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王春英
國家領導人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是響應新時代黨和國家號召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各大高校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嘗試將課程思政貫穿到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滲透的課程體系,并通過組織評比、開展第二課堂等諸多形式,探索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課程思政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教師是課程思政的組織與實施主體,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扮演著擺渡人的重要角色,其育人能力是課程思政建設有效推進的重要保障。
課程思政與傳統的思政課程有著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思想意識的共同目標,但兩者在授課方式上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課程思政要求老師采取一種比較隱性的形式將傳統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滲透于專業課的教學當中,需要教師要在授課過程中積極探索順其自然地介入學生個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當前或今后可能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效的解答學生在當下的學習、生活以及社會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最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課程思政的提出本身就是為了實現非思政課程與思政課的同向同行,實現協同育人。作為高校教師,必須要充分地認識到,實施課程思政不僅是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對高校提出的一項要求,更是高校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舉措。課程思政工作的目的是“立德樹人”,其核心任務是讓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有道德、有理想,成為能為國家和社會擔當負責的素質全面發展的人。要實現這一任務,要求教師建立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育人新理念,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夠真正理解了課程思政的目的與目標,才能夠更好地參與課程思政改革。
傳統教學中,思政課程與非思政課程存在明確的分工,一個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個負責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而課程思政要求發揮兩者的協同育人效應,專業教師不能像以往那樣把所有時間精力都都放到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中去,而應該要在專業教學中想方設法去挖掘思政元素,在專業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立足學生的實際需要順勢進行思政方面的引導,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將教書與育人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
“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師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尤為關鍵。打鐵還需自身硬,專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就必須保證自身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這也是其在專業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的前提條件。政治素養將成為高校教師評價指標中的首要元素,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家國情懷,明辨是非的政治觀、以及對國家和社會的高度責任感。要主動學習了解國內外的最新形勢,對黨和國家的最新工作任務有充分的了解,對社會現狀有深入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課程思政更加接地氣,更受學生的歡迎。
課程思政是新事物,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需要高校教師具有創新思維。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程與非思政課程二者的簡單疊加,如何使思政元素更好的融入人才培養計劃、課程體系以及具體課程中,是所有高校共同面對課題。課程思政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又要符合專業教學的發展規律,更要立足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與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專業教學不同,課程思政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思索學生需要什么,做到有的放矢。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有創新思維,把握好思政元素與課程融入的節點,探索便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中的作用,實現價值觀引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內在融合,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課程思政并不是要改變專業課原本的屬性,而是在專業課教學中挖掘和發現課程本身蘊含的思政元素,潛隱地實現專業課程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素質提升。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能夠準確提煉專業課中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或啟發意義的價值導向,通過典型案例、元素融合等方式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激發其為國家、為民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幫助其在創造社會價值過程中明確自身價值和社會定位。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教師既當好知識傳授的“經師”,更做好價值引領的“人師”,做到育人、育才兩手抓。
教師是學校教育思想的具體踐行者,課程思政需要通過全體教師去貫徹,需要全體教師落實在自己的實際行動,否則再先進的教育理念也都將化為泡影。高校應該進一步強化教師的育人意識,幫助老師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更好的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長久以來,我國高校普遍重視教育的育才功能,輕視育人功能。而國家領導人早在2018年5月2日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就曾強調:“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思政課程作為高校課程體體系中的一部分,無法獨立達到教育的育人目標,需要借助所有課程共同完成育人使命,課程思政也就應運而生。課程思政既是高校教育本位的回歸,也是對當前高校教育的一次糾偏。但有些老師對課程思政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到位,導致課程思政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不利于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也更無法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目標。對此,學校應該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普及課程思政常識,引導教師理解這一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不同的學校由于自身不同的文化和歷史積淀,課程思政有各自的特色和體系,課程思政如何建設,需要學校進行頂層設計。課程思政教育既要突出專業特色,又要體現課程特點,還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分階段實施,學校要統籌規劃,對全過程育人進行一體化設計。學校應該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趨于標準化、規劃化。制定統一的課程思政規范化建設基本標準,讓課程思政建設有據可依。要打造一批樣本示范課,引領全校課程思政建設。如果課程思政建設只是自發性的,完全按照老師個人的理解和想法去打造的話,很難成為體系。通過打造示范課,以“目標引領、選樹典型、縱橫結合、以點帶面”的方式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建設。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實施主體,其課程思政的設計能力直接關系到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課程思政設計能力的培養,將課程思政模塊納入教師崗前培訓、繼續教育、師德師風以及教學能力等專題培訓中,引導教師樹立“育人職責人人肩負、育德使命門門落實”的意識。可以通過舉辦課程思政競賽、建設“教學名師工作室”等方式,不斷鍛造教師綜合育人能力,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設計能力、教學水平。此外,學校還應該提供更多的平臺與機會,讓思政課程教師跟專業課程教師有更多的交流、探討機會。思政課與專業課之間要形成聯動機制,通過雙向聯動的教研活動,實現思政課的教育資源與專業課的有效共享,協助專業課程老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恰當的融入思政元素。
高校應該進一步發掘基層教師黨支部建設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契合點,充分運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等日常載體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探索建立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師黨支部工作日常融入機制。一方面,通過黨支部活動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政治覺悟和道德素養;另一方面,黨支部通過開展集體備課、課堂教學內容研討、沙龍等活動,可以幫助老師一起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提煉出專業教學內容中蘊含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社會責任、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有助于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育人效果。通過開展上述特色支部活動,使黨建工作真正實起來,教師的業務能力強起來,真正實現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有機結合。
高校應該關注教師隊伍的發展,并為其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要設立課程思政建設專項經費,遴選有基礎、有影響的課程思政項目建設予以支持;要鼓勵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相關的學術研究與交流,并為其提供經費保障;要制定合理的師德師風考核機制,嚴格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度,進一步完善教師評聘考核機制,將考核結果跟職稱評聘、職級晉升以及各類獎懲掛鉤;要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對于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表現優秀的教師予以獎勵,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落細、落實到每一門課程的建設與教學中去。
注釋
①梁純雪,眭依凡.課程體系重構:基于增強思政倫課針對性和親和力的調查和思考[J].中國高教研2018,303(11):67-74+81.
②習近平.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