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蕾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
回顧歷史,我國的國際貿易地位在近30年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在1978年時,還僅處于全球第29位,但是,在2013年便迅速提升至全球對外貿易規模的第1位。在商務部對外貿易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2.91萬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出口12.48萬億元,增長5.2%。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進出口額分別為7.01、7.66和8.24萬億元。我國進出口增速高于65大經濟體整體水平0.8個百分點,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我國出口貿易的大規模迅猛增長,在不斷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產品和要素的跨地域流通的同時,也強烈地影響著整個國際分工體系的發展。現在國際上很多國家都指責我國出口量過大,針對我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從而制約我國的經濟發展。但是僅僅就我國生產的iPhone手機來舉例,iPhone手機在我國進行加工生成的過程中,我國勞動要素投入的新增加的價值占整個產品價值不足5%,由Kraemer et al.(2011)有關iPhone 手機全球價值鏈追蹤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每出口一臺iPhone 手機帶來的實際價值僅為其中的1.8%。即單獨從增加值的角度來看,我國實際的出口貿易情況跟傳統的計量方式計算出的結果往往是有很大偏差的,因此,剖析我國各產品的出口品中的實際增加值,正確判斷我國與其他貿易國之間的利益關系,來考察我國在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往來時的真實獲利具有重要意義,避免夸大我國作為價值鏈末端生產國的獲利事實。
本文將基于WIOD(世界投入產出數據表)提供的基礎數據來測算研究我國各部門出口品的增加值實際含量。具體增加值的測算方法,采用了投入產出模型。
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列昂惕夫 (W.Leontief)首先提出了投入產出模型,該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線性代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一個經濟系統的各部門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特別是分析各部門在產品生產和消耗之間的數量關聯度,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用于經濟分析和預測。
創新:學術界中關于全球價值鏈的研究很多,本文旨在通過宏觀大數據分析課程當中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實踐,來分析和驗證我國的出口貿易價值規律。
不足:本文收集的資料及數據維度較少,其基礎數據只有來自WIOD2014年度的一個數據表格進行分析,同時由于數據和篇幅等原因,只是選取了我國出口量前10的行業進行觀察和測算,因此分析的結果具有局限性;數據分析方法僅有一種,如果是兩種測算方式,可能結果上更有說服力。

表2 WIOD中研究部門的原始數據
當判斷某生產國在全球價值鏈上出口產品和服務中,該國投入所產生的附加時,我們通常使用到出口貿易國內增加值這個概念,即出口品在排除掉國外價值投入及生產中使用的進口中間產品后,該出口品增加的價值,也就是該國的增加值。生產國的出口貿易國內增加值來源于國際貿易所得,根據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動因,由該國產品和企業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來最后決定出口貿易國內增加值。
在過去一段時間,國際貿易中由于分工地位越發明確,致使每個生產國都各自專注于某一生產環節,這樣的全球價值鏈讓各國之間的關系越發緊密,相互依賴。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所提供的2012年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超過50%的世界出口是由全球供應鏈上的中間品貿易完成的。通過有關研究發現,在中美發生的雙邊貿易中,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值如果以貿易增加值的計算方式來比較,實際上比以傳統貿易統計的數據低20%-30%。學者RobertC. Johnson, Guillermo Noguera(2012)提出來自同一個來源國包含在各自最終消費的增加價值的總量為價值增加出口。他們利用GTAP數據庫計算出附加值出口量與總出口量的比值來判斷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國家各自的實際價值增加值,并對這些國家和地區加以區分。二人的研究驗證了,相對于完成產品最終組裝的生產國家,那些資源豐富或制成品生產的國家在國外最終需求中,有很高的國內價值投入,因此這些國家仍舊會在出口品當中獲得更高的增加值。這些數據都是無法通過傳統的貿易總額數字中反映出來的。

表3 各部門投入產出矩陣

表4 各部門的增長值系數

表5 各部門出口品的增加值
肖 威(2017)在Koopman等人提出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之上,基于歐盟WIOD世界投入產出表(WIODs)提供的數據,對1995-2011年歐盟39個經濟體出口總值中的貿易增加值進行了測算。接著把該數據作為貿易利益代理變量進行大樣本跨國面板數據實證檢驗,考察各因素的影響作用。其研究成果展示出生產國在貿易活動中獲取的利益與要素稟賦差距、加權關稅率、分工形式、研發強度以及基礎設施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
計算數據來源于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提出的關于我國的國家數據投入產出表(CHN-niot)中的2014年度的數據。WIOD表中提供了56個行業的數據,因為我們觀察的是各行業的出口增加值情況,因此選取了表中出口量排名前10的行業作為觀察數據,研究這10個行業的增加值含量情況,這10個行業的編號,出口值,行業說明的初始數據如表1所示(單位為:百萬美元)。

表1 研究部門對象說明
符號說明:①Wj為某部門的出口品增加值總量;②其中wj表示第j部門的增加值率,其中符號Vj表示第j部門所創造的增加值,符號xj表示第j部門的總產出;③表示各部門出口量的對角矩陣;④Leontief逆矩陣表示為:(I-A)-1.
由此,我們可將各部門出口產品的國內增加值公式表示如下:

研究對象的投入產出比表數據為:
第一步:先通過計算各部門的增加值率,再求逆矩陣,從而求得各部門(I-A)-1。
第二步:由各部門生產過程中投入的該部門的產品除以該部門的總投入,求得各部門的增長值系數wj。
第三步:通過構建各部門出口量的對角矩陣,計算各部門的出口品帶來的增加值Wj。
由此計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們測算的10個部門中,出品口帶來的增加值最多的部門為C26部門,即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制造業。為了能更準確分析哪個行業的單位出口品增加值更高,我們將以上數據分別除以各自的出口量,得到表6數據:通過該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G46(批發貿易,機動車輛和摩托車除外)部門的單位出口量所帶來的增加值是最高的。而從WIOD數據表中表示,該部門在我國各部門總出口量僅排在第五位,與排名第一位的C26(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的制造)部門的總出口量相比,其出口量僅占第一位C26部門的27.76%。而C26部門的單位出口增加值相較G46部門,僅是其56.56%,兩部門單位出口增加值差距之大顯而易見。

表6 各部門單位出口的增加值
前文中,我們利用了投入產出模型計算出了我國總出口量前10位的各個部門的出口產品所帶來的增加值,同時進行了這10個部門單位出口增加值含量的測算。可以看出,在出口貿易活動中,國內生產增加值的增加顯著依賴與出口規模的增加,產業規模增速極大推動了出口貿易國內增加值的提高,產生著積極作用。但是增加值高的產業中,單位出口品的增加值含量并不高。隨著我國資源的不斷減少,人口紅利的消失,這種人口密集度高產業規模擴張所帶來的單位出口增加值將會遞減。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傳統的批發貿易行業中,我國單位出口所帶來的增加值較高,因此可以鼓勵該行業的出口貿易,但在今后的發展中,需要同時提高該行業的員工素質,提高勞動力技能,從單純的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向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要素比較優勢轉變,從傳統的服務業向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務業,例如C26部門所代表的計算機、電子及光學產業進行轉變。這種轉變也將會為提高其他部門的單位出口增加值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要加強技術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從而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時的位置,向價值鏈頂端不斷靠近,從原來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進行轉變,不斷優化和升級我們的貿易結構,培養新的增長點。同時,可更加注重和鼓勵該行業的企業做好自身發展,避免盲目擴張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要充分考察市場的需求,結合自身能力,控制產能。對于有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則要不斷加強優勢,放大長處,加強研發,提高產品的出口貿易增加值,降低對國外技術和產品的過分依賴,促進在全球價值鏈上獲得領先的地位。
相關鏈接
出口,簡單的說指企業將生產的成品從本國出口至其他國家或地區收取外匯的成品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