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能準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張俊旺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黨的執政規律和國有企業的政治屬性決定了黨是國有企業的領導核心。國有企業具有“三重性”,從政治屬性看,堅持黨的領導就是保證黨的政治意志和戰略部署得以貫徹執行,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建工作是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原則。2016年10月召開的,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本質特征就在于黨的領導,把黨組織嵌入公司治理結構,使黨的領導滲透于公司治理各環節,保證黨對國有企業的政治領導核心作用。看似科學周密的西方公司治理體系無法避免內部人控制、權力尋租等癥結頑疾。因此只有全面從嚴堅持黨的領導、推進黨建工作,加強黨組織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作用,才能實現國有企業基業長青[1]。可見,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是國企屬性的根本保證,是完善公司治理的組織前提。
(2)真正從政治理論高度和管理實踐深度扎實推進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在黨建工作進章程后,完善黨組織機構設置,提升和鞏固黨組織內設部門的地位,加快實現黨組織機構與行政職能部門、公司治理主體深度融合。不斷加強黨組織人才隊伍建設,將政治能力與經營管理能力相統一,任用講政治、懂管理的復合型黨務工作人員,完善“雙向輪崗”等黨務人才培養模式。健全黨務工作激勵約束機制,創新人才考核指標和激勵體系,強化目標責任制,以企業效益檢驗黨建成績。強化黨建工作同管理實踐相結合,促進黨建工作與企業治理實踐深度融合,推動黨建工作向基層延伸,向經營管理具體實踐滲透。堅定不移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持續完善黨組織議事方式、規范工作流程,將黨建工作經費納入財務預算,進一步實現黨組織法定地位明確、組織機構健全、人才隊伍優良、工作機制健全的黨建工作新局面。
(1)完善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機構設置和人員選聘機制。非混合所有制的國有企業不設股東會,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行使出資人權利,并委派或指定董事會和監事會部分成員。完善公司治理體系,應嚴格職工董事、職工監事的產生機制和外部董事派出制度,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數并擔任專業委員會召集人的董事會,推動監事會內設和外派機制改革。健全外部董事選聘和管理制度,拓寬董事來源,加強董事會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同時應保持與黨組織的充分溝通。促進國有企業民主管理,加強黨組織對工會的領導,由工會主席擔任職工董事、監事,公司其他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擔任。職工董事、職工監事通過黨組織提名推薦,報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批準后,通過職工代表會議選舉產生。職工董事和監事必須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熟悉法律和經濟知識,經驗資歷豐富、善于溝通決策。
(2)建立健全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下的多元化公司治理主體建設機制。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董事會用人、市場化選人相結合,堅持“對黨忠誠、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的干部標準,嚴格資格認定和能力素質考察,要求公司治理結構成員不僅要善決策、懂經營、通管理,還要講政治、精政策、守紀律,注重不同董事專長和經驗互補。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制定科學可行的人才發展規劃,強化董事會與經理層的委托代理關系或聘任契約關系而非行政委任關系,進一步弱化國有企業董事會成員和管理層的行政級別觀念。拓寬組織考察推薦、內部競爭上崗、公開社會招聘等人才選拔任用渠道,把組織考察推薦和市場化選聘相結合,通過管資產、管資本來統籌管人、管事,在培養、吸引和使用三個關鍵環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健全黨管人才框架下的職業經理人制度。
(3)完善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運行機制。明晰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決策、監督和執行的職責劃分,實現各盡其責、協調制衡的公司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制度,加強黨組織對民主管理的統籌領導,加快推進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參與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等重大問題決策時,職工董事應充分聽取工會和職工意見,全面反映職工的真實訴求,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和機制建設,加快公司治理結構建章立制,明確各治理主體議事規則和辦法體系,完善履職程序,細化工作規則[2]。加強董事會及各專業委員會建設,促進專門委員會高效開展工作,充分保證獨立董事履行職責,予以有效監督,對重大事項的決策進行審議并發表獨立意見。同時健全監事會和經理層集體審議、獨立表決、個人負責的議事規則和決策機制。
(4)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主體績效考評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引導企業領導成員保持正確的政績觀,弘揚求真務實、團結奉獻的管理作風。既要強調經營業績,又要突出社會利益和政治效益;既要看短期的生產經營成效,也要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既要考察領導成員的經營管理能力,也要考察廉潔自律和思想作風。完善品德、才能、績效“三位一體”的多維度、動態化考核評價體系,以能力和績效為導向的選聘任用和考核激勵機制,完善年度考核評價和任期考核評價方式。加快實現薪酬與考核委員會成員全部由外部董事擔任,制定高級管理人員考核評價體系和薪酬管理方法,組織對高級管理人員的考核考察,制定切實可行的績效考核辦法和關鍵業績指標,確定科學的薪酬兌現和利潤分配制度,充分利用考核結果進行激勵約束,有序推進薪酬市場化。
國有企業構建現代企業制度,是從明晰治理主體的權利邊界,到完善治理結構和機制,再到優化組織管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形成“出資者放心、經營者盡心、生產者用心”的良好運行狀態,適應科技大變革下市場需求的新特征和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
(1)構建權責對等的公司治理結構和機制。權責利高度統一是現代產權制度的基礎,理順產權關系,構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結構和機制是現代企業治理的重要方向。
一是從國有企業法人財產權的高度落實黨組織有效參與國有企業治理的機制。黨組織作為國有股權的人格化代表,履行國有企業最高權利機構的職責。
黨組織參與治理需完善“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規范化和程序化,明確黨委前置決策事項清單,厘清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積極支持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依法行使職權,積極發揮監督管理職責,促進企業健康發展[3]。
二是加強決策、監督機制的有效發揮。完善董事會議事規則,建立決策事項跟蹤落實機制,拓寬外部董事,可以從機構投資者、債權人等相關利益主體引入外部董事,從專業領域高端人士中引入外部董事,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發揮監事會全過程監督作用,健全監事會職權,加強監事會報告制度,強化監督成果運用。
(2)搭建高效運行的組織管理架構。高效的組織管理架構能在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和機制的大框架下,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促進有效管理和經營決策執行,創造最佳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打造集團總部、成員公司以及一級經營主體之間有效的管控與服務架構,形成“集團總部有力、成員公司專業、經營主體靈活”的機制。集團總部作為集團運行的大腦,是集團決策中心,需要做好集團的戰略管理、風險防范、資源協同以及服務支持,由管、控向服務與創造價值改變,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集團總部。同時,建立合理的業務授權和轉授權制度體系,在促進經營主體適應市場經濟高效運作的同時,完善業務授權的后評價機制,有效提升經營成效,防范經營風險。
(3)推動激勵約束相容的管理機制市場化。要實現所有者、經營層、員工之間的良好運行狀態,破解國有企業難題,需要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推動構建激勵和約束相容的市場化機制,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發展生命力。一是健全多層次人才的選拔任用機制。實行人才分層分類管理,促進人才多元化發展,區別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職能部門崗位的不同職責和履職特點,實行差異化選任的條件和程序,對部分崗位通過競爭上崗、公開選拔等多種方式,公開、公平、公正地選拔優秀管理人員。建立體現企業行業特點、具有比較優勢的人力資本管理制度體系,構建多元化的人才發展通道,形成競爭擇優、責任到人、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選任用人文化。
總而言之,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的改革完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者。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當前,作為大型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努力解決國企國資改革深水區的現實問題,積極打造具有世界一流競爭力的企業,創造無愧于新時代的新業績,是新時代賦予我們這些“黨在經濟領域的執政骨干”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