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創興律師事務所 陳志光
自2017年10月頒布的《民法總則》將個人信息權作為獨立人格權加以保護以來,以立法形式保護個人信息成為趨勢,尤其是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犯罪案件層出不窮,基于信息泄露造成的電話騷擾、人格侵犯等事件不勝枚舉,注重個人信息保護不僅是法律公平正義原則的彰顯,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途徑。破產法背景下,個人信息轉讓可能會在個體是否同意、債權人利益最大化、損失分擔等層面與個人信息權產生沖突,應當有所重視。
網絡經濟發展下,個體與個體或個體與組織之間的空間距離被極大削弱,信息流通、加工、發布的速度得到提升,個人信息的財產屬性、人格屬性極大增強,對個人信息加以保護顯得尤為必要,其主要呈現在現實必要性、法律正義性、社會和諧安定等方面。從現實必要性的角度來看,個人信息參與到市場交易中時,數據經營者對信息數據的加工利用使個人信息呈現出較大的經濟利益,這也極大地吸引了諸多非法人員,一方面,個人信息被打包出售,造成個體遭受垃圾短信、電話騷擾,影響到個體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個人信息被胡亂使用,也可能會被牽扯進違法案件、肖像被公開隨意使用等,造成名譽受損,賬戶、手機號等信息泄露造成經濟受損等。從法律正義性的角度來看,公民權利受憲法保護,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個人享有個人信息的決定權、報酬請求權、保密權等,若個人信息權益受到侵害,例如,個人信息轉讓時,知情權和同意權受到侵害,理應予以損害禁止,以此來彰顯法律的正義性,保障法律權威,從社會和諧安定的角度來看,社會和諧安定是在個體遵法守法的同時,讓個體合法權益受到保護,個體的個人信息權受到侵害時,若不能通過法律救濟等進行補償,很容易導致“私仇及公”,使社會公共和諧秩序受到挑戰。
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較為緩慢,2017年10月頒布實施的《民法總則》首次將個人信息權作為獨立人格權加以保護,個人信息權保護進程雖然在立法層面上取得進展,但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仍未實行,有關個人信息轉讓方面具有約束效力的文件較散,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9條中,明確規定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不能被出售;在《民法典》第111條中,個人信息不允許非法買賣、提供、公開;在《網絡安全法》第44條也規定了個人信息不允許出售;2020年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規定破產程序下,變更個人信息經營者時,個人信息主體享有知情權,同時個人所應享有的權利由信息控制方承擔相應責任和義務;中國互聯網協會牽頭的《用戶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自律公約》中,提到企業破產并轉讓用戶個人信息時,受影響用戶應具備知情權。另外,預計于2021年11月1月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極大改善當前法律法規與個人信息保護間的不協調問題。
破產法視野下個人信息轉讓與債務人利益最大化、損失分擔存在關聯。
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后,債務人財產應被強制執行,用以彌補債權人的損失,保障債權人權益。債權人權益在法律層面上得到充分保障,對刺激金融市場投資,促進資金流動、金融市場繁榮大有幫助,盡可能地保障破產程序下債權人利益最大化存在現實意義。個人信息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存在較大的商業價值潛能,信息數據經營方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等手段,進行市場調研、消費行為分析、潛在忠實客戶群體分析及利用、個性化信息推送等,以此幫助企業開展營銷、宣傳等活動,但在個人信息轉讓上,由于個人信息存在離散雜亂、數量龐大、互動回饋周期漫長等特點,若要在個人信息轉讓時充分滿足個體知情權、同意權,無論從時間角度還是從經濟角度,都會導致過大的成本。綜合來看,破產程序下無疑要盡可能減少成本,利用債務人資產清償相應債務,若要一一滿足個人信息主體的知情權、同意權,所增加的成本會與債權人利益最大化相悖,此外,個體將個人信息交由另一方后,個人信息控制主體便可以按照既定契約,對轉讓的個人信息進行加工利用,信息控制方所獲得的數據集合或其他加工產品,與原始個人信息形態發生很大轉變,信息控制方再度轉讓信息時,在信息采集、加工方面付出的勞動不可忽視,以此而論,在具體發生信息轉讓時,需進行綜合權衡。
破產清算程序中,不同個體、組織的賠償請求權存在差異,明確的順位可以較為公正、合理、高效地推動破產清算過程,在此過程中,順位較低的債權人無疑要分擔更多的損失。將個人信息轉讓引入破產清算程序下,則不得不考量由于信息轉讓造成的個人人格損失風險。由于個人信息存在人格屬性,作為隱私信息在交付給信息控制方時,是基于既定契約,信息控制方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及義務,若信息控制方需要轉讓個人信息時,無法繼續遵從既定契約,而將個人信息挪作他用,無疑會使個人的人格權益存在受損的風險,例如,個人信息若被泄露給信貸機構、房產機構、保險機構等,會使個人遭受信息轟炸,或者個人的消費行為、資產、工作、家庭住址等信息被利用,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困擾,鑒于人格權益保障的角度,個人信息轉讓理應受到限制。
破產法下進行個人信息轉讓時,若個人明示同意,勢必存在破產清算期間的費用增加、債權人受償金額減少,若予以忽視,個人的人格權益等無疑會受到侵害。整體來看,權衡破產程序中的期間費用與個人權益時,往往受限于人格權和保護成本之間的矛盾,人格權存在極大模糊性,可以為人類個體提供更寬泛的保護,且可以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形成新的權益,致使經濟活動進行時,需要為保障個體權益施加過多保護。于個人而言,個人信息可以劃分為敏感信息、一般信息。敏感信息對個人相對重要,發生泄露時,個人權益受到的損害相對較大,與之相對應的,一般信息對個人的權益影響較小,受限于個人權益保護下,可以注重個人敏感信息的保護,而在一般信息上放松監管。界定敏感信息和一般信息時,依據2020年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個人敏感信息包括財產、健康生理、生物特征等,若能以具體條目的形式明確敏感信息,可以較好地指導個人信息轉讓時的個人權益保護。
技術的發展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交流、加工、共享等速度,破產程序下,客戶群體與個人信息控制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致使客戶接受某企業破產信息時存在滯后性,信息控制方主動聯系客戶群體,受限于信息交流手段等,會產生較大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削弱信息控制方保護個人權益的積極性,鑒于此,可以注重交流手段的優化,通過APP軟件、彈窗及短信提醒、微信公眾號等組合手段,快速地將信息傳達給消費者。
破產下的個人信息轉讓存在個人權益與債權人利益之間的沖突,即便設置敏感信息條例,也很難保障企業能自發遵守相應條例,因而引入第三方機構,在破產背景下的個人信息轉讓中對個人信息進行綜合評估,若能在專業性、權威性、高效性等層面較好地完成相應的任務,則可以較為客觀、公正的權衡個人權益和債權人利益。為確保第三方機構能充分發揮價值,有必要從資質審核、立法管理方面對其進行約束。在資質審核中,可以從信息處理能力、執照等方面保障第三方機構的權威性、專業性,確保第三方機構能在適宜成本下,出具具有參考價值的個人信息評估報告。在立法管理上,當下我國尚未有類似的第三方機構,而要確保此類機構能長期生存并健康發展,相關行業規范、法律法規必不可少,鑒于此,應當根據本國國情及經濟市場實際,編制相應的管理法案。
政府具有強制性、公正性的特點,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一般可以公平公正、合法合規地應對個人信息轉讓問題。可以從立法保護、法律宣傳、法院仲裁等方面具體落實。從立法保護的角度來看,破產背景下的個人權益保護,若能通過法律形式界定個人信息轉讓過程中的各方權益,一般可以依托法律法規的公平正義性減少各方沖突,例如,明確個人信息中敏感信息的范圍,信息轉讓時便具有權威性的參考,從法律宣傳的角度來看,很多消費者的個人隱私保護意識淡薄,不能及時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可以運用法律宣傳形式,幫助消費者更好地認知相關法規,從法院仲裁的角度來看,法院仲裁具有定分止爭的作用,在發生摩擦沖突時,可以引入法院進行仲裁,同樣可以在個人信息轉讓中盡可能地保護各方權益。
綜上所述,個人信息保護存在現實必要性、法律正義性、社會和諧安定三方面的價值,同時,個人信息轉讓相關法律法規亟待進一步健全完善,可從權益分割、信息交流手段、第三方機構、政府職能發揮等方面,改善破產法視野下個人信息轉讓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