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鈞
宜興紫砂光素方形器以傳統的鑲接工藝成型,屬于宜興陶瓷產區獨一無二的“片筑法” 手工技藝,存在一定的操作難度。其造型形式多為四邊長方矩形體或正四方形體,少有五方、六方等多面形體。方形器具有剛健、挺括和氣勢強烈等藝術特征。
《八方玲瓏提梁壺》運用直線原理,壺身由上下各八塊泥片鑲接而成,外觀形態輪廓分明、錯落有致、板塊均衡,內含人生哲理外圓內方、虛懷若谷。由表及里,使得整件作品在充實的上下錯落八方棱臺體和外圍虛圓輪廓及提梁把空靈間相輔相承的作用下,生發出剛柔并濟、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給人留下八面玲瓏、真力彌滿的美學印象。
根據紫砂壺的外形分類,主要有幾何形的光素器、仿生形的花塑器與瓤瓣形的筋紋器三大類。光素器中又有圓形體、方形體與方圓相寓的。其中的方形體,尤其是多面的方形體,各個板塊需要相互對應才能使整器顯得塊面勻稱、分布均衡。設計時,每個板塊相交的棱角需與外圍虛圓上的等分點嚴密切合,寓方于圓的規范中。其做壺之道,亦如人的處世之道,需外圓內方、方圓互濟。因為現實的世界與復雜的社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執其一端。圓與方本是一體,既對立又統一,需將它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方圓之術,是做壺和做人必須修煉的功夫,也是做好壺與做好人不可缺少的大智慧。用心體悟方圓之道,方能在壺藝創作和人生的道路上進退自如、游刃有余。
《八方玲瓏提梁壺》 引進為人處世的方圓之道,延伸為本作品的創意主題,進行精心設計。它的外圍是一個虛圓,意味著虛懷若谷,胸懷像山谷一樣深廣,能容納許多許多,實體部分圓形的壺口和壓蓋,又與外輪廓的虛圓里應外合。八方棱臺形壺身,則顯示著剛正于內的氣概,正氣凜然。而四方形直嘴、八方形壺鈕與菱方形提梁,則有更多的尊嚴、原則與力量的韻味。整器仿佛意欲告白:方為陽,圓為陰,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相推以化萬物。方為自強不息,圓為厚德載物。為人無方,難存浩然正氣;處世無圓,則會舉步維艱。唯有悟得方圓之妙,方能使君子立世而把握住成功的機會,讓人生充滿精彩。

《八八瓜趣》

《仿古》

《曲壺》
《八方玲瓏提梁壺》 的通體材質為純凈紫泥,成型采用紫砂傳統光素方形器打泥片、鑲身筒的傳統工藝進行制作。首先,將泥條拍打成厚薄均勻的泥片,以樣板確定壺身上、下兩部分泥片的尺寸,再按規格進行上、下各八塊泥片的切割,要求尺寸相當、切角一致。先將下半部略大的泥片一一鑲接和拍打成型,再將上半部略小的泥片鑲接成型,最后將上、下兩部分拼接,形成下大上小、中部束腰、齒形對接、新穎獨特的外觀形態,其中的剛勁豪邁之氣呼之欲出,而峰回路轉后的似水柔情之韻也表露無遺。與此同時,長長的四方形直嘴似從斜刺里竄出,顯得生氣蓬勃、斗志昂揚;壺肩寬廣,顯得一馬平川、四野曠達;平整的圓形蓋子口與壺口吻合貼切,顯得圓通練達、神態平和;蓋面上的八方形鈕端面倒角,其外擴的張力與壺身內斂的形象正好形成反差,顯得靈動活潑、傲岸不群;菱形提梁豎柱從壺肩相對的兩個棱角處拔地而起,顯得橫空出世、智圓行方。
整器主體壺身與嘴、蓋、鈕、提梁等其他構件的搭配既巧妙又合理,既有變化又顯得和諧。這是因為在壺的創作過程中,首先明確主、次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有主有次、有松有緊、有放有收,并在幾個關鍵的構件處理上做到精細多變、反復錘煉,最終使造型的構件與主體之間形成和諧的聯系,體量與空間的對比形成映襯的關系,形成整體統一的視覺效果。

《八方玲瓏提梁壺》
《八方玲瓏提梁壺》 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棱臺形上下錯落的齒形結構,也是該作品最為“充實”的地方。而渾方形如虹般橫跨的提梁間,卻又留下一大片“空靈”的地方。這件作品在保持著優良的使用功能的同時,又有著優越的以虛寫實、以實寫意、虛實相生的審美功能。它的外觀雖然是抽象的,卻仿佛在以生動形象的語言繪聲繪色地告訴人們:一個完美的能受到廣大群眾普遍歡迎的人,應該是善解人意的人;一件完美的能讓人們普遍喜歡的壺藝作品,也應該是設計巧妙、做工精致的壺。《八方玲瓏提梁壺》 也正是以此為目的進行設計制作的。
中國當代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一書中指出:“藝術是一種技術,古代藝術家就是技術家(手工藝的大匠)。現代及將來的藝術也應該特重技術。然而他們的技術不只服役于人生(像工藝),而是表現著人生,流露著情感個性和人格的。”《八方玲瓏提梁壺》就是通過技術向藝術演進,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實,由塑造壺藝形態而后詮釋人生智慧,由虛懷若谷、大智若愚的哲理而后呈露真力彌滿、萬象在旁的美學意象的。
由此可見,像《八方玲瓏提梁》 那樣的壺也會受到人們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