平臺學習輔學課件和導學資料,實現課前預習;通過“頭腦風暴”平臺參與在線討論,表達個人觀點;通過“測試”平臺檢驗學習效果。學生瀏覽的網站、關注的話題、參與的學習活動、取得的成績等在大數據環境下都留有痕跡,大數據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直觀可視,學生通過積分排名和成績構成圖,直觀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存在的不足,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大數據環境下使思政課教學內容更加科學合理,教學設計更加具有針對性,教學效果更加突出。
大數據具有強大的信息存儲能力、計算運行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使智慧課堂應用而生[3]。高校思政課智慧課堂指的是在大數據處理與應用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APP等現代化技術手段,打造“教學決策數據化、資源推送智能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評價反饋即時化”的智能、高效的課堂。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課堂,改變了思政課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使思政課的教學活動由課內拓展到課外,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實現了理論學習、實踐鍛煉和網絡自學三者的有機結合。
智慧課堂超越了課上與課下明顯的時空限制,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課上,學生的知識來源也不再局限于教師的課堂講授,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4]。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一影一課”“一詩一課”“一畫一課”等形式的教學設計。課前推送教學記錄片、微課、理論文章等輔學資料,學生利用閑散時間在線學習,達到預習新知和獲得感性認識的目的;課中,教師重點講解教學重點,設計討論問題,破解教學難點,達到獲得理性認識和情感認同的目的;課后,通過“測試題”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理論理解情況,對學生的思想困惑進行在線答疑和理論指導,布置實踐任務,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和實踐養成的目的。利用大數據技術和移動互聯網平臺搭建的智慧課堂,打通了課上與課下的最后一公里,使課內外的學習活動有機結合,實現了課前、課中、課后的全天候課堂,為學生的自學學習、協作學習和研討式學習搭建平臺。
在思政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互銜接,構成一個課前自主學習、課上研討式學習、課后延伸式學習的完整鏈條,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得以自由而全面地發展[5]。
首先,建立線上學習資源庫,創設線上學習環境。教師圍繞教學內容搜集網絡上的相關素材,如文字資料、案例、視頻等,并進行創造性地轉化,編寫為和教學內容緊密貼合的案例、課件、原著選編、拓展閱讀等輔學資源,并不斷進行內容更新和充實調整[6]。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進行線上自學,從而獲得基本的理論知識。其次,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如何在有限的九十分鐘內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效率,是思政課教師不斷破解的難題。在智慧課堂中,大數據記錄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軌跡,并進行有效的數據分析,為思政課教師發現問題和有針對性地教學提供可能。通過課前在線發放調查問卷、測試問題、主題討論等,發現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圍繞學生的思想關切和理論難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以任務驅動學習,輔以案例分析、分組研討、主題演講、創設情境等教學方式,教師圍繞教學重點內容進行深入細致地講解,針對思想困惑進行答疑解惑,師生在課堂上進行充分的思想交流。最后,線上鞏固提高,教師跟蹤指導。智慧課堂使課下師生的聯系更為緊密,教師可以通過發放作業題、測試題、在線答疑等,鞏固新知和答疑解惑[7]。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親其師信其道,對所學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內化為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高校思政課智慧課堂搭建起理論和實踐密切聯系的橋梁,使學生通過課內外的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達到知信行合一的目的,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成長保駕護航[8]。
首先,設立實踐教學課程。理論只有密切聯系實際才能彰顯理論的強大魅力,發揮其巨大作用。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正是在充分挖掘授課內容的基礎上創設的,并寫進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服務于理論課程的教學計劃。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圍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愛黨愛國、法律知識等主題,開展“校園道德觀察”“敬老感恩”社會志愿服務、法律大講堂等實踐課程。其次,圍繞大事件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在專題式理論授課的基礎上,開展“弘揚愛國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活動、“改革開放家鄉美學院情”主題實踐活動、“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網絡知識競賽,通過課下的演、講、練、賽等實踐形式,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最后,成立思政課理論實踐社團“躬行社”,為理實結合搭建平臺。圍繞思政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服務社會、宣傳先進思想為宗旨,課下組織“躬行社”同學定期開展主題鮮明的實踐活動,如“感恩先烈祭奠英魂”祭掃楊運烈士墓活動、“學習十九大青年永向黨”網絡知識競賽、“永恒的真理不變的信仰”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宣講、“民情考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上學生實踐活動都要求制作成視頻,在思政課互聯網移動學習平臺上進行宣傳展示,各系選取優秀學生進行全院師生理論宣講和實踐成果匯報。通過線上線下的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社會實踐能力。總之,思政課智慧課堂的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為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搭建了平臺,使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引航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