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努·布拉德福德(Anu Bradford)
在當今的地緣政治環境中,世界各國領導人能夠達成一致的領域寥寥。但是,約束科技巨頭正在成為少數可以得到每個人支持的理念之一。從中國到歐盟和美國,行政當局正在轉向運用反壟斷法以限制市場力量,從而促進更公平、更具競爭力的經濟發展。未來一年,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大的推動市場與國家之間達成新的和解的力度,反壟斷法是這項工作的核心,而科技巨頭是主要目標。
推動這一變化的普遍擔憂是科技巨頭已經變成巨無霸。多年來,科技巨頭一直在與以下指控作斗爭:他們在自己經營的在線市場上偏袒自己的產品;濫用對消費者數據的獲取特權以獲得競爭利益;以及通過收購一切可能挑戰其市場地位的公司來阻礙競爭。這些做法讓消費者幾乎沒有選擇,人們現在依賴于少數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
長期以來,歐盟一直在帶頭解決這些問題,利用其反壟斷法重新分配市場力量,提高消費者的福利。在過去十年中,歐盟僅針對谷歌就完成了三次反壟斷調查,罰款金額接近100億美元。歐盟委員會目前正在調查谷歌的廣告技術和數據收集行為、蘋果的應用商店和移動支付系統、臉書的數據收集和數字廣告模式,以及亞馬遜的市場運營。歐盟監管機構還想要做得更多。
2020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數字市場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尋求賦予其新的權力,以監管科技巨頭和其他將企業與終端用戶連接起來的“看門人”公司?!稊底质袌龇ò浮吩从谝粋€認識:現有反壟斷執法行動沒有使數字市場更具競爭性。新法律將允許歐盟徹底禁止一系列數字看門人的做法,例如自我偏好或使用競爭對手的數據。該法可能會在2022年通過,屆時它將產生全球影響。歐盟憑借市場力量對全球市場進行單邊監管的“布魯塞爾效應”,是其憑借歐盟市場的力量,致使大型跨國公司經常將歐盟規則擴展到其全球業務。科技公司已經做好了應對沖擊的準備。
直到最近,美國一直對歐盟對美國科技巨頭實施反壟斷法持觀望態度。技術自由主義者將歐盟的行為歸咎于歐洲出于嫉妒的保護主義,但美國立法者和執法機構現在正在意識到該行業的過度行為,并越來越質疑不受約束的市場是否會產生理想的結果。


2021年10月28日,臉書宣布該平臺的品牌將部分更名為“元宇宙”(Meta)。此后,經常有人到臉書總部的新標志墻“打卡”。攝影/本刊記者劉關關
美國眾議院多次傳喚科技巨頭掌門人,就其反競爭做法進行聽證。2020年,眾議院反壟斷、商業和行政法小組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關于數字市場競爭的重要報告,呼吁重振美國的反壟斷法。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也開始采取行動,司法部質疑谷歌的壟斷行為,聯邦貿易委員會則起訴臉書以非法壟斷的方式運營。美國總統拜登堅決支持這一政策轉變,任命以在反壟斷問題上持堅定立場而聞名的行業批評人士擔任政府高層職位。2021年7月,拜登政府發布了一項關于《促進美國經濟競爭》的雄心勃勃的行政令,承諾打擊互聯網平臺行業的壟斷行為。
中國對科技行業的態度也在發生重大轉變。長期以來,中國對國內科技公司保持著寬松的態度,以促進增長和提升中國的技術主導地位。但現在,中國政府正日益將注意力轉向社會不平等和貧富差距。
2021年4月,中國對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處以182億元人民幣罰款,因其阻止商家在競爭對手的電子商務平臺上銷售產品。當局還對騰訊集團處以罰款,責令其終止與全球唱片公司的獨家音樂授權協議,禁止其收購中國兩大視頻游戲流媒體網站虎牙和斗魚。除了這些執法行動,政府還起草了新的反壟斷規則。
與美國和中國相比,歐盟接下來會做什么更容易預測。在可能于2022年通過《數字市場法案》之后,歐盟委員會將可以自由地進行多項反壟斷調查,如果歐洲法院沒有遇到重大挫折的話,預計其將在未來一年內對谷歌針對歐盟委員會的上訴作出裁決。
最大的未知數是美國監管機構能在多大程度上說服美國法院參與反壟斷革命。過去一年的情況表明,傾向于保守的美國法院不會輕易被說服,認定臉書和蘋果涉嫌壟斷。分裂嚴重的美國國會能否利用對科技巨頭的共同不滿,通過有意義的立法,還有待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壟斷行為的打擊可能為美國的反壟斷改革鋪平道路,因為這將令美國企業的辯解:對其反壟斷的制裁稀釋了其權力,會削弱它們對抗中國競爭對手的能力,這一說法將不再成立。問題在于中國政府準備走多遠,中國要成為全球科技強國,就需要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
盡管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很明顯的是,新的監管閃電戰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國際共識。除了歐盟、美國和中國,其他大型經濟體,如澳大利亞、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和英國,都在對科技行業進行打擊。
在這種環境下,科技巨頭需要謹慎應對。我們正走向企業和政府之間曠日持久的攤牌,這將對所有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短期內看不到結束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