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李紅,廖永平,程德紅,劉英
1.大連工業大學;2.遼東學院
在當前經濟發展背景下,推進“新工科”教學改革探索,構建以“第二課堂”為核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改革和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路徑。在此基礎上,以“第二課堂”為依托構建全新輕紡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既能夠顯著改善實踐教學水平,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交互融合,又能夠有效服務于輕紡行業,在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基礎上推動輕紡行業的創新持續發展。
在當前教育環境下,“第二課堂”概念已經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所謂“第二課堂”,指的是第一課堂的延伸與發展,其不同于傳統學校教學課堂的是,多采用開放式的、存在于課堂外的一種教育方式,這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有效尊重,能夠在將教師教育角色由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的過程中實現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素養的培養。此外,雖然“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已經得到教育領域的重視和認可,但其定義尚不明確。例如,根據我國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在《高等學校管理》中所述,“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參與的各種課外教學活動,而根據《新詞語大詞典》的解釋,“第二課堂”更多意義指的是專業教學的第二渠道,即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一種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綜合素養進行培養的教育活動。
(1)活動目標的導向性。在“第二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各項教育活動均具有明確的活動目標,即發揮對于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在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不同于學校課堂教學的是,“第二課堂”的活動目標更加適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往往更加容易為學生所接受。(2)活動內容的廣泛性。“第二課堂”具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特點,其中,只要符合學校教育規律的活動,均可作為“第二課堂”的內容,而由于“第二課堂”活動內容豐富,且以學生興趣為導向,使得學生能夠在諸多活動中找到適合自身的活動,不僅可確保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也能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3)組織機制的靈活性。“第二課堂”強調圍繞學生興趣愛好組建一個具有共同價值目標的活動群體,這使得“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的管理機制相對簡單,不僅可隨時根據活動需求調整管理措施,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服務需求,能夠最大化確保學生的參與熱情。(4)專業界限的模糊性。在“第二課堂”實踐模式中,強調校企結合,通過給予學生實踐工作機會來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而在活動過程中,“第二課堂”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較高,這使得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有效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系統化的專業思維方式,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提高。(5)活動時空的開放性。“第二課堂”打破了傳統學校課堂教學對于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限制,使得教育活動不再以班級、專業為單位,不再需要按照既定的時間表進行知識傳授,不僅可最大化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也為學生的思想發展提供了有效空間。(6)活動效益的綜合性。在“第二課堂”實踐模式應用視角下,因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學生所獲取的活動收益也有所不同,而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的能力優勢得到有效發揮,不僅有助于學生日后就業,同時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了基礎。
1.方向性原則
在“第二課堂”實踐模式構建過程中,應遵循方向性原則,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職業人才作為主要活動開展目標,確保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2.系統性原則
“第二課堂”不局限于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但并非肆意發展。在“第二課堂”實踐模式搭建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職業人才培養要求設計活動計劃,通過建立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和監督反饋機制以確保教育活動開展的有效性。
3.時效性原則
“第二課堂”由傳統學校課堂發展而來,因此,“第二課堂”實踐模式的構建應滿足時效性原則,在貼合生活實際、關心學生興趣、跟隨時代步伐的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教學體系,從而確保教育活動與學生發展和行業創新的適應性。
1.頂層設計管理體系,提高教師教育素養
為確保輕紡行業“第二課堂”實踐模式有效施行,應自上而下建立各級領導機構,明確各部門管理職責,形成由領導牽頭的整體設計體系。其中,應制定完善的“第二課堂”教學管理制度,規定“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形式與內容的限制范圍,在保障“第二課堂”多樣化開展的同時確保教育活動與學生發展的適應性。此外,應強化教師對于“第二課堂”的重視和認識,提高教師的實踐教育水平和教學服務能力,通過幫助教師轉變自身角色定位以發揮其引導教育能效,從而有效支撐“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活動開展的有效性。
2.加強教育資金引入,建設實踐教學設施
在“第二課堂”實踐模式中,實踐教學成為專業教學的關鍵所在,而面對輕紡行業實踐教學所需的教育設施與設備,應加大資金引入,通過校企聯合以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實踐學習平臺,滿足學生的實踐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系統化增強。其中,學校應加強與當地輕紡企業的合作交流,通過企業贊助等形式增加資金投入,為建設實驗室和實訓中心提供支撐。同時,應拓寬融資渠道,通過導入社會資金以為學生社團提供必要的活動場地與器材,從而確保“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3.深度進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活動基地
校企合作是“第二課堂”實踐模式的核心,學校應積極與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通過共同建設校外活動基地以為學生提供實踐工作場所,從而在培育學生專業實踐素養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端正學生的工作態度,促進學生的長期發展。其中,圍繞輕紡行業,學校可積極聯系紡織、服裝、針織、染色等企業,簽訂用人合同,通過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以感受工作氛圍,進而有效加強學生對于工作技能、產品開發、專利申請等方面的理解,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此外,學校應建立跟蹤式學生監督機制,在保障學生正當權利的同時積極配合企業工作,從而有效服務學生,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
4.科學設置學生社團,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與特長,科學設置學生社團,在教師引導教育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創新,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溝通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系統提升。其中,圍繞紡織行業,鼓勵學生組建電腦制版社團、縫紉社團、繡花社團等,并定期配合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形成融洽的“第二課堂”教育氛圍,在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推動學生創新能力、實踐素養的系統增強。
1.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在“第二課堂”實踐模式應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就學生綜合素養進行培養的首要前提。其中,應積極開展“與法同行”宣講活動,樹立學生的法治觀念,通過邀請專家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宣講活動”以實現學生思想行動的統一,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產業發展,并促進其職業素養的提升。此外,應定期開展由思政部組織的主題教育活動,鼓勵學生以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形式提升道德素養,最終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2.以技能大賽為平臺,提升學生實踐素養
以紡織行業人才需求方向為依托,積極開展多樣化技能比賽,在以賽促教、以賽促學過程中推動輕紡行業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確保學生實踐素養的系統提升。其中,應設計班組、系部、學院、地區、自治區、國家六級競賽機制,并開展學院和行業兩個層面上的比賽,以此分別就學生的知識素養和職業水平進行培養。同時,在技能大賽開展過程中,搭建行業人才交流平臺,通過引導學生與產業技術進行對接提高學生的職業認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目標,使其真正成為符合國家發展需求的創新實踐型人才。
3.開展校企文化活動,激發學生專業興趣
在校企聯合過程中,設計開展校企文化活動,加強企業員工與學生間的溝通,在實現校企共贏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氛圍,促進輕紡行業的創新持續發展。一方面,定期邀請企業領導到校參觀,看望優秀專業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在體現企業人文關懷精神的基礎上為企業搭建人才輸送渠道,促進企業形象的有效樹立;另一方面,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企合作揭牌儀式,提高學生對于企業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并借助畢業生人才精準對接專場招聘會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增加學生的就業選擇機會,確保學生的就業發展。
借助“第二課堂”實踐模式,能夠以校企合作為依托滿足學生實踐學習需求,提高學生實踐素養和職業精神,促進學生的就業發展。因此,應積極建立“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機制,通過強化教師素養、加強資金引入、設置學生社團、推動校企融合以確保“第二課堂”有效搭建,并在校企文化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技能比賽支撐下提升“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水平,最終促進輕紡行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