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 趙彤,黃泓坤
家庭教育是教育體系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孩子正確三觀的形成和良好品質的養成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現階段,我國的單親家庭子女的人數在不斷增多,而單親家庭子女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在缺乏良好的監護和家庭環境的情況下,孩子往往會因為母愛或父愛缺失而出現心理失衡[1]。薩提亞模式認為,家庭關系和家庭氣氛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極大影響[2]。該模式將心理行為障礙看作是家庭互動作用的結果和家庭關系功能不良的產物[3]。社工通過對家庭系統進行工作,幫助來訪者提升體驗、獲得親密感、釋放被壓抑的沖動和情感、學會認識和表達情緒、發展更好的自我覺察能力。
羅某某,女,16歲,初中三年級,讀初二的時候父母離婚,一年多來跟著父親生活,原本是個溫順乖巧的女孩,學習成績也一直排在班里中上游,但這一年多來,不僅經常早退、逃課、不交作業,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還時常與同學發生口角摩擦,跟班級的關系逐漸疏遠。班主任曾多次找案主談話,但都無甚效果,只好將情況告訴其父親。父親自離異后情緒一直低沉,加上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全部壓在他的肩上,平時很少與案主溝通交流。得知案主的情況后,一怒之下動手打了案主,自此之后父女倆關系異常緊張,時常發生爭吵。而案主的情況也沒有好轉,反而變本加厲,不僅學會抽煙、沉迷化妝,還在一年之內換了3個男朋友。
訪談一開始,社工先讓案主及案主父親選擇喜歡的位置坐,這是薩提亞聯合家庭治療模式中第一次家庭會面經常使用的一種方式,主要目的是讓案主及其家人感受到治療氣氛的輕松與友好,并且可以讓家庭成員間的關系顯現出來。
社工:之前已經和詩藍見過面了,不過詩藍今天的發型換了,讓人眼前一亮啊。
案主:那是。
社工:爸爸工作繁忙,今天能和詩藍一起過來,叫人驚喜,您比我想象的更年輕。
案主父親:呵呵,還好還好。
社工:平時家里的家務誰做啊?
通過之前的了解和當前的情形,社工特地強調案主和案主父親的積極特征,以此來與他們建立聯結以及降低他們的阻抗。而以“平時家里的家務誰做”這樣一個家庭日常小問題作為開始,是為了繞開該單親家庭因為沖突矛盾而過來治療的問題,有利于社工和案主及案主父親之間關系的更進一步。家庭治療還沒有正式開始,社工希望能夠先了解案主及案主父親的冰山模型的感受層面,因為據薩提亞模式的治療經驗,這時候案主及家人說出的感受常常就是其個人對目前生活的主要感受。
社工:現在,我們先來進行一項活動,說出你對對方的抱怨或建議。你們可以先好好想想,不必急著說。
案主:不要每次張口閉口的就跟我談學習,煩死了。
案主父親:要不是你上學上成這樣,我會跟你啰嗦這個?你就不能好好讀書?
在這一階段,社工的主要目的是找出案主家庭存在的問題,社工在這里使用“天氣報告”工具,希望能讓案主和案主父親之間最主要的問題顯現出來。如社工所料,案主與案主父親反復談論案主的學習問題,社工決定從這個問題下手。需要說明的是,此次天氣報告因為考慮到當下的情形,故而刪減了某些步驟。
家庭和諧的前提是良好的溝通,此階段訪談的主題就是家庭溝通模式。以家庭溝通模式的角度來討論家庭問題,而不是談論案主或案主父親的對錯,能夠有效降低家庭成員的阻抗,有利于社工的介入,從而使得家庭關系產生改變。
在訪談過程中,社工先通過詢問案主在學校或學習上碰到的困難,給案主父親做個示范:案主不愿去上學可能是有原因的,首先應該探明其原因。
案主:自從他們離婚后,我老是覺得同學背地里偷偷議論我。
社工:這讓你覺得很難受,即使這只是你太敏感?
案主:嗯,因為這個原因和同學發生好幾次口角。
社工:爸爸怎么看待這件事?
案主父親:想那么多干嘛,你只要專心讀好書就好了。
社工:你會指責孩子。
該單親家庭不良的溝通模式在此顯露,即案主父親以指責為主要交流方式。在薩提亞模式中,溝通姿態被分為四種:指責、討好、打岔和超理智。指責是指總是想要控制別人,想要別人認可自己、肯定自己,但自己總會挑別人的錯誤。討好是指改變自己的觀點來和他人一樣,覺得其他人總是正確的、比自己懂得多。在家庭中,如果指責的人碰到討好的人,指責的人就會變得更加指責,討好的人就會變得更加討好。根據筆者收集的資料,在案主原本的家庭中,父親是指責的人,母親是討好的人,最終導致該家庭的不良溝通模式,雖然如今變成單親家庭,但該不良溝通模式仍舊延續至今。此外,討好和指責都是低自尊的體現,是個體的自我保護。
社工:現在你們明白,這就是你們一直在使用的不良溝通方式。讓我們思考一下,如把孩子比作一顆小樹苗,那應該用什么比喻來形容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比較形象呢?
案主父親:陽光或土壤?
社工:是的,每個做家長的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對于孩子的成長,家長既不能代替,也不能控制。家長要做的,只是像土壤和陽光那樣,為他們的成長提供養料。成長的權力在孩子手中,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也必須是平等的。上述治療過程中,社工運用了薩提亞模式中的隱喻技巧,利用比喻來說明家庭問題,更具有說服力,也非常形象。在這一治療階段,社工一邊探索該家庭出現問題的原因,一邊教導案主和案主父親新的溝通模式,并通過簡單的練習來鞏固新的溝通模式。
(1)對案主父親的低自尊狀態,社工使用薩提亞模式的治療工具來進行改善,如運用家譜圖來識別案主父親的不良應對模式。在案主父親的原生家庭中,爸爸的表現為責備他人,媽媽的表現為和藹可親。社工引導案主父親思考:爸爸的苛責、控制是否對他產生影響,對于爸爸的指責和怒罵他是怎么應對的等等問題。結果社工發現,案主父親在他爸爸的苛責和控制下,會放棄自己的觀念選擇服從,這樣的結果最終導致他缺少對付壓力的能力。在案主父親現在的家庭里,如果案主不聽他的話,他將不懂得如何應對,只會采取和他爸爸一樣的指責方式。(2)對案主的治療。基本三角關系的崩塌使得家庭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弱化,母親角色的缺失造成角色性別混亂,加上案主父親忙于工作,很少顧及甚至忽視案主,使案主覺得自己是不被重視、不被世界所需要的,這些導致案主形成較低的自我認同感和自尊。因此,首先要改變案主的非理性信念,讓她發現世界的美好:親朋好友是愛她的,她是被重視以及需要的。其次,緩和親子關系,幫助案主和案主父親構建良好溝通模式,指導案主父親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營造良好家庭環境。最后,社工要幫助案主戒掉這一年多來染上的不良行為,并聯系案主同學和老師,幫忙輔導案主課業,拉近案主與老師同學的關系。需要注意的是,對案主的治療要循序漸進,不能強求在短時間內全部達成。
社工對整個家庭治療過程做一個總結,強調案主及案主父親潛在的力量,分別交代他們的結束工作,并與該單親家庭約好治療結束后的隨訪安排。
本文探索薩提亞模式在介入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中的運用,以期找出運用該模式來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經過經驗提煉和研究總結,提出以下建議。
個人問題的成因并不僅僅局限于個人的主觀因素,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大半還是受到環境的客觀影響,因此要解決個人問題,就得將其放在整個大環境中,找出并改善使個體形成問題的不良客觀因素。社會工作特別看重“人在情境中”,而薩提亞模式尤其注重家庭環境對成員造成的影響。單親家庭子女出現教育問題,并不僅僅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基本三角關系的崩塌造成的角色缺失和性別混亂以及單親家庭內的不良溝通模式等,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在運用薩提亞模式介入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孩子的個人因素,還要改善家庭內存在的不良因素。
自我價值即自尊、自我認同和自我接納,是薩提亞模式的基本概念,其對個體的重要性不需多說。個體的生活經驗會影響其自尊的發展,社工在介入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時,可以使用自我價值感維護錦囊等薩提亞家庭治療技術,使問題子女意識到自己的自尊與價值,重建其自我價值感,而當單親家庭子女在治療過程中感到被充分尊重時,就會更加自覺地配合社工,促使問題得到解決。
自薩提亞模式現世以來,出現了許多方法、技巧,如家庭雕塑、溝通姿態等,這些都是非常具有實際效用的工具。在治療過程中,并非所有的技巧和工具都要用上,社工應根據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使用治療工具和技巧。此外,當社工運用薩提亞模式介入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時,并不是只能使用該模式的治療方法,還可以搭配使用其他家庭治療流派的技巧。要根據治療的需要,創造性地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工具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