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艷, 劉 軍, 王鳳東, 劉海紅, 楊春光, 董志偉, 王曉靜
(河北省承德市婦幼保健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新生兒敗血癥是病原體(細菌、病毒、原蟲)進入新生兒血液中生長繁殖,并產生一定的毒素進而引起新生兒全身炎癥反應的疾病,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上新生兒敗血癥的病情進展非常迅速,在極短的時間內容易造成重要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因此臨床醫師及時對疾病進行預測就尤為關鍵。國內臨床上常用的實驗室輔助診斷指標(血常規、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血清淀粉蛋白A)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并不是很高,而且受采血時間、采血量、標本是否正確保存運輸等多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檢驗結果的偏差[1]而誤導臨床診斷。針對實驗室出現的常見問題,能否有效利用實驗室指標,提高指標對新生兒敗血癥危重程度的評估能力,是本研究的關鍵。目前,國內研究NLR、HMGB1與新生兒敗血癥危重程度評估的研究較少,本文旨在運用NLR、HMGB1、PCT評估新生兒敗血癥危重程度,使用串聯、并聯實驗分析出指標的敏感性、特異性,為臨床上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2016年10月至2021年3月來我院新生兒科就診并確診為新生兒敗血癥的患兒76例,男40例,女36例,胎齡33~40周,平均為36.88±2.66,出生體重2.1~4.2kg,平均為3.22±0.32,羊水污染23例,胎膜早破33例,早產兒33例,黃疸26例。根據新生兒危重病例評分法進行評分[2],24h內對所有異常的檢測值進行評分,分值>90為非危重,70~90為危重,<70為極危重,將危重與極危重歸為危重組,根據以上原則將患兒分為危重組38例,非危重組38例。
1.2選例標準
1.2.1入組標準:新生兒敗血癥患兒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所有患兒家屬或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承德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排除標準:遺傳代謝性疾病患兒;嚴重的心肝腎疾病損傷的患兒;進行抗生素治療的患兒;有先天性免疫疾病的患兒;有先天性畸形的患兒。
1.3方 法
1.3.1NLR檢測:入院前所有患兒在NICU進行靜脈采血,NICU護士嚴格實行無菌操作,采集患兒外周靜脈血3mL至于EDTA-K2血常規管中充分混勻,并于1h內完成各個指標檢測。使用SYSMEX-2000i血細胞計數儀進行血常規相關指標的檢測,通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的數值計算出NLR值。
1.3.2PCT、HMGB1檢測: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的操作說明對標本進行檢測,使用免疫層析定量分析儀檢測血液PCT、HMGB1水平。
1.3.3質量控制:檢測前對檢測儀器進行維護、校正,使用高、中、低3個值的質控品對檢測儀器進行質控分析,減少儀器的系統誤差;所有檢測要求同一技師操作完成,減少主觀因素引起的隨機誤差,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1.4統計學分析:數據庫錄入數據,使用統計軟件SPSS20.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構成比)描述,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描述使用,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性,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判斷研究指標對新生兒危重癥的預測價值,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獲取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NLR 、PCT 、 HMGB1進行串聯實驗、并聯實驗,計算出的并聯值、串聯值,得出敏感度和特異度。
2.1兩組患兒HMGB1、NLR、PCT結果比較:入組的危重癥38例,非危重癥38例,兩組NLR、PCT、HMGB1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新生兒危重評分與HMGB1、NLR、PCT的相關性: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NLR、PCT、HMGB1水平與新生兒危重癥評分呈負相關。危重癥評分與血清HMGB1水平的相關性(r=-0.637、P<0.001),危重癥評分與NLR水平的相關性(r=-0.295、P<0.001),危重癥評分與血清PCT水平的相關性(r=-0.176、P<0.001)。

表1 兩組患兒HMGB1 NLR PCT比較
2.3ROC曲線分析:繪制ROC曲線后得到,曲線下面積PCT>HMGB1>NLR。見表2。

表2 各指標對新生兒敗血癥危重程度的預測價值
HMGB1:高遷移率族蛋白1;NLR: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PCT:降鈣素原;AUC為曲線下面積;CUT-OFF值為最佳臨界值。NLR: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PCT:降鈣素原;HMGB1:高遷移率族蛋白1;ROC: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圖1 各炎癥指標對新生兒敗血癥危重程度的預測效能
2.4NLR、PCT、HMGB1并聯實驗和串聯實驗結果: 并聯試驗,患者的NLR、PCT、HMGB1結果均為陰性才判定為陰性,其余情況均判定為陽性,此時真陽性數為30,靈敏度為0.789;真陰性數為22,特異度為0.579。串聯試驗,患者的NLR、PCT、HMGB1結果均為陽性才判定為陽性,其余情況均判定為陰性,此時真陽性數為27,靈敏度為0.711;真陰性數為37,特異度為0.974。見表3。

表3 NLR PCT HMGB1 串聯并聯實驗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NLR可以反映全身炎癥和免疫系統功能,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和預后密切相關[3],被稱為監測炎癥的潛在標志物,是代謝性疾病和炎癥性疾病的鑒別診斷或判斷預后的指標,最早,NLR被認為是某些惡性腫瘤的獨立危險因素,隨后在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大動脈炎[4,5]等免疫性疾病等患者的血液指標中也發現NLR的異常增高,并且與疾病的活動程度呈正相關。最近研究表明,NLR對膿毒血癥、敗血癥患者的預后也有較高的價值[6]。陳素云[7]等對膿毒血癥生存組和死亡組兩組的NLR指標進行分析,得出了高NLR是膿毒血癥28d不良預后的危險因子的結論。本研究數值顯示,NLR在敗血癥危重組與非危重組比較,t值為15.424,P<0.001;NLR在新生兒敗血癥的危重程度的判斷及預后都有一定的價值,與陳素云等研究的結果一致。李園[8]等研究發現,新生兒敗血癥危重組NLR水平明顯高于非危重組,并且NLR與新生兒的危重評分呈負相關關系,此結論與本文一致。本研究中,NLR的診斷靈敏度為76.3%,特異度71.1%,對疾病診斷及預后存在一定的延遲性,不適合單獨使用,聯合使用的意義更大。
高遷移率族蛋白1(HMGB1)具有促炎活性,通過激活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免疫細胞,介導炎癥因子大量釋放,可參與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發展[9]。國外研究表明,HMGB1是內毒素致死效應的晚期重要炎癥介質,TNF等早期炎癥因子釋放高峰過后,巨噬細胞開始釋放HMGB1,產生類似組織壞死后引起的炎癥反應[10]。當細胞受損時,細胞核內HMGB1釋放到細胞外,引發單核巨噬細胞分泌促炎因子,促炎因子又反過來刺激HMGB1的分泌,正負反饋同時作用,加重了機體的炎癥反應。在炎癥后期,膿毒血癥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并且升高的程度與感染嚴重性相關。本研究數值顯示,HMGB1在敗血癥危重組與非危重組比較,t值為9.994,P<0.001;HMGB1對新生兒敗血癥的危重程度的判斷有一定的價值。本文HMGB1的診斷靈敏度為78.9%,特異度73.7%,特異性不強,容易造成誤診,在臨床上可否單獨使用還需進一步研究。
PCT是臨床使用最多的炎性指標,在健康人群中,PCT的分泌極低,只有甲狀腺細胞分泌,當細菌感染時,內毒素細胞因子刺激機體許多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肝臟細胞等)分泌PCT,使PCT含量迅速升高。本研究中危重組PCT水平高于非危重組,t值為6.206,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PCT對新生兒敗血癥危重程度的判斷及預后有一定的意義。ROC曲線下面積PCT大于HMGB1和NLR,診斷疾病靈敏度為73.7%,特異度86.6%,特異度高于以上兩個指標。筆者在研究中得出PCT的cut-ff值是21.66ng/mL(PCT≤21.66ng/mL),高于臨床正在使用的臨界值(PCT≤0.5ng/mL),也高于國內文獻中給出的參考臨界值。分析原因可能與新生兒出生后的生理性增高有關,足月新生兒在出生后21~24hPCT生理性增高達到高峰,最高可達21ng/mL。王思云[11]等針對不同時段患兒的PCT變化進行研究,提出PCT診斷不同時段的敗血癥患兒可以用不同的臨界值。也有報道提出,PCT的成人參考區并不適用于新生兒,需另行找到制定標準或臨界值來判斷有無感染。PCT的高靈敏性和高特異性對患兒疾病的危重程度評估及判斷預后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輔助臨床治療,降低誤診率和漏診率。本研究發現,隨著新生兒敗血癥病情加重,新生兒危重癥評分逐漸降低,NLR、PCT、HMGB1的水平逐漸升高,存在負相關關系,進一步通過三者的串聯實驗和并聯實驗結果分析得出,三者并聯試驗的靈敏度為78.9%,特異度為57.9%,可見三個指標不適合并聯使用;三者串聯試驗的靈敏度為71.1%,特異度為97.4%,三個指標串聯應用使方法的特異度提升明顯,降低臨床誤診誤診的發生。三個指標串聯使用可為新生兒敗血癥危重程度的早期判斷提供更準確的數據參考,使實驗室指標發揮了最大的價值。
綜上所述,臨床上可考慮使用HMGB1、NLR、PCT三個方法的串聯應用,以減少對新生兒危重癥的誤診誤判的發生,對危重癥的評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助于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提高治愈率、縮短治療周期。本研究需加大樣本量,增加隨機對照進行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