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
長沙市工程機械行業協會 湖南長沙 410015

長沙市工程機械行業協會執行秘書長 袁振
“十四五”規劃提出,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黨的二十大再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
我國工程機械的產銷量居世界第一,誕生了多個世界領先產品,是最有希望進入世界第一梯隊的產業之一。加快培育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不僅是落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占領國際競爭新高地的必要舉措。
近十年,我國工程機械產業發展迅速。2021年,產業規模突破8000億元,形成了“2+5”集聚格局,即湖南長沙、江蘇徐州兩大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以及山東濟寧、廣西柳州、江蘇常州、福建龍巖和浙江湖州五大產業集聚區。企業的發展和集群的高附加值效應對產業競爭力提升及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集聚效應顯著 2021年,七大集群共計實現規上產值規模約5500億元,占全國總產值的近七成,已成為引領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力量。英國KHL發布的“2022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我國入圍的10家企業基本均為七大集群中的核心企業,其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和鐵建重工同屬湖南長沙。
(2)專業化分工突顯 七大集群基本均形成了“強核心多層次”企業網絡結構。如山東濟寧擁有小松山推、山重建機(濟寧)等工程機械主機企業10余家,與周邊棗莊、菏澤等地形成了產業鏈配套體系,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200余家[1]。
(3)創新能力較強 集群研發資源豐富,擁有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廈門大學和蘇州大學等高校,以及建設機械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重要創新載體。工程機械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國內市場滿足率從2012年的不到90%提高到目前的96%以上,挖掘機、起重機、裝載機等主要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2]。
(4)國際化發展提速 2021年,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出口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及海外營業收入占比超過30%,七大集群企業成為主力。
我國工程機械集群化增強的同時,普遍存在規模效應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尚未對世界供需格局產生深刻影響。一些地方只是簡單的地理集聚,自下而上的內生動力還不足;一些地方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有限,產業的開放包容性和韌性不強;區域間的協同互動較少。在國際經濟形勢復雜的背景下,加快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構筑國際競爭新優勢,顯得必要且緊迫。
長沙工程機械產業起步于1960年代,快速成長于21世紀初。目前,長沙工程機械集群(以下簡稱“集群”)擁有4個世界工程機械50強企業,是僅次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和日本東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地。2020年集群成功入圍國家首批15個重點培育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并于2022年6月正式通過工信部驗收。2021年集群總產值突破2800億元,連續12年居全國各省市首位。長沙聚焦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目標定位,圍繞完善產業生態、促進協同創新、推動開放融合、創新治理模式等開展積極探索[3],形成了集群培育發展的“湖南模式”“長沙經驗”。
(1)抓頂層設計,完善“政府引導、協會主導”的推進機制 長沙在全國率先提出“鏈長制”,自2017年起,由主要領導擔任工程機械產業鏈鏈長,同時建立“四長聯動”機制,通過鏈長牽總、會長搭臺、校長支撐、行長幫扶,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在工信部集群培育理念指導下,長沙進一步變政府主導為促進機構主導。2019年,三一集團、中聯重科、山河智能、鐵建重工、湖南大學及長沙銀行等6家單位發起成立了長沙市工程機械行業協會,創新開展“會長輪值”制,作為“織網人”,強化對集群發展、創新、合作、交流的促進作用。
(2)抓創新引領,構建產學研深度合作的協同創新生態 2021年12月2日,長沙市政府聯合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長沙國投及長沙市工程機械行業協會等14家單位,成立了湖南國重智聯工程機械研究院,聚焦產業鏈卡點堵點,集聚創新資源,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形成新的創新優勢。目前研究院圍繞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推進技術研發與推廣,建立了9大聯合創新實驗室,通過組織項目攻關,引導了基于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形成了系列自主知識產權。
(3)抓主配協同,打造融通發展、競合有序的企業群落 針對“主機強、配套弱”的問題,長沙推動六大主機企業簽訂了《主配協同合作意向書》,發布了《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供應商評價規則》團體標準,構建了“七維”“三級”評價體系[4],促進了工程機械配套由“專屬”供應鏈向“共享”供應鏈轉變,為集群構建了優質配套供應商的“蓄水池”;積極推動建設湖南(長沙)工程機械零部件配套產業園和國際模具產業園。同時,還推動成立了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供應商評價委員會,目前已開展了50家配套企業的評價工作,公布了3批43家供應商的評價結果。未來還將按照湖南省工信廳“一核三極多點”發展的產業空間布局,在湘潭、常德、婁底等地開展供應商評價工作,并積極在全國進行推廣應用。
(4)抓產業融合,促進集群資源高效流通與共享 長沙積極推動集群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融合。跨區域融合方面,舉辦了魯湘工程機械產業鏈發展合作交流大會,推動兩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促進兩省產業集群協同發展。跨行業融合方面,與先進儲能材料、自主可控計算等集群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龍頭企業間的合作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跨領域融合方面,推動工程機械產業與5G、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及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的融合發展,相繼誕生了三一集團智能網聯卡車、中聯重科智能高機、根云平臺等新產品新模式。
(5)抓國際交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主動“走出去”。長沙組織集群企業參與美國、印度、智利等9個海外工程機械重要展會,與美國設備制造商協會、法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等16家國際機構進行了交流合作,舉辦了工程機械“走出去”座談會和海外邀約活動,擴大國際合作交流朋友圈。
積極“請進來”。舉辦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首屆)中國工程機械租賃大會等活動,前者的成功舉辦被人民日報評價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獲得世界話語權的鮮明標志”,后者吸引了1500余家線下企業和2萬余家線上企業與會,創造了新的吉尼斯紀錄。同時,長沙還推動成立了湖南省工程機械二手設備出口行業聯盟,國際化疊加服務化延伸,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韌性。
當前,外部環境存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性,工程機械面臨行業周期性考驗和轉型難題,我國工程機械集群發展已進入關鍵期。與此同時,全球產業布局的動態調整,深化了各國市場間的分工協作、促進了相互融合,世界級產業集群也出現了新態勢、新變化。培育發展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需要明確全球競爭力提升的核心戰略,踐行四維發展理念,進一步鞏固根植性、強化開放協同性、創新組織形態及增強產業韌性。
(1)從縱向上鞏固根植性 在當前國際貿易低迷、國內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提升產業鏈根植性對產業鏈安全顯得尤為重要。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根植性不僅要注重相關企業的集聚效應,還要關注集聚企業間的內在關系。這就要求不僅要通過補鏈、延鏈、強鏈增強主配企業間的協同,還要建立與高端制造業相匹配的現代服務業,將“服務”與“產品”提到相同的戰略高度執行,建立“復合型”產業體系。
(2)從橫向上強化開放協同 在核心環節根植于地方的基礎上,一些特定環節可以在集群外完成,尤其是要構建完善的國際化網絡,在全球價值鏈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我國工程機械“走出去”步伐加快,還需要進一步“虹吸”全球的高端要素資源,特別是高端人才,增強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國際國內雙向流通,構建產業“雙循環”格局。
(3)從徑向上增強韌性 產業結構的多樣性有助于產業集群開辟新的發展路徑,從而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而產業技術創新被認為是發展更多元化經濟體的關鍵。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發展需建立成熟的產學研創新模式,通過集群內企業集群的開放式創新,尤其是頭部企業的自主創新,促進集群在技術、關系、市場等方面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變化。
(4)從軸向上創新組織形態 世界級產業集群的先進性不僅體現在技術上,還體現在產業組織形態、集群治理機制的先進性上。加快推動組織變革,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機構,創新以自發治理為主、公共治理為輔的集群治理機制,推動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內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