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水 魏志凌 王玉景 崔鵬
骨質疏松癥(OP)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脆性增加、骨組織微結構惡化為特征的骨代謝疾病,發病率較高,常見于老年人[1]。老年OP病人發生骨折風險增高,其中髖骨骨折較為常見,且治療難度相對較高[2]。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髖骨骨折臨床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有研究稱,該方法與病人預后不良相關[3]。血清25羥維生素D(25OHD)、甲狀旁腺激素(PTH)通過調節骨密度與骨組織微結構,調控OP疾病進展[4?5]。本研究探討血清25OHD、PTH水平與老年OP病人THA預后的相關性,旨在為評估老年OP病人THA術后預后情況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行THA手術治療的147例髖骨骨折病人的臨床資料,年齡60~87歲,平均(72.00±5.96)歲。術前行骨密度檢查,117例確診為OP,年齡63~82歲,平均(69.69±4.47)歲。術后6個月,采用髖關節Harris評分量表評估OP病人的預后,評分由2名護士專門負責,評分者對病人轉歸情況不知情。Harris評分量表包括疼痛、功能、畸形、活動度4個部分,滿分100分,>90分為優良,80~89分為較好,70~79分為尚可,<70分為差。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適用于髖骨骨折病人的預后評估。將Harris評分≥80分作為預后良好組(89例),Harris評分<80分作為預后不良組(28例)。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程序符合2013年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中相關要求。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OP臨床診斷標準,骨密度T值≤-2.5[6],經CT、X線片確診為髖骨骨折;(2)年齡≥60歲;(3)傷后7 d內入院;(4)均行THA手術治療;(5)手術由同一組醫生完成。排除標準:(1)合并髖關節結核、髖部畸形、骨腫瘤;(2)下肢運動障礙;(3)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內分泌疾病;(5)嚴重肝、腎功能損傷;(6)近半年內服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7)甲狀旁腺手術史。
1.3 方法 術前均進行D?二聚體檢查,排除下肢靜脈血栓風險,明確手術適應證。病人均行經前外側入路微創小切口THA治療,植入POLAR股骨柄和R3髖臼杯。病人術后接受骨化三醇和碳酸鈣、阿侖膦酸鈉和鮭魚降鈣素、阿侖膦酸鈉和依班膦酸鈉、阿侖膦酸鈉和唑來膦酸治療。
1.4 觀察指標 (1)收集所有病人的一般臨床資料,主要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入院時骨密度(腰椎L1~4)、合并基礎疾病、骨折類型、術后藥物使用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下肢靜脈血栓、術后關節脫位、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病人入院后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置于EDTA抗凝采血管中,3000 r/min,離心15 min。采用ELISA法檢測病人入院時血清25OHD、PTH,嚴格按照ELISA試劑盒說明書(美國Abcam公司產品)進行操作。采用酶標儀(美國Thermo公司產品)檢測在450 nm處的光密度(OD),以標準物的濃度為橫坐標,OD值為縱坐標,繪出標準曲線,根據標準曲線計算血清25OHD、PTH含量。比較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的臨床資料及25OHD、PTH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老年OP病人THA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描述兩定量資料之間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臨床資料及生化指標比較 預后不良組年齡、術后關節脫位發生率、術中出血量、入院時血清PTH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入院時骨密度、血清25OHD水平低于預后良好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資料及生化指標比較(±s)

表1 2組臨床資料及生化指標比較(±s)
注:與預后良好組比較,??P<0.01
項目 預后良好組(n=89)預后不良組(n=28)性別(男/女,n) 49/40 16/12年齡(歲) 67.39±4.33 77.00±4.92??體質量(kg) 56.69±6.09 57.02±6.10高血壓(n,%) 29(32.58) 9(32.14)糖尿病(n,%) 35(39.33) 12(42.86)高脂血癥(n,%) 22(24.72) 10(35.71)骨折類型(n,%) 股骨頸骨折 30(33.71) 11(39.29) 股骨粗隆間骨折 59(66.29) 17(60.71)術后藥物使用情況(n,%) 骨化三醇和碳酸鈣 35(39.33) 9(32.14) 阿侖膦酸鈉和鮭魚降鈣素22(24.72) 7(25.00) 阿侖膦酸鈉和依班膦酸鈉17(19.10) 6(21.43) 阿侖膦酸鈉和唑來膦酸 15(16.85) 6(21.43)術后并發癥(n,%) 下肢靜脈血栓 2(2.25) 1(3.57) 術后關節脫位 3(3.37) 7(25.00)?? 感染 3(3.37) 1(3.57)手術時間(min) 154.25±7.92 156.58±8.36術中出血量(mL) 208.58±32.79 230.25±33.54??入院時骨密度 -2.68±0.17 -3.58±0.40??入院時25OHD(ng/mL) 19.24±1.79 13.35±1.36??入院時PTH(pg/mL) 56.58±17.59 80.56±19.54??
2.2 老年OP病人THA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將年齡,術后關節脫位,術中出血量,入院時骨密度、血清25OHD、PTH作為自變量,按平均水平對其進行賦值(表2),并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術后關節脫位,入院時血清低25OHD水平、高PTH水平是影響老年OP病人THA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老年OP病人THA預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骨密度、血清25OHD、PTH水平與Harris評分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OP病人骨密度、血清25OHD水平均與Harris評分呈正相關(r=0.621、0.764),血清PTH水平與Harris評分呈負相關(r=-0.557)。
髖部脆性骨折多發于老年人群,以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為主要類型,是OP常見嚴重并發癥[7]。THA能夠重建髖關節功能,減輕長期疼痛,改善髖關節活動性,恢復老年病人的正常行走能力,正逐漸應用于髖骨骨折的臨床治療[8]。然而,THA的應用仍存在較大爭議,有研究表明,病人在接受THA后3個月內出現再次骨折、關節脫位、感染、死亡的風險高于同齡普通人群,部分病人預后差[9]。因此,尋找預測老年髖骨骨折病人THA預后的參考指標,對降低手術風險,評估病人近期及遠期預后意義重大。
25OHD是體內維生素D貯存和轉運的一種主要形式,監測血清25OHD水平能夠評估維生素D是否缺乏[10]。維生素D缺乏是OP的危險因素之一,血清低25OHD水平反映機體缺乏維生素D,增加病人發生OP風險。PTH具有成骨和破骨雙向作用。有研究稱,血清PTH異常與OP的發生密切相關[11]。臨床上采用Harris評分評估病人THA前后的髖關節功能,Harris分值低,病人預后差[12]。本研究結果顯示,OP病人的骨密度、血清25OHD水平均與Harris評分呈正相關,PTH水平與Harris評分呈負相關,提示維生素D缺乏、甲狀旁腺功能異常可能是導致老年人群發生OP的原因,骨密度、血清25OHD、PTH水平可能是老年OP病人THA預后的影響因素。對可能影響預后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術后關節脫位、入院時血清低25OHD水平、高PTH水平是影響老年OP病人THA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在衰老過程中,骨髓微環境中成骨細胞介導的骨形成和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失衡,大量的骨丟失,骨骼脆性增加[13]。同時,高齡病人機體免疫水平低下,術后切口感染風險較高。血清25OHD水平降低,抑制骨小梁的形成和鈣鹽的代謝,從而引起骨質流失、骨量減少,不利于術后骨折愈合[10]。PTH是調節骨轉換和鈣、磷代謝的重要多肽,甲狀旁腺過度分泌PTH,骨轉換率增加,骨的分解、吸收增強,骨量下降,下肢肌力不足,導致病人跌倒、骨折風險增加[14]。術后關節脫位是THA的常見并發癥,不利于病人髖關節功能恢復[15]。老年OP病人外展肌群肌力下降,髖關節周圍軟組織張力失衡,髖關節穩定性差,易誘發術后關節脫位。
綜上所述,血清低25OHD水平、高PTH水平是影響老年OP病人THA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可以作為預測老年OP病人THA預后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