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君邦環境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代培
眾所周知,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雖然讓我國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卻是建立在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基礎上,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限制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化發展。近幾年的國家政策主要是倡導與自然和諧相處,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村地區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為了更好地響應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號召,各級政府將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作為重中之重,這不僅使治理生態環境的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還讓農村地區根據當地的特點得到了發展。但農村的生態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的,而需要長期采取措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本文主要是從區域生態補償的角度出發,去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
區域生態補償主要是指運用生態補償的方式來調節人、地之間的關系,通過合理利用土地,采取一定的保護機制使得土地的運用能夠得到改善,讓生態環境得到調節,從而達到可持續化發展的要求,區域生態補償主要是基于一定的區域、經濟的發展、生態系統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采取強制性手段,通過政府發布的相關政策,如近年來推行的“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建立濕地保護機制等,使生態環境能夠得以改善,并且從整體上達到可持續化發展的目的。
區域生態補償涉及的是多個方面內容,包括參與者、補償標準、條件、方式等,參與者是由政府出面進行協調,督促生態環境的受眾向保護建立者付費,并且該機制是對生態環境資源的再次分配,以達到發達城市或地區向經濟較落后的地區進行多方面的補償、對口援助等,從而讓每個地區的人民都能夠得到應有的服務,拉動各地區生活質量的影響。
近年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廢棄物的數量也隨之增多,其中包括快遞的塑料包裝袋、更新較快的電子產品等,這部分廢棄物目前在處理技術上無法達到滿意的結果。生態環境對其的降解速度也較慢,并且在農村地區居民的意識還有待提高,存在著處理不當等情況,由此帶來的污染對于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除此之外,農業生產過程中噴灑的農藥、焚燒秸稈等,由于居民常年使用自身的經驗進行生產活動,導致土壤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水資源污染、大氣污染等出現,使得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由于經濟快速發展給農村地區帶來的便利與實惠,讓居民在短時間內享受到了福利,卻忽視了周邊環境遭到破壞的事實,因此在生態環境與經濟兩者之間更注重于經濟發展,忽視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也沒有意識到只有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才能實現可持續化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深入貫徹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鼓勵農村地區的居民主動參與到治理工作之中。當然環境治理的牽頭者是政府機構,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居民去執行,考慮到地區的限制因素,如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居民關注點不同、信息傳輸慢等,通過多途徑的宣傳,可以沿用之前的橫幅,采用社區下鄉、互聯網媒體宣傳等,讓居民在生活中有所接觸,讓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生態環境保護是當下最主要的任務之一,隨著各類生態保護政策的出臺,治理環境問題成了農村政府日常工作之一,在工作的推進中也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例如工作人員在執行過程中沒有可以依據的政府相關的文件,管理機制的不完善也讓部門之間的崗位職責、權責劃分存在著一些重疊,并且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員工工作中存在著力不從心、多頭領導的現象,導致政府人員工作繁重,治理效果不佳,甚至出現居民不認可、不服從的現象。
為了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大量政策向農村地區傾斜,很多企業開始在農村地區布局和發展,短時間內農村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帶來農村過度工業化和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這部分企業大多采用落后的機器設備進行生產,小微企業數量較多、耗能高、污染治理措施缺失或能力不足,不少企業人員環保意識薄弱,出現了污染物亂排亂放的情況。地方政府部門的監管也不到位,導致農村的環境從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變為了河水渾濁,垃圾隨處堆放,不再適應人類的居住。在環境問題凸顯、監管日趨嚴格后,污染企業通常會選擇退出該地而轉移至其他地區,逃避污染治理修復責任和對地方生態環境損害的補償,轉嫁治理修復成本至地方政府,這樣將導致當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更加惡劣。
治理生活廢棄物、不合理的生產活動等,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從政府、社會方面加大對環保技術的資金投入,讓生活中的廢棄物能夠得到有效降解,并且采用智慧化、自動化監測手段快速檢測農村地區的污水排放、河湖水質、大氣質量等,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能夠看得見,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當然還可以建立信息公開機制,對于土地使用情況、污水排放量、大氣質量檢測結果進行公布,讓居民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態環境治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從居民入手,通過對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生活垃圾分類等多方面意識的培養,讓居民能夠科學從事生產活動,能夠將污水處理到正常達標狀態再排放,改變原有的焚燒機制,轉變為更加科學的處理方式,減少大氣污染。生活垃圾的處理也需要分類,將一些廢舊電池、不易分解的垃圾放入指定地方,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從點滴做起,讓生態環境變得更美好,早日恢復原來的藍天白云。
鄉鎮政府加大宣傳力度,能夠讓居民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可以借用互聯網自媒體時代的優勢進行宣傳,通過知識的科普、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等,將環保意識融入宣傳中,讓居民能夠從思想中重視這件事,并且能夠意識到生態保護與自身利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這樣居民會有一定的代入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工作之中,也會口口相傳,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促進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
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各部門之間密切配合、及時溝通,因此可以根據當地的情況成立環境治理領導小組,將環境治理問題進行分析整合,找出處理的辦法,并整合已有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配,讓工作能夠有序的開展。同時面對居民提出的污染投訴、環境治理問題進行快速有效地解決,減少因政府部門權責劃分不明確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可以根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找到源頭進行解決,并對監管不力的主要人員、產生不良影響的人員進行追責,避免出現政府部門人員消極面對、不作為等現象出現。這樣既能夠很好地協調生態環境與農業之間的關系,也能夠限制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為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實施做好保障工作。
生態補償機制目前是由政府部門牽頭進行的,通過合理的統籌規劃進行資源投入。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不僅是受到當地文化、科學技術的限制,還受到政策的影響,一些污染較大、對環境破壞嚴重的項目,政府大多會選擇在偏遠的農村地區進行實驗,長此以往,農村地區就變成了污染的重災區。因此在生態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改變傳統的理念,提升農村地區在整體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使其能夠與城市享受平等的對待,將生態補償從根本上圍繞著農村地區開展,為其長遠發展進行規劃,避免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情況,也要避免追求短期效果而使農村地區陷入環境惡化循發生的局面。
生態環境的破壞除了來源于帶動經濟發展的鄉村企業,如耗能高、污染大的一些產業向農村地區轉移、旅游業的無序發展等,還有當地居民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通過優化政府決策機制,合理統籌農村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履行政府監管責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供治理技術的幫扶,完善相應的農村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才能夠從根本上預防農村環境污染或減少污染源排放,通過環保技術讓生態系統恢復自凈能力和平衡,從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讓生態環境達到可持續化發展的境界。
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還必須有當地群眾的支持和共同參與,讓廣大群眾接受該環保理念,主動參與,運用有效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并且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合理的使用生態補償資金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從而吸引企業投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并用發展得到的資金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使其達到良性的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