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昝 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知差異,幼兒園和小學校園應該把家長作為幼小銜接的主體,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銜接觀念、科學參與幼小銜接實踐,為幼兒終身的學習與發展助力。
在實踐中,教師發現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對幼小銜接有著較為理性的認識,而家長對于幼小銜接的認識則存在較大的差異。家長的認知差異直接影響著幼小銜接的方式。
為了滿足家長需求,幼兒園提供了延時服務。大班家長聽說這個消息后非常高興,但得知幼兒園在延時服務期間不教授拼音時,紛紛選擇放棄,尋找園外輔導機構。
更有甚者,部分家長直接在幼兒大班時選擇退園,到專門的幼小銜接機構學習,目的是為了讓幼兒進入“小學課堂模式”,學習小學知識,以求“贏在起跑線上”。
對此,幼兒沒有發言權,無論他們是否同意離開幼兒園,都被家長強行轉學。可以說,家長完全決定了大班幼兒的去留和園外時間的安排。
在大班,教師問幼兒:“你印象里的小學是什么樣子的?升入小學,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幼兒總會表達出過多擔憂:怕小學老師不夠溫柔、擔憂寫不完作業、擔憂考試成績不理想……可見,家長對待小學的看法極大影響了幼兒,決定幼兒會以何種心態面對小學生活。
我園定期邀請一年級新生返回到幼兒園,和弟弟、妹妹一起聊小學生活。
有的小學生會提到,每天放學后會被家長送去課業補習班。部分家長將知識學習作為小學生活的一切,小學生的課余時間被補習班大量擠占,小學生的自主性被剝奪。
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長對幼兒影響巨大,且貫穿幼小銜接的全過程,是其他利益相關者難以干預的。對家長而言,他們是首次陪伴幼兒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因此,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掌握科學的幼小銜接知識,是幼小銜接工作至關重要的一環。
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教師有必要將家長從“資源”的單一屬性,擴展為“主體+資源”的雙重屬性。幼兒園和小學都應該把家長作為幼小銜接的主體來對待。
家長首先需要自我教育,虛心學習幼小銜接的相關知識,調整教育行為。
同時,優秀的家長可以積極分享成功的幼小銜接經驗,對塑造自身的育兒觀和修正其他家長的教育觀念,都有著積極影響。
此外,還會增強家長自身的認同感、滿足感和成就感。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與其說是對幼兒的教育,不如說是通過對家長施加影響從而教育幼兒。
因此,重視并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是幼小銜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幼兒園要通過多種方式建立家園戰略性的伙伴合作關系,提升家長對于幼兒的正確認知,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例如,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小銜接專題講座、利用線上平臺開展幼小銜接知識宣傳科普、對持有不同觀念的家長進行分組約談、設計需要家長參與的幼小銜接活動等。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并不是轉移教育責任,而是將家庭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渠道來看待。
小學要加強和幼兒園家長的溝通。一些家長自認為幼兒園教師并不知曉“小學學習生活競爭的激烈與殘酷”。
因此,對于如何科學進行過幼小銜接,這些家長不容易接受幼兒園教師的建議。相比之下,小學教師的建議更易被家長接受。
因此,建立暢通的小學、家長、幼兒園“三方”溝通渠道,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尤為重要。幼兒園和小學可以結成合作關系,由小學指定教師作為幼小銜接專員,負責與幼兒園和家長溝通,有效緩解家長對幼小銜接的憂慮,糾正對幼小銜接的錯誤認識,在幼小銜接中正確發揮其重要作用。
在幼兒園,幼小銜接活動要注重家長的參與。
例如,幼兒園組織家長帶領幼兒調查目標小學、熟悉家到學校的路程、一起準備上小學需要的物品等。
同時,幼兒園要幫助家長通過豐富的銜接活動了解幼兒、了解小學;在幼兒畢業的暑假,小學教師、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指導家長和幼兒一起做好心理準備,隨時關注幼兒的心理變化和需要,以積極態度和充分準備增強幼兒迎接小學生活的信心;小學教師不僅要引導家長在學業上幫助幼兒,更要關注幼兒情緒情感的變化和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教育機構是相互促進的:家長通過描述幼兒在其他環境中的表現可以幫助教師觀察和了解幼兒,教師在與幼兒互動時,家長可以對活動、材料的選擇提出合理建議。
幼兒作為幼小銜接的主體,他們的想法卻很少被重視。
事實上,每個個體都應該有充分的發言權。幼兒園和小學都要引導家長充分傾聽幼兒對幼小銜接的想法,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對小學生活進行設想、探究,做好迎接小學生活的準備。
了解幼兒,才能接納幼兒。當家長能夠真正傾聽幼兒,接納幼兒,就能夠看到幼兒有靈性、有能力的生命存在。
幼小銜接工作不僅要培育“種子”,也要努力改良土壤。致力于通過影響家庭來培養幼兒,借助家長充沛的、向善的生命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不僅有益于幼小銜接,還有助于幼兒的終身學習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