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珊,李洪慶,楊 帆,劉 磊
(1.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2.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中國汽車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分區域汽車產業發展大相徑庭。我國汽車產業生產布局符合胡煥庸線(既黑河—騰沖一線)分布特征,汽車生產集中在東部,西部區域汽車產業布局較少,整體呈現長三角、東北、長江中游、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六大汽車產業集群分布格局,空間集聚效應凸顯。在新能源汽車產能逐步釋放后,六大汽車產業集群內涵與產品結構發生了一定改變。

圖1 2020年六大汽車產業集群產量分布情況
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四省市,聚集了整車企業61家以及5843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2020年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汽車總產量為521.35萬輛,占比21.17%,同比增長-2.48%,新能源汽車總產量為48.26萬輛,占比33.95%,同比增長67.86%。
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已逐漸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在整車生產的強勁支撐下,長三角產業集群零部件企業、研發設計企業不斷聚集,現代汽車服務業蓬勃發展,新興業態不斷涌現,汽車產業鏈條持續完善。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規劃等方面的政策不斷出臺、完善、落實,提升了汽車行業及企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整體效能。2020年以來,長三角產業集群繼續發揮產業聚集效應,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二期、大眾(安徽)MEB工廠等整車項目的落地,進一步鞏固了長三角產業集群的領先地位。
東北汽車產業集群包括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三省,聚集了整車企業20家以及814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2020年東北汽車產業集群汽車總產量為347.45萬輛,占比14.11%,同比增長-10.21%,相較于其他產業基地,東北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發展相對滯后,整體推廣較慢。
東北汽車產業集群形成了以吉林省為核心、遼寧省為支撐、黑龍江省為補充的整體發展格局。吉林省整車規模龐大,零部件體系覆蓋面廣,極具拉動產業向上的潛力,但產業鏈賭點、斷點問題仍在較大程度上制約著集群整零協同發展,隨著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項目落地長春,吉林省汽車工業將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實現重大突破。遼寧省汽車工業以擁有華晨寶馬、上汽通用等整車廠的沈陽市為主體,構建了金普新區、丹東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等重點承載園區,2020年4月華晨寶馬鐵西新工廠開建,建成后將實現寶馬的純電動車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和燃油車型產品共線生產,提升寶馬在華整車產能。
長江中游汽車產業集群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三省,聚集了整車企業53家以及2346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2020年長江中游汽車產業集群汽車總產量為291.5萬輛,占比11.84%,同比增長-11.45%,新能源汽車總產量為10.9萬輛,占比7.68%,同比增長-46.46%。
武漢、長沙、南昌等長江中游城市聯動發展汽車產業,集群規模穩步壯大。湖北省依托良好的交通、經濟區位優勢,形成了武漢-孝感-隨州-襄陽-十堰和宜昌-荊門-荊州-武漢-黃岡-黃石兩大汽車產業走廊,極大推動了湖北省汽車制造及產業鏈的快速發展。湖南省緊抓產業變革機遇,大力推動車聯網產業發展,制定車聯網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多部門聯合工作機制,目前已集聚300多家車聯網重點企業,有力地帶動本地車聯網產業實現國內引領。江西省汽車產業承載園區以南昌小藍經開區、撫州高新區為主,贛州、上饒等城市由于缺乏市場指導和沒有充分研判投資風險,出現了投資過熱、產能利用率過低的情況。
京津冀汽車產業集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聚集了整車企業52家以及1012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2020年京津冀汽車產業集群汽車總產量為358.11萬輛,占比14.54%,同比增長-4.04%,新能源汽車總產量為10.30萬輛,占比7.25%,同比增長36.87%。
京津冀汽車產業集群整車產量突破350萬輛,但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剛過1000家,整零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仍然凸顯。北京市汽車產量以北京奔馳、北京現代等合資企業為主要動力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基礎芯片、操作系統、軟件算法等方面均有相關產業鏈企業布局。天津市汽車產業主要集中布局在濱海新區、西青區、東麗區、武清區等區域,聚集了一汽豐田、一汽-大眾、長城汽車等整車廠,2020年6月20萬輛產能的一汽豐田新能源分公司項目在天津中新生態城啟動,該項目進一步擴大了天津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的影響力。河北省緊抓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以及在長城汽車的帶動下,形成了良好的汽車產業發展環境,未來將重點構建“2+3+3”產業發展格局。
珠三角汽車產業集群包括廣東省、廣西省兩省,聚集了整車企業28家以及1191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2020年珠三角汽車產業集群汽車總產量為487.72萬輛,占比19.81%,同比增長-1.41%,新能源汽車總產量為31.86萬輛,占比22.41%,同比增長45.67%。
近年來,廣東汽車制造業企業數量和規模保持穩定增長,隨著比亞迪、廣汽傳祺等自主品牌發展壯大,小鵬汽車、廣汽埃安等新能源造車企業逐步發展,全省已形成日系、歐美系和自主品牌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汽車產量連續三年居全國首位。廣西省汽車產業主要集中在柳州市,柳州是老牌的汽車生產聚集地,其圍繞上汽通用五菱積極推進產業鏈布局和項目建設,具備良好發展基礎和完整產業布局的產業生態逐漸形成。
成渝汽車產業集群包括重慶市、四川省兩省市,聚集了整車企業45家以及1418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2020年成渝汽車產業集群汽車總產量227.05萬輛,占比9.22%,同比增長13.40%,新能源汽車總產量7.84萬輛,占比5.51%,同比增長13.13%。
成渝是六大汽車產業集群中汽車產量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產業集群。長安汽車在2020年實現累積產量203.3萬輛,同比增長13.14%,在長安汽車的強勢帶動下,重慶市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4.25%,實現止跌回升。受益于捷達車型的導入,四川省2020年汽車產量也實現逆勢上漲,四川省汽車工業高度集中在龍泉驛汽車產業功能區,目前聚集了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沃爾沃等10家整車企業,在整車廠的帶動下龍泉驛汽車產業功能區實現了跨越式增長,但在2018年后,缺乏新型增長極,發展速度回落。
我國大部分省市均已布局汽車產業。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也是制造強國建設重要的標志性產業,對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31個省市區中,已有28個省市區將汽車產業確立為支柱產業,27個省區具備整車生產能力。我國汽車產業的內在變革與外在壓力加劇了區域汽車產業之間的資源爭奪和正面競爭,加之智能制造、新能源、網聯化的加持,汽車成為中國新興科技項目的產業化方向。
多地區加速汽車產業布局與轉型升級。一是以上海為代表的老牌汽車產業聚集區進入產能三次布局階段,上海在上世紀中葉以汽車組裝起步,實現第一次布局。1970-2010年以上汽為支撐,與大眾、通用等企業合資后帶動產業規模化崛起,實現二次發展。2010年至今,通過吸引蔚來、威馬等國內造車新勢力研發中心落地、力促特斯拉亞洲工廠建設并投產等方式實現三次布局;二是以陜西為代表的后發地區積極承接汽車產業向西轉移,陜西立足本省汽車產業現有格局,結合各市(區)產業基礎及特色,構建“一帶兩翼多園”的汽車產業總體新布局;三是以湖南為代表的新興區域加速戰略新興產業集聚發展,通過大力推動車聯網產業發展、制定車聯網產業規劃、建立多部門聯合工作機制等路徑聚集了300多家車聯網重點企業,有力地帶動本地車聯網產業實現國內引領。
2018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提出優化燃油汽車產能布局,推動產業向產能利用充分、產業基礎扎實、配套體系完善、競爭優勢明顯的省份聚集等投資方向,同月工信部發布的《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2018年本)》明確指出,貫徹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協調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板塊,發揮區域比較優勢。2020年9月為推動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科學有序發展,五部門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工作,支持基礎條件好、產業鏈上企業技術水平高的城市群。在頂層設計上我國不斷引導汽車產業在優勢承載地區聚集化發展,汽車產業資本要素在六大汽車產業集群內不斷匯聚,加速了區域內汽車產業良好生態的形成。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的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力爭于2030年之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是順應全球低碳發展大勢、倒逼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戰略之舉,作為交通的載體,汽車轉型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交通減碳的速度,汽車、交通和能源領域協同完成“雙碳”目標成為未來發展關鍵點。新能源汽車是符合我國能源結構富煤、缺油、少氣結構特點、實現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重要戰略方向,伴隨著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區域內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日益受到重視,變革升級和結構優化成為區域汽車產業發展主旋律。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向來是各個省市區爭相布局的熱點。巨大的經濟貢獻率、持續的國家政策扶持以及對上下游產業鏈強力的拉動,引得地方政府不惜付出巨大精力和成本向各類車企拋出橄欖枝,吸引它們落戶當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資本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疊加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產值比較大,對稅收、就業等方面意義重大,各地政府都爭相發展,致使部分地區在引入新能源汽車項目上發力過猛,出現盲目布點、低水平重復建設、產能利用率過低等一系列問題。
汽車零部件產業是支撐汽車工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汽車技術的每一次重大創新幾乎都源于零部件的創新。2013年《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支持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與整車生產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發展戰略聯盟,實現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化生產,在2017年《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供應商,形成從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產業體系,并構建新型“整車-零部件”合作關系。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在國家產業政策中,零部件產業的發展逐漸被重視,但目前我國零部件發展水平相比整車仍有較大提高空間,在我國六大汽車產業集群中,長三角產業集群規上零部件企業數量與整車產量比最大,達到11.2,長江中游產業集群和成渝產業集群次之,部分集群內地方政府和資本投資熱點過多集中于整車項目,在零部件方面的投入相對缺乏,整零發展合力較難顯現。

圖2 規上零部件企業數量與整車產量比
汽車產業鏈以整車產品為主線,產業上下游覆蓋諸多領域,具體分為生產、流通、售后三大環節。生產環節包括汽車設計研發,汽車原料采購、汽車生產制造,流通環節包括物流運輸和汽車銷售,售后環節包括汽車零部件、維修養護、金融保險等服務,每一環節的發展水平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汽車產業整體的競爭力,尤其是關鍵環節的發展。部分汽車產業集群產值規模較大依賴于整車產量,在汽車行業微笑曲線前端和后端缺少前瞻性、系統性的布局,導致集群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較難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
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中國六大汽車產業集群規模不斷擴大,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是在肯定區域產業發展成績的同時也需清醒認識到,中國區域汽車產業發展仍面臨整車產能利用率過低、整零發展協同性不足等問題和挑戰。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通過加汽車類項目監管力度、探索開放式創新模式、鼓勵產業協作、加快構建產業生態等方式,推動區域汽車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各區域需明確集群內部整車有效產能和無效產能,建立系統的退出機制,讓無效產能逐漸出清。探索利用有效產能,一是集團內部實施轉產模式,在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鏈方面進行調整,實現集團內部產能利用最大化。二是積極培育汽車領域發展共享制造平臺,開展傳統整車廠商和造車新勢力聯合制造,既“代工模式”或兩者成立合資公司,有效盤活閑置產能,優化資源配置。
以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建設為目標,理清集群內各省份汽車產業配套體系發展概況,明確各細分領域供應鏈完善程度及在全產業鏈條的定位與價值,針對產業鏈條薄弱環節,結合技術、市場趨勢精準施策。加強投資項目管理,嚴把項目質量,規范產業準入門檻,建立決策科學、程序嚴密、運行規范、監管嚴格的政府投資管理體系,并構建多重監督體制,保障投資項目順利進行。
集成創新能力是產業集群的突出優勢,集群創新系統在集群創新中起著重要作用。六大汽車產業集群通過開放式創新模式,能有效促進集群內汽車企業及產業的發展與升級。在集群開放式創新實現過程中,要充分挖掘資源、能力,實現企業低成本高效率的開放式創新。要利用產業集群的優勢,與產業鏈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等組織展開技術合作,實現汽車產業集群的技術升級。同時,加大政策力度,優化金融環境,為實現六大汽車產業集群開放式創新保駕護航。
圍繞集群內汽車關鍵零部件,深化優勢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的合作,以“擴規模、調結構、提升附加值”為抓手,組成協同創新聯合體,并適時開展汽車產業整零協同創新試點,提高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合作效率,形成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知識產權保護等合作機制。推動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有關技術加速融合,通過相互賦能和協同發展不斷壯大汽車市場內在需求,增強產業發展動力。
構建以需求對接、業務關聯、市場融合、經營協同為特征的汽車產業生態,清晰產業定位,實現產業集聚,打破科研高校、政府部門、企業組織、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壁壘,優化營商環境,強化政策引導,積極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和產業成果轉化,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根本性創新中心的有機體系。構建平臺型產業組織,將平臺人才、科研、資金、市場等資源進行網絡化連接,使得平臺與上下游企業形成聯系,提升產業要素的活躍度。
2019年6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提出2022年全面取消外資股比和合資企業數量限制。隨著合資股比放開,新競爭方式會參與進來,行業兼并重組不可避免。一是鼓勵整車汽車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方式整合要素資源,優化產品系列,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產能利用率,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二是支持零部件骨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擴大規模,與整車生產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發展戰略聯盟,實現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化生產。通過努力營造區域汽車產業兼并重組的良好環境,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實現企業兼并重組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