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洞就像賈家寨這個人的五官,有了它們,賈家寨就多了靈氣。
賈家寨位于四川渠縣西部青龍鎮,距縣城約三公里,是古代巴國文化景觀最集中的景區之一。這里山清水秀,江河環繞,森林密布,空氣清新,具有“島幽、寨險、洞奇、水清”的特點。景區總面積達3000畝,有天降神牛、王平衣冠墓、神水觀音、千年神藤、寅人射虎洞、巴人古洞群、巴王藏兵洞、長壽水、金娃洞等奇特景觀。“飛龍在天”的傳說
賈家寨地處青龍鎮。這里既然叫青龍鎮,必然和龍有關,當了四十五年村支書的燕光明老人說他不止一次見過真龍。
第一次是十多年前,當時村上的曬壩還在,那是一個夏夜,剛收完稻谷,晚上十二點時,還有二十幾個村民在曬壩乘涼。突然從金娃洞里升起一道霞光,像一根線一樣慢慢上升,邊上升邊變粗聚形,升到空中就成了完整的巨龍,接著這龍就向下轉圈繞行,成了一條盤龍。龍身極長,大約有十幾丈,龍頭極大,龍角、龍須、龍鱗清晰可見,全身泛著透明的光澤,眼睛像珠子一樣晶亮,向下俯瞰著村民。一時間,曬壩上人聲鼎沸,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燕光明當時在屋內睡覺,有老者說:“燕光明書記不是最不相信有龍嗎?快叫他親自來看。”一村民便飛快跑進屋內把他拽出來。
但見該龍口含斗大龍珠,龍珠閃閃發光,龍鱗也泛著亮光,照亮了整個夜空。燕光明老書記趕緊叫一女村民去把他的老伴叫起來看這奇觀。其他已經睡下的村民也相繼被叫了起來,一時間曬壩上聚集了四五十人。燕光明老書記看龍慈祥地俯視眾人,并無惡意的樣子,叫大家不要驚慌,也不要驚擾了龍。事后,燕光明老書記問鄉上,國家有沒有發射衛星之類的東西。回復說沒有。當時農村沒有相機,也沒有現在的智能手機,所以也沒有留下影像。龍在空中停留了二十幾分鐘,燕光明老書記也看了二十幾分鐘,龍才化成霞光隱身潛回金娃洞內。燕光明老書記說當時在場的村民大多還健在,譬如吳中全、吳中清、李樹春、黎世權、張光亭……并說渠中旁“高巖頭”也有人看到,并證實就是賈家寨方向。
他第二次見著龍時,很多人在河邊干活,突然發現金娃洞河道出口處一陣水流涌動。金娃洞能通下河還是在燕光明老書記小時候發現的,當時他們幾個小孩躲在金娃洞里,大人來尋,他們便沿著小洞往深處躲,由此發現金娃洞可通向下河。
人們說回水流涌動,真像極了巨形水蟒在水里游動帶起波浪的樣子,接著—個青色龍頭伸出,像一座小山一樣擱在河中磐石上曬太陽,長長的黑色身子潛在水里,驚得河里的水牛紛紛躥上岸去。在岸邊干活的村民手拿石塊、鋤頭圍在兩岸,想上去打又不敢,怕被它吃了。有一頭水牛逃跑不及,一個踉蹌倒在它的身邊,龍張開磨盤大口像要吃水牛的樣子,嚇得水牛跌跌撞撞逃上岸去。見龍久久不去,有膽大的村民給巨龍作揖:“請龍王老爺讓開,我們要收活路。”村民們也四下散開讓道,巨龍一閃就不見了。經過這兩次龍現身之后,村民擔心龍會出來吃人吃動物,便將金娃洞堵了。
后面陸續有傳聞龍在河中“放牧”,燕光明老書記也就天天去河邊巡視。河里水并不深,但只要龍出現河水便暴漲數米,常常因為龍擺尾會將河中沉沙卷起數丈高。有一次差點把一艘客船掀翻,船上有七十多人,都說看見河中有一黑色巨蟒樣的東西在游動。有人說是鱷魚,但燕光明老書記一看那動物不像是鱷魚的樣子,倒像是龍。見龍時而擺動尾巴掀起大波浪,客船隨時都要側翻,一時間,滿船人對著龍作揖求饒,龍才作罷隱去。另一次,—個村民老太在河邊鋤油菜地,將她家的大水牛拴在河邊滾澡。突然,龍將水牛的屁股撞了一下,水牛回頭一看是個龐然大物,嚇得奮力往岸上跑,牛鼻索差點將牛鼻子扯掉,鮮血直流。老太太聽見響聲回頭一看,一個磨盤大的龍頭剛好露出水面,嚇得她也趕緊丟掉鋤頭跑回家。從那以后,那頭水牛再也不愿去那片河邊吃草了。燕光明老書記說這位老太太前年才去世,去世前無數次講到這事。
還有一次,燕光明老書記只見其形。村附近有一座山叫獅子嶺,山上有很多整片的青砂石磐。有村民要在山腰開工建房,當時采用的是日本制造的400挖掘機,該挖掘機抓力極強,抓再硬的石頭都像抓石灰一樣輕松,抓一下能裝滿一輛大貨車。挖掘機挖了幾天,挖到硬石磐便停了,風水先生將宅基線畫好,石匠便用大功率電鎬打基槽。早上十點左右,原本晴朗的天突然變色,一場暴雨即將來臨,大地籠罩在一片昏暗當中,兩米開外就看不見人影。燕光明老書記趕緊叫收工回家,大家感覺有雨水直往臉上撲,事實上又沒下雨。結果第二天早上,去地基的施工人員發現平滑如鏡的硬石磐被掀開十余丈遠,一條兩丈多長(燕光明老書記說他親自丈量過)的龍形石槽赫然出現在地基上,厚厚的泥漿上龍鱗龍骨清晰可見,大家都說是地龍借那片濃霧飛升了。看宅基地的風水先生說他從業幾十年,從來未曾見過如此神奇之事。當天上午有好幾十人在現場,也有人拍了照片,只是隨著時間流逝,照片也不知輾轉去了何處。那家人自從在龍形地基上建了房,家族便像開了掛一樣,子女個個都學業有成,做官的做到省級大官,做生意的也做到好幾個億的規模。真正是應了傳說中的“祖宅生得好”!
金娃洞探秘
“有龍出沒”的金娃洞是賈家寨最神秘的古洞之一,它能直通山下江河。因洞中有陷阱、岔道、暗河、陡壁等險惡之地,古往今來很少有人能直接穿越。傳說里面有—個金娃常變成普通小孩到外面來玩耍,但總不容易被發現和逮住。曾有人想尋金娃發財,進洞探險。越往前走越窄、越險、越恐怖,走到一段還有毒蛇擋道,極其恐怖,再也不敢前行,慌忙退出。后來為了防止危險發生,村民封住了部分洞口,至今無人敢進7、。
聽了燕光明老書記講的地龍飛升的故事后,我對此洞能通下河表示懷疑,有心求證,便憑著微弱的手機燈光小心翼翼地鉆進洞內。
洞口十分窄小,我的另—個朋友禹情要嬌小些,很輕松就進去了。我相對臃腫,衣服也穿得厚重,還蹬著五厘米高的高跟鞋,彎腰進去時明顯受阻,背部與石壁上方重重地親密接觸了一下。洞內相對平坦,寬不過兩米,長約八米,高約一米五。入目可見一四方石桌置于左洞壁,南北還各置一石凳。沒有石床,看上去像是一個議事廳。整個石室內布滿蛛絲網狀的藤蔓,像地球儀上的經緯線。石壁到處布滿裂縫,像褶皺的皮膚上撕裂的豁口。正對著洞口石壁下方有—個二尺左右寬的小洞,燕光明老書記在洞口向我們講解,那就是通向河邊的洞口。
我們趴在洞口借著微光探視,果見內洞往右傾斜、向下延伸,前方漆黑深不見底,洞內兩邊靠墻有石塊及泥土凸起,中間有一條狹窄的小溝,土質光滑,似有動物爬行的痕跡。禹情試著用洞內遺留的一根長竹竿往前探了探,沒有阻力。燕光明老書記說因之前有小孩掉下去過,所以,他就用石塊擋了,不然,可容一個瘦小成人通行至河邊。我用竹竿戳了戳,果然有與硬物接觸的聲音。我們沒有手電,沒有繩索,也沒有力氣搬動那洞內的土塊石塊,同行的廖總一直在洞外催促,我們只好說“等下次帶上強光手電再來看看”。
我們又往右側空曠之處查看,石壁上有一些古文字圖案,有兩個圖案已用紅墨描繪,像是鳥和一種四足動物。燕光明老書記解釋是他擔心石壁風化,讓人做了一些補救措施,也因洞內光線原因,著以紅色更醒目。
有意思的是左側盡頭處的石壁,只見從石壁延伸出植物根系,三分之二嵌入頂壁,三分之一伸出彎曲向下指向地面—根系長約三米,上面遍布著像筍殼一樣的東西,直覺告訴我這是斑竹的根系。但它給人的感覺實在像是龍尾,那些筍殼大小一致,布局也極有規律,結合燕光明老書記講的龍穴故事,我和禹情不約而同地說“這是龍尾吧”。石壁上有條石橫梁,右上角有人為破壞痕跡,露出青色內層。下有十余塊大方磚。禹情低低地說了一聲:“這個好像是一座古墓。”我便莫名感覺到一陣陰冷,頭皮發麻,潛意識里也覺得像是一座古墓。急忙對禹情說:“回吧!”還沒來得及走到洞口,禹情在后面啊的一聲晾叫:“這是什么東西?”我往后向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洞頂幾簇蝙蝠倒掛在石壁上,正微微扇動著翅膀。它們的顏色不同于我們常見的蝙蝠,此處的蝙蝠個頭較小,呈灰白色。我們進去那么久一直說話,也沒驚飛它們,倒讓我佩服它們的定力。
神秘古洞群
從金娃洞出來左轉,就是密集的巴人古洞群。古洞就像賈家寨這個人的五官,有了它們,賈家寨就多了靈氣,才能舒暢地呼吸,豪邁地活著。
巴人古洞群是賈家寨最大的歷史文化遺存之一。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以來的人類活動,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蹤影,堪稱崖居博物館。
據傳賈家寨共有古代巴國部族之一的寅人古洞三百多處,屬三層洞,貫穿整個山崖。由于年代久遠,崖洞多被淤泥填堵。經過近幾年的清理挖掘,目前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古洞約有一百六七十個。大部分隱藏在山腰,接近頂部、較平坦且易行可直接進洞觀察的約有三十余個。
崖洞多是青砂石材質,形態各異,大洞寬達一百多平方米,大約能容納一百多人,小洞也有五六平方米,可容納五六人。門臉方正,上橫梁基本都是寬約一尺五左右的長方形條石,橫梁上三至五個立門軸孔,兩邊豎梁對稱五六個擱木方的小孔,沒有上梁孔洞大,多是窄孔,類似于農村豬、牛圈擱木柵欄的感覺,下方沒有另設門檻,但靠右側地板會有一大兩小立門軸孔洞,較上梁稍淺。洞內不但有石床、石臺,還有流放崖洞滲透水的引水槽。有些洞內還有存放飲用水的大石坑。
其中有—個三連洞,叫“范目點兵洞”。范目是古代巴寅部落的代表人物。公元前206年,劉邦委派范目,征巴人,組勁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北定三秦,奠定了大漢基業。因范目帶領的這支巴人戰斗有功,劉邦以建章鄉侯、慈鳧鄉侯、渡沔縣侯封地給范目,這就是“范三侯”的由來。同時,給這方巴人以賦稅減免等優待,只征收以寅布為主要賦稅物的較少的賦稅,后來這群人也統稱為“寅人”。傳說范目在組勁旅暗中操練時曾在此山洞居住和點兵。此三連洞中洞稍大,中間一塊突起的石層似為將領臺,兩邊各有守衛洞。
此地傳說張獻忠剿滅四川時,曾到過賈家寨。傳言張獻忠殺戮成性,部隊所到之處人畜不留、寸草不生,哀鴻遍野,血流成河。原本寨子有很多房子,被張獻忠拆了架在一起全部燒為灰燼,村民被迫逃往易守難攻的山上避難。所幸寨子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環水,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優勢,唯一的一條靠近河邊的小路也山勢陡峭,僅容一人通過。
當年張獻忠部隊上千人圍攻寨子數日,寨上居民吃喝都在寨上,眼看糧食將盡,被逼得實在沒有辦法了,人急生智,便想出了“打糞戰”的主意。村民將大鍋架在洞前,鍋里裝滿糞水潲水,老弱婦幼齊上陣,去山上撿拾木材,將柴棒塞入鍋底燒,糞水被燒得沸騰,便擂鼓挑戰。等敵人順著唯一一條山路往山上爬時,一鍋鍋又臭又燙的糞水迎頭澆下,入侵者被糞水燙得皮開肉綻,傷亡慘重。張獻忠部隊見確實難以攻下,被迫撤離。撤退時,張獻忠感慨:這一生什么樣的仗都打過,就是沒打過糞仗!
賈家寨原本不叫賈家寨,此地原有賈姓、葉姓兩大家族。在這場抵抗張獻忠屠殺保衛戰中,有賈姓人員組織領導葉姓及其他四姓人奮戰有功,保住了寨子,被眾人擁戴才改為賈家寨。不論賈家寨是否真有其龍,賈家寨的山洞是這里真正神奇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