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 鳳

我園故事角是從閱讀區演變而來的。故事角中的故事不是教師預設的,而是從幼兒的一個興趣點或者一個問題引發、生成的。
如何利用故事角展示課程故事?如何讓課程故事在故事角中有效開展呢?為此,教師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區域游戲一般來說是以學習操作內容為主,游戲區域分為益智區、生活區、美工區、數學區、閱讀區等。
幼兒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想要去的區域開展游戲,如娃娃家、小醫院、美食屋、理發店、小超市等,讓故事角生發課程故事。
創設故事角時,教師特意劃出一塊區域,能夠讓幼兒在這一區域添加、減少或者改變材料,根據需要隨時變成臨時綜合區域或自主區域來滿足呈現課程故事的需要。
故事角的第一站閱讀區域中,幼兒圍在一起,討論著從《花花大世界》一書中看到的各種花朵:“我做過花,我媽媽在抖音上看到用蠟燭油和樹枝就可以做成蠟梅花。”“我在家里也做過花,用超輕黏土做的。”“我是用毛茛做過,就是做得不好看。”……幼兒一邊議論著,一邊從材料區搬來一張小桌子,放在故事角的留白區域,選擇了制作花朵的材料,如一次性筷子、吸管、超輕黏土、塑料瓶、雙面膠,剪刀等。幼兒制作完花朵后,用透明膠把瓶子固定在墻上,然后把制作的花朵插進了瓶子中,桌子上也擺上一些黏土花。接著,幼兒站在桌子邊吆喝:“賣花啦,花店開張有優惠。”“賣花啦,賣花啦!”吆喝聲很快吸引了其他區域的幼兒。
在課程故事《奇妙的水世界》中,幼兒就水的形態、顏色、作用展開討論。
有的說水是白色的,有的說水是透明的,有的說積木是可以浮起來的,有的說記號筆是沉下去的……最后,幼兒決定做實驗來論證觀點。
幼兒一起來到盥洗室,尋找材料,開始了探索之旅。幼兒對水的顏色和形態有初步了解,還知道一些玩具在水中能浮起來或沉下去。雖然幼兒沒有在故事角里操作,但幼兒把故事角臨時換到了盥洗室。幼兒可以隨時改變故事角的布局,方便觀察和探索。

在故事角中,教師提供了一些閱讀書籍。這些書籍有的是班級里的,有的是幼兒自己帶來的,種類非常豐富。幼兒自由選擇書籍,針對書中感興趣的內容選擇材料。
以課程故事《花花大世界》為例。在“做花”這一環節,有的幼兒認為,用一些樹枝制作花會更漂亮。幼兒想選一些枯樹枝進行裝飾,得到了教師的肯定。
幼兒結伴而行,在幼兒園里的大樹下尋找一些干樹枝,再利用掛、黏等方式裝飾櫻花。樣在這個課程故事中,幼兒喜歡把自己扮演成漂亮的花朵和蝴蝶,而材料超市沒有這些物品。
這時,“娃娃家”床上的床單成為幼兒扮演蝴蝶的翅膀;“娃娃家”的發箍成為蝴蝶的觸角。在故事角中,幼兒可以隨時按自身需求進行選擇材料,幼兒的自主性在課程故事中得到體現。
故事角“隨地”創設更符合幼兒的需求。
在由幼兒興趣點生發的一系列活動中,有的需要幼兒親身體驗,有的需要幼兒主動探索,有的需要幼兒仔細觀察。這時,教師要創設寬松、自由的室內外互通環境,充分滿足幼兒需求。
“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是課堂;何時有問題,何時就是課堂。”
一次雨后晨間活動,幼兒問:“老師,我的褲子怎么濕了?”“老師,我的膝蓋也濕了。”“這個地方怎么有水?”“水為什么沒有消失?”……對于這些問題,教師現場組織了討論,并引導幼兒繼續尋找“水”。尋找過程中,幼兒發現下過雨后的輪胎里有水、龍頭里可以放出水、拖把桶里有水、水杯里有水、雨后的葉子上有水等。還有的幼兒發現嘴巴里有水、眼睛里也有水。幼兒發現問題后,教師就地開展教育活動。尋找以后,幼兒又有了一系列問題:家里哪些地方有水?大家去哪里玩過水?水有什么用?如何造水?很多的問題接踵而至,探索不斷深入。
教師可以把課程故事搬到任何地方,只要幼兒感興趣,任何地方都是開展課程故事的優選之地。
花是香軟的,水是涼的。不去聞一聞,摸一摸,躺一躺,就無法獲得這些體驗。
以《花花大世界》課程故事為例。幼兒園的櫻花樹快謝了,風吹過來,櫻花往下落,在櫻花樹下已經有一層層似粉色毯子的櫻花瓣。花瓣是香軟是嗎?與其讓幼兒去猜,不如讓幼兒躺在“櫻花毯”上嗅一嗅,摸一摸。這樣的課程形式讓幼兒樂于探索自然,獲得更多發現。
故事角給幼兒提供舞臺,讓幼兒去創設、去尋找,改變故事角的布局。
整個課程故事都由幼兒主導生成。當區域不夠,由留白區補充;當材料不夠,由他物代替,讓課程故事能夠展現幼兒的自主性。